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习题) 第二章测评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习题) 第二章测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0-09 08:24:23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本章整合一、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方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表解如下:温馨提示: 沙尘暴是风力搬运作用形成的,泥石流是流水搬运作用形成的。典例1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印加人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读古印加文明区域示意图(图1)和古印加文明梯田景观图(图2),完成下列各题。(1)图1中a、b两处流水作用不同,其差异是(  )
A. a处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
B. b处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
C.两处均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
D.两处均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2)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以用石块垒成的梯田为主,修筑这种梯田能(  )
A.防止雨水流失,增加土壤水分
B.降低山地坡度,方便居民出行
C.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
D.提高植被覆盖,改善局地气候思路导引第(1)题,根据图示,a处流经安第斯山脉,地形    ,流速  ,侵蚀作用强,该段以流水     为主;b处流经亚马孙平原,流速缓慢,以流水      为主。第(2)题,古印加文明主要分布在山区,山区因地形崎岖,土层浅薄,且容易受到雨水淋失,一般不适宜开辟    ,但是通过用石块垒成梯田,改造地表状况,可以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可以发展     。该地降水多,土壤水分多;修梯田不能降低山地坡度;梯田是为发展种植业而建,必然破坏原始植被,降低植被    。?
思路导引答案:(1)陡峭 快 侵蚀作用 堆积作用(2)耕地 种植业 覆盖率
题目答案:(1)B (2)C二、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温馨提示: 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吗
不是。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在热带雨林的平原地区,气候湿热,不利于人类居住,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典例2读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居民点分布在(  )
A.河流三角洲平原
B.山地半山腰
C.河谷阶地
D.河流冲积平原
(2)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充分
考虑的影响聚落布局最主要
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生物(3)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①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团聚形
B.带状
C.网状
D.棋盘状
思路导引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图中居民点位于      上。①位于      ,沿河发展,一般形成带状聚落。?
思路导引答案:地形 河谷阶地 河流沿岸
题目答案:(1)C (2)A (3)B地球表面形态在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典例3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迁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地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图甲示意高要地区八卦村落分布区,图乙(遥感图片)示意某“八卦村”的道路和排水系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与西江北岸相比,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  )
A.水源丰富
B.水灾多发
C.水运便利
D.耕地充足
(2)根据“八卦村”排水系统的形态可以推断(  )
A.池塘位于村中心方便蓄水
B.道路都与排水系统并行方便出行
C.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山岗上
D.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盆地里思路导引由图甲可知,北岸多   ,而南岸多低    ,更容易有水灾,所以南岸村落要修建八卦形态的道路与    系统,防御洪灾。由图乙遥感图片可知,排水系统呈现出由    向    散开的放射状,为了排水顺畅,该地应该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点。?
思路导引答案:高地 洼地 排水 中间 四周
题目答案:(1)B (2)C第二章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示意图和黄河三角洲景观示意图,完成第1~3题。
1.三角洲与冲积扇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表形态,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 ③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 ④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 B.台湾岛
C.华北平原 D.喀斯特地貌
3.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缓。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
A.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
B.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
C.黄河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
D.黄河入海口的位置不确定
解析第1题,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故C项符合题意。第2题,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淮河、海河所挟带的泥沙沉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是流水的堆积作用,所以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华北平原,故C项符合题意。第3题,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黄河入海水量减少等,但黄河入海口的位置变化不影响黄河入海泥沙量,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1.C 2.C 3.D
下图示意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流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第4~5题。
