课件12张PPT。本章整合专题一专题二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一专题二例题12018年12月9日16时20分,四川省叙永县分水镇政府接群众报告,该镇分水村一社“叙威高速路”一施工处发生山体滑坡,滑坡导致3户农房受冲击垮塌,12人被掩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引发此地滑坡的因子不可能是( )
A.岩体性质 B.地形地势
C.植被覆盖率 D.太阳辐射强度
(2)(多选)关于滑坡发生后的救助措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救物,后救人
B.将滑坡体后缘的水排干
C.从滑坡体的侧面开始挖掘
D.从滑坡体下缘开挖
(3)在野外时应该如何选择露宿地点,从而避免遭遇滑坡危害?专题一专题二解析第(1)题,滑坡多发生在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大和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太阳辐射强度与此无关,故本题选D。第(2)题,滑坡发生后,遵循先救人后救物的原则,将滑坡体后缘的水排干,从滑坡体的侧面开始挖掘;不要从滑坡体下缘开挖,以免发生二次滑坡。第(3)题,野外露宿时要选择不易发生滑坡的地区。
答案(1)D
(2)BC
(3)避开陡峭的悬崖和沟壑;不要选择植被稀少、非常潮湿的山坡;不能在已出现裂缝的山坡宿营;更不要在余震多发时期进入滑坡多发区。专题一专题二自然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
1.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点的分析思路
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时要结合天气、气候特点,如我国的季风气候特点造成夏季多暴雨、洪涝,冬季多寒潮等;分析地震、火山等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时,要结合世界板块分布特点;分析滑坡、泥石流等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时,要结合地质、地形分布和气候特点;对于图表类试题,要结合图表提供的信息答题。
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多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侧重分析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喷发侧重分析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专题一专题二3.自然灾害影响的分析思路
自然灾害的影响(有利和不利)一般可从对生产的影响和对生活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包括生命安全、财产损失、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等。
4.自然灾害防御措施的分析思路
(1)非工程性防御专题一专题二(2)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主要有三种方式,如下表所示。专题一专题二例题22018年2月1日,法国遭遇50年来罕见大雨,持续的强降雨使得法国西北部洪水泛滥,导致西北部多个城市被洪水淹没,造成居民生活困难。下图为法国部分区域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专题一专题二(1)根据材料,从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的角度分析本次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
(2)说出图示区域河流下游防御洪涝灾害的措施。
解析第(1)题,导致洪涝灾害的致灾因子是降水,孕灾环境是水圈,从降水、地形和水系方面分析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第(2)题,防御洪涝灾害的措施主要从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两方面分析。
答案(1)降水强度大、历时长,洪水来量大;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稠密。
(2)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加强雨情和水情监测预报;制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课件12张PPT。问题研究 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1.通过资源,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区域认知)
2.理解我国自然灾害与已建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空间布局的关系。(综合认知)
3.理解我国新建救灾物资储备库的选址要求。(综合认知)1.中国自然灾害分布种类图 2.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范围及原因 3.储备救灾物资种类与地点选择 方法技巧
判断一个国家的灾前准备是否到位的依据
灾前准备是否到位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储备基地的选择是否符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全国主要的灾区;二是救灾物资数量是否充足,种类是否因不同的灾种、时间而不同;三是救灾人员是否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进行抢灾、救灾。典例剖析
例题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是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灾中应急行动见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有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寒潮 B.泥石流 C.旱灾 D.水灾
(2)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是( )
①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 ②自然灾害的种类 ③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 ④救灾人员的数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由“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可知灾害是水灾。第(2)题,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是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和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
答案(1)D (2)C汶川大地震后,各地减灾部门重新审视本部门工作,加紧防抗救灾的筹备与演练。据此完成1~2题。