4.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5.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第4题,由材料“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可知,平坦面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由材料“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知,A项正确。第5题,流水搬运能力与其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流速最大时,搬运能力最强,沉积物颗粒粒径最大。图中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因此A项正确。
答案4.A 5.A
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运动是间歇性上升时,那么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脉,向北汇入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中。下图为某科考队绘制的克里雅河出山口处河床至阶地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第6~7题。
6.低阶地表层沉积物分选性明显较高阶地差的原因是 (  )
A.大陆性气候风速多变
B.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明显
C.沉积物质来源复杂
D.物理风化作用较强
7.科考队发现该地阶地下部存在古老的砾石沉积层,其原始地貌可能是(  )
A.风积沙丘
B.风蚀沟谷
C.冲(洪)积扇
D.三角洲
解析第6题,从材料可知该河流位于塔里木盆地附近,高阶地上又主要为沙丘沙,所以该地沉积物应受风力影响,以风力沉积作用为主,而低阶地的沙丘沙与粉沙—黏粒占比例相当,故低阶地受风力影响与河流影响差不多,也就是说该地沉积物的风力沉积与流水堆积比重相当,所以其沉积物受力及物质来源相对来说较为复杂,低阶地表层沉积物分选性较高阶地差的原因应选C项;大陆性气候风速多变对沙丘沙影响较多,虽然该地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明显,但都是受流水沉积作用,其分选性质相对一致,并不能说明低阶地比高阶地的分选性差,A、B两项错误;物理风化较强对高阶地与低阶地都是一样的,对其沉积的分选性没有影响,D项错误。第7题,根据题目材料信息可知,该阶地位于克里雅河出山口处,在出山口处易形成冲(洪)积扇,河流挟带的大量砾石、泥沙等在河流出山口会大量堆积,因此其原始地貌最可能是冲(洪)积扇,故选C项。风积沙丘颗粒物应该较小,不会有大量砾石沉积层,三角洲大多位于河流入海或入河口附近,大量砾石存在的可能性也较小;风蚀沟谷会形成颗粒径不规则的碎屑风化物,也不会形成大量砾石,再加上该地有水,风蚀作用相对较弱。所以A、B、D三项错误。
答案6.C 7.C
8.关于图中四幅景观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流水侵蚀形成
B.乙是风力堆积形成的
C.丙在云贵高原地区广布
D.丁是河口三角洲
解析甲图为风蚀蘑菇,与风力侵蚀作用有关;乙图为火山喷发,与内力作用有关;丙为云南石林,为喀斯特地貌,与流水溶蚀作用有关;丁为冲积扇,与流水堆积作用有关。故C项正确。
答案C
9.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图示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解析当地滑坡频率与月降水量呈正相关,特别是夏季降水集中,导致滑坡多发。
答案B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区地形、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0~12题。
10.图示山脉东侧山麓多(  )
A.冲积扇 B.沙丘
C.风蚀蘑菇 D.海蚀崖
11.图示平原海拔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断裂下沉
B.河流堆积
C.流水侵蚀
D.风力堆积
12.图示黄河段(  )
A.河床低于平原
B.河水补给地下水
C.多江心洲
D.河谷呈V字形
解析第10题,图中山脉为太行山,海河水系上游各支流从黄土高原上流下来,挟带泥沙多,进入华北平原,地势低平,流速变慢,泥沙堆积成冲积扇。第11题,图中显示岩石层发生了位移,华北平原地区相对下沉,故华北平原海拔较低,A项正确;流水堆积是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但不是华北平原海拔低的原因,故B项错误;华北平原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故C、D两项错误。第12题,图中河段为黄河的下游地区,泥沙沉积量大,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悬河,河水水位高于地下水,故河水补给地下水。
答案10.A 11.A 12.B
下图是新疆准噶尔盆地著名的乌尔禾魔鬼城的景观。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形成魔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风力堆积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14.乌尔禾魔鬼城地区地貌的形成与    的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  )?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
C.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
D.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大
解析第13题,魔鬼城是西北地区的雅丹地貌,它的形成和气候密切相关。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所以地质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第14题,魔鬼城的地貌主要是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风力作用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域,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光照充足,多大风天气。
答案13.D 14.C
植树造林是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下图表示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完成第15~16题。
15.三幅图按治沙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
A.A→B→C
B.B→C→A
C.B→A→C
D.C→A→B
16.在我国进行这项工作时,最适宜选种的植物是(  )
A.杨树
B.桦树
C.沙拐枣
D.柳树
解析第15题,由图中树木的生长状况及沙丘的变化可知,治沙先后顺序为C→A→B。第16题,沙拐枣具有抗干旱、根系深、耐贫瘠、易存活的特点,适宜在治沙区种植。
答案15.D 16.C
下面图1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一江心沙洲,图2为该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第17~18题。
17.关于图中江心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B.由冰川堆积作用形成
C.8月面积小是由于被洪水淹没
D.江心洲的南岸水流比北岸缓
18.对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河所在区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B.若在江心洲下游修筑水坝,则江心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
C.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则P河道将慢慢变浅
D.江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较快的地方
解析第17题,江心洲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图2中江心洲的面积在3月、8月面积小,说明3月、8月为该河流洪水期,江心洲被洪水淹没,我国东北的河流有两次汛期;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水流向右偏,江心洲南侧水流急。第18题,从江心洲面积变化可推知,这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地势平坦,水土流失不严重;下游建坝,导致水库上游水流变缓,泥沙堆积加重,江心洲面积将增大;受地转偏向力作用,P河道水流缓,泥沙堆积使河道淤积变浅。