1.关系到灾害发生过程中救灾物资到达时间的是( )
A.救灾物资的种类 B.救灾物资的数量
C.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 D.救灾物资的生产
2.新疆是地震多发区,为应对地震,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
A.将救灾物资储备到西安
B.准备大量的救灾食物和救生衣
C.灾中应急时对陇海—兰新线实行交通管制
D.灾后组织募捐活动,恢复生活、生产秩序
解析储备救灾物资时,应选择距离灾区近且交通联系便捷的储备基地。救生衣主要应用于洪灾中,地震灾害中基本不需要救生衣。
答案1.C 2.B读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2018年初京珠高速广东粤北段沿线受灾,从图中调运救灾物资最近的基地是( )
A.a B.b C.c D.d
4.图中b、c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 )
A.救生圈 B.外伤用药
C.破拆工具 D.棉衣解析第3题,由图中经纬度可知,a为南宁,b为长沙,c为武汉,d为郑州。粤北段高速离长沙最近。第4题,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洪水灾害,应大量储备救生圈。
答案3.B 4.A我国不同地区的灾害种类不同,救灾物品的储备也要求因时、因地、因灾种而不同。据此完成5~6题。
5.储备的救灾物品大致相同的灾种有( )
①地震 ②滑坡 ③泥石流 ④水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上题所示四大灾种中,共同的救灾物品有( )
①救灾食物 ②探生仪器 ③救生衣 ④燃料和燃具
⑤净水剂 ⑥睡袋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③⑤⑥
解析第5题,地震、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应储备大致相同的救灾物资。第6题,探生仪器主要用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救生衣主要用于水灾。
答案5.A 6.C第六章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8年11月7日,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受寒潮侵袭,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级行政区寒风凛冽、雪花飞扬,对农牧业、电力、供暖、民众出行造成较大影响。据此完成1~3题。
1.寒潮爆发会造成( )
A.洪涝灾害
B.低温、大风、暴雪天气
C.南方沙尘暴天气
D.水土严重流失
2.寒潮若在春秋季来袭,给华北地区造成的天气有 ( )
A.大风降温天气 B.高温伏旱天气
C.暴雨洪涝天气 D.干旱天气
3.我国最不易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 )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海南岛 D.塔里木盆地
解析第1题,寒潮是冬季侵袭的快速南下的强冷空气,所以A不正确。如果冷空气前缘的暖气团比较干燥,往往形成大风、降温天气,B正确。在北方会出现沙尘天气,南方则不会出现,C错误。水土流失与气温高低无关,D错误。第2题,寒潮无论冬季还是春秋季侵袭都会带来大风降温天气,A正确。第3题,寒潮在南下的时候,受到山脉的层层阻挡及地表摩擦力的影响,势力逐渐减弱,海南岛的纬度位置低,所以很少受到寒潮的影响,C正确。
答案1.B 2.A 3.C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完成4~5题。
4.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干旱
C.低温冻害 D.滑坡、泥石流
5.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
A.黄河下游地区
B.长江中游地区
C.云贵高原
D.珠江三角洲
解析图中河流为“地上河”,且湖泊众多,海拔较低,可能为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荆江河段地势平缓,河流曲折,排水不畅,上游的泥沙易堆积抬升河床,出现洪涝灾害。
答案4.A 5.B
白格滑坡位于金沙江右岸(西岸),2018年10月11日和11月3日,滑坡区岩土体两次发生滑坡,形成的破碎岩体沿河谷西岸斜坡直冲而下,进入金沙江并继续向东岸运动,受到东岸(左岸)山体阻挡,最终依地势停积,堵塞金沙江并形成滑坡坝和堰塞湖。下图为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提供的滑坡发生前的影像数据(左图)和两次滑坡发生后利用无人机航拍获得的影像数据(右图)。据材料和图,完成6~8题。
6.据材料推断滑坡形成的自然因素为( )
①断裂带中的岩体破碎、裂隙发育 ②岩性坚硬的岩体
③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形 ④工程开挖边坡 ⑤暴雨多发或异常的强降雨 ⑥人类活动强度大 ⑦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差 ⑧冻土深厚,冻融频繁
A.①②③⑧ B.①③④⑦
C.②③⑤⑧ D.①③⑤⑦
7.按时间先后,下图中堆积物位置变化的顺序是( )
A.cab B.bac
C.abc D.acb
8.滑坡形成的堰塞体,应急处置一般要在堰塞体上人工开挖导流槽(基本与原来河道方向一致),其目的是( )
A.防止滑坡的再次发生
B.主动降低上游堰塞湖溃决风险
C.降低河流的含沙量,防止堰塞湖泥沙淤积
D.平整堰塞体,便于后期进行绿化和整治环境
解析第6题,一般来说岩性越差,越容易产生滑坡,岩性坚硬的岩体是不容易发生滑坡的,②错。工程开挖边坡是人为因素,④错。故选D。第7题,按时间先后,图中堆积物位置应是从上往下滑落。从图中可以看出堆积物由上到下变化的顺序是abc,故C正确。第8题,堰塞湖下来的滑坡体是一个土质型堰塞体,对于这么大流量的水量,如果不采取人工的干预措施,只任由堰塞湖发展,几天后它就自然溃决了,会导致下游的洪灾,故B正确。
答案6.D 7.C 8.B
某年3—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出现严重旱情,但进入6月,强降水持续,一些地区遭遇严重洪涝灾害,旱涝转换之快非常罕见,也就是常说的“久旱逢暴霖”。据此完成9~10题。
9.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工增雨效果明显
B.三峡大坝放水影响
C.大气环流变化显著
D.季风气候正常反应
10.既能防洪又能抗旱的措施是( )
①植树造林 ②修建水库 ③疏浚河道 ④退耕还湖
⑤打机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第9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季风气候,降水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夏季风的强弱及进退早晚,即大气环流变化,都会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及降水的时间分布,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涝;与人工降雨、大坝工程无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涝是季风气候的异常现象。故选C。第10题,树木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作用,植树造林既能防洪又能抗旱;水库可在旱季放水灌溉,在雨季蓄水防洪,修建水库既能防洪又能抗旱;湖泊有调蓄径流、调节气候的作用,退耕还湖既能防洪又能抗旱;疏浚河道利于加速洪水的排泄,主要是防洪不能抗旱;机井在旱时可灌溉农田,打机井不能防洪主要利于抗旱。选B正确。
答案9.C 10.B
下图为卫星拍摄的旋涡状云团。读图,完成11~12题。
11.有关该云团及其所反映的天气系统,正确的是( )
A.该天气系统可能是热带反气旋
B.从气压角度看,该系统可能是一个低压系统
C.该云团位于南半球
D.该系统中心气流下沉,给当地带来大量降水
12.气象卫星跟踪发现,该天气系统影响到浙江宁波,使宁波先吹东北风,后风力加强,并有暴雨,两天后吹西南风,风力减弱,说明该系统在( )
A.向东南移动 B.向西北移动
C.向西南移动 D.向东北移动
解析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云团呈逆时针方向辐合,因此该天气系统为北半球的气旋;从气压角度分析,该系统可能是一个低压系统;该系统中心气流上升。第12题,宁波先吹东北风,城市在台风的西北侧,台风在城市的东南侧,两天后吹西南风,城市在台风的东南侧,台风在城市的西北侧,因此台风的移动方向为从东南向西北。
答案11.B 12.B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时有灾害性天气发生。据此完成13~14题。
13.对该地区水稻生长影响较为严重的干热少雨天气一般发生在( )
A.3、4月 B.5、6月
C.7、8月 D.9、10月
14.导致这种干热少雨天气的直接原因是( )
A.副热带高压控制
B.湖泊
C.全球变暖
D.地形影响
解析第13题,7、8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气候炎热干燥,影响水稻生长。第14题,副热带高气压带前缘的雨带7、8月份移至华北、东北,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干热少雨的伏旱天气。
答案13.C 14.A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据此完成15~16题。
15.下列自然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
①洪水 ②干旱 ③台风 ④泥石流 ⑤寒潮
A.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③
16.我国易发生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有( )
A.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B.气候复杂多样
C.地形复杂多样
D.海岸线长
解析第15题,气象灾害是指因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如海啸和风暴潮。故选A。第16题,我国易发生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故选A。
答案15.A 16.A
17.下列有关寒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冷空气就是寒潮
B.寒潮通常带来大风、降温和降水天气,是我国夏半年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C.“寒冬不寒,来年不丰”,这可能与寒潮是天然“杀虫剂”有关
D.寒潮不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
解析根据寒潮的概念,冷空气只是形成寒潮的一个必备因素,A错误;寒潮是我国秋末冬初、冬季和冬末春初的主要自然灾害,B错误;寒潮导致大幅度的降温,能够杀死病虫害,故C正确;寒潮从寒冷的北方南下,能够吸收沿途地区的热量,降低温度,起到热量交换的作用,D错误。
答案C
18.下列哪些措施可以实现防灾减灾?( )
①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 ②减少洪水易发区的人口 ③严格控制滥砍乱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④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 ⑤加强对洪水的监测和预报 ⑥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⑤⑥
答案B
地理信息系统(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完成19~20题。
19.洪水前的某湖泊图层与洪灾期的图层相叠加,可以 ( )
A.分析洪水灾害的成因
B.预测洪灾结束时间
C.了解洪水淹没范围
D.计算洪灾损失
20.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利用GIS可以进行( )
A.预测地震灾害发生的时间
B.了解灾情状况
C.分析地震危害
D.计算灾害损失额
解析洪灾期湖泊面积大于洪水前湖泊面积,因此可了解洪水的淹没范围。GIS的主要功能是空间数据分析,分析地震危害、计算灾害损失额并非是GIS空间数据分析的范畴。目前技术水平,地震还无法准确预测。
答案19.C 20.B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到防灾减灾中的频率越来越大。读地理信息系统(GIS)分层图,完成21~22题。
21.根据上图可以推断出,正在分析的地质灾害最可能为 ( )
A.滑坡 B.泥石流
C.火山喷发 D.地震
22.一位年轻研究员不小心把完整的图层弄丢了,现在需要制作出完整的图层,需要填补的甲最可能是( )
A.坡面起伏状况 B.坡向
C.坡面侵蚀状况 D.地层厚度
解析第21题,通过资料图层和阶段成果图可知,该地质灾害和坡度陡缓、地层倾斜方向、活动断层密切相关,最有可能是滑坡。第22题,读图可知,由甲和地层倾斜状况能得出“顺向坡面”的结论,则甲最可能是坡向。
答案21.A 22.B
2019年1月2日,据中国国际电视台报道,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计划在2022年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先进之一的地震预警系统。现在专家正在全国各地安装15 000个传感器,它们将被连入统一网络。在出现地震情况后,传感器会立即向控制中心发送电脉冲,此后威胁警报将被发送到生活在潜在受威胁地区的人们的智能手机上。据此完成23~24题。
23.地震预警系统应用的主要原理是( )
A.电磁波的速度比地震波快
B.该系统在震前做出了预报
C.成都较汶川地质构造稳定
D.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快
24.要监测地壳断裂带的微小移动,需要借助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
A.地理信息系统 B.地球卫星导航系统
C.遥感技术 D.虚拟现实技术
解析第23题,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磁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一般来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几千米,而电波的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实时监测台网获取的地震信息,以及对地震可能的破坏范围和程度的快速评估结果,就能利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的短暂时间发出预警。第24题,监测断裂带的微小移动,需要准确获取地理位置,因此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技术。
答案23.A 24.B
25.下面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的是( )
①防灾减灾 ②交通管理 ③城市规划 ④医疗服务
⑤学生管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有多个方面,它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空间信息获取、管理和应用的技术体系,在社会经济信息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广泛应用于金融、电信、交通、国土资源调查、电力、水利、农林、环境保护、地矿等领域。
答案B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16分)读中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5分)
(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3分)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3分)
(4)人类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也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据你所知,人类减轻泥石流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哪些?(5分)
解析我国泥石流分布区主要是地形复杂且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A地位于我国的西南横断山区,地形崎岖;B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泥石流是一种地质灾害,它的发生与当地的地质条件、植被覆盖状况、气候特点等关系密切。减轻泥石流危害的措施主要从保护和恢复地表植被、科学监测等方面分析。
答案(1)地形崎岖,地势陡峻(坡面物质不稳定);地壳活跃(地震、断层发育,碎屑物质丰富);气候湿润,降水量大。
(2)B地地质地貌与A地相似,但位于干旱区,降水稀少,缺乏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
(3)毁林开荒、开矿、工程建设等。
(4)植树种草,恢复和保护地表植被;加强泥石流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等。
27.(10分)2018年入冬以来,印度北方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反常的低温现象,多地气温创1969年以来日间最高气温新低,致使10多人丧生。此外低温天气还形成了稠密的冷雾,对当地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仍在不断持续和加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低温天气会给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4分)
(2)分析低温天气给印度造成影响程度较大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低温天气威胁当地人的生命;出现大雾,交通不便;农业减产等。第(2)题,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分析即可。
答案(1)农业:导致农作物开花、成熟期推后,影响发育,造成减产等。交通:受气象条件制约,出行不便。
(2)印度地处低纬度地区,冬季气温较高,当遭受低温天气,应对措施不足、经验缺乏;本次低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灾害来势凶猛;人口密度较大;地处热带,对农作物伤害较大;经济落后。
28.(14分)读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据卫星对图中A湖湖面面积的动态监测表明,该湖湖面面积春季平均为2 110平方千米,夏季平均为3 900平方千米,秋季平均为3 450平方千米,冬季平均为1 290平方千米。湖面面积较20世纪初期减少了1 090平方千米,容积减少了57亿立方米。1998年长江洪水流量小于1954年,但湖口水位高于1954年,湖区内136座圩堤溃决,损失惨重。
(1)图中省份气候类型是 气候,7、8月降水不多是因为此时受 控制,此时湖面面积继续扩大是因为 。(3分)?
(2)该省提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按此思路,①在山区应当以治理 为重点,实施 工程;②在赣江等主要支流实施 ;③在湖区实施 工程。(5分)?
(3)该省的鄱阳湖水系洪灾时有发生,防治该流域洪灾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还有哪些?(各写出3条即可)(6分)
解析根据该省级行政区形状可判断图中省份为江西省,其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7、8月份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但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仍处于雨季,并且6月份的“梅雨”在植被涵养水源作用下会在“枯水期”继续补给长江水。所以,在治理水旱灾害时,应以先治山为主,增加植被覆盖率,并配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答案(1)亚热带季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长江干流的水入湖
(2)水土流失 封山育林 梯级开发 退耕还林、退耕还湖
(3)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修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开挖分洪道。
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逐步提高植被覆盖率;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各写出3条即可)
29.(10分)下图为西南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该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4分)
(2)推断这种变化可能产生的气象灾害,并简述其危害。(6分)
解析第(1)题,可直接读图得出结论。第(2)题,统计信息表明高温、干旱是该地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其危害主要从对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引发的次生灾害来分析。
答案(1)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总体上减少。
(2)高温、干旱。供电紧张,造成部分工业企业停产、减产;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蒸发量增加,可用水源减少;森林火险等级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