答案17.C 18.C
读图,完成第19~20题。
19.图示地区最典型的地貌是(  )
A.移动沙丘
B.喀斯特地貌
C.冲积平原
D.盆地地形
20.该地区的天坑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喀斯特溶蚀作用
B.喀斯特沉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解析第19题,图示地区为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在温暖湿润气候下发育了喀斯特地貌。第20题,天坑是塌陷的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溶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19.B 20.A
21.常见的冰川侵蚀地貌有(  )
A.河流阶地、大峡谷
B.喀斯特地貌、陡崖
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
D.角峰、冰川槽谷
解析冰川侵蚀地貌主要是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刃脊等。
答案D
梧州市是一座山城,多为丘陵地形,每年有上百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崩塌多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以下的斜坡上。读图,完成第22~23题。
广西梧州市地质灾害与月平均降水量关系
22.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的含义是(  )
A.滑坡、降水量、崩塌
B.崩塌、滑坡、降水量
C.降水量、滑坡、崩塌
D.降水量、崩塌、滑坡
23.关于该市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表明该市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均衡性
B.降雨是地质灾害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
C.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D.海拔高处滑坡多,海拔低处崩塌多
解析第22题,广西位于南方地区,雨季长,一般在6—9月,所以a表示降水量。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以下的斜坡上,该地是丘陵地形,雨季滑坡灾害多,b是滑坡。坡度50°以上的斜坡上多崩塌,丘陵地区坡度陡的区域面积小,崩塌灾害数量少,c表示崩塌。C项对。第23题,图示表明该市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不能表示均衡性,A项错。图中地质灾害数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所以降雨是地质灾害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B项对。地质灾害中的地震、火山活动一般与人类活动无关,C项错。根据材料,海拔高处崩塌多,海拔低处滑坡多,D项错。
答案22.C 23.B
读下图,完成第24~25题。
24.图示地貌多出现在下列地区中的哪个地区?(  )
A.辽东半岛
B.长江三角洲
C.珠江三角洲
D.江苏沿海
25.形成该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海浪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解析第24题,图示地貌是海蚀崖、海蚀柱,是由海浪侵蚀形成的;辽东半岛沿海有基岩海岸,长期受海浪侵蚀形成上述地貌。第25题,海蚀崖、海蚀柱,是由海浪侵蚀形成的。
答案24.A 25.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4分)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下列新疆的景观图片,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景观中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  )
①吐鲁番盆地 ②天山山脉 ③雅丹地貌 ④沙丘地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2)结合图中信息,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的形成原因。
(3)请分析图中雅丹地貌的地貌特征。
解析第(1)题,雅丹地貌由干旱区风力侵蚀形成,沙丘地貌由风力堆积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③④正确,故选B项。第(2)题,两个景观都位于干旱地区,都与风力作用有关,但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典型地貌,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第(3)题,根据图示及所学内容可回答其特征。
答案(1)B
(2)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作用有关,其中,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3)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27.(10分)四川某山体为顺层岩质,多年来从事铁矿开采。2018年7月9日,发生大型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图为鸡尾山灾害区剖面图。说出此次自然灾害的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解析此题考查滑坡产生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滑动面的产生。山体崩滑是在不利的地质结构条件下,主要受重力、岩溶等作用以及长期采矿活动影响,由于前缘起支撑作用的关键块体首先失稳崩塌,从而导致山体滑动所形成的一起大型山体崩滑。该地的岩层走向与坡向一致,由于雨水侵入岩层,在重力作用下导致滑动面松软,但长期的开矿导致滑动面失去支撑,从而形成滑坡。
答案滑坡。顺层岩质,稳定性差;岩石受到风化、重力等作用,形成裂隙,雨水长期沿裂隙侵入岩层,地下水活动强烈,导致滑动面松软,支撑力减弱;同时滑动面下有矿区开采活动,形成的采空区有利于岩体变形滑动,形成滑坡。
28.(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河西走廊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汉唐时的“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河西走廊矿产资源丰富,区内有玉门石油、山丹煤田、九条岭煤矿、金昌镍矿及镜铁山铁矿等多处大型矿点,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绿洲是浩瀚沙漠中的片片沃土,往往是干旱地区农牧业发达的地方。下图为我国河西走廊部分地区示意图。
(1)甲地的地貌类型是       。从地形、土壤的角度说出它有利于农业发展的优势。?
(2)简述图示地区铁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自然困难。
(3)为了保护兰新铁路不受风沙危害,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地形和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两大自然因素。从地形看,位于河流冲积扇地区,地形平坦。该地沉积作用强,土壤肥沃。第(2)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布局的因素。图示地区降水少,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受冬季风影响,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周围有沙漠分布,风沙危害大。图示地区有山脉分布,地势起伏大,地形条件复杂。夏季,光照强、气温高、太阳辐射强等不利于铁路建设。第(3)题,考查防风固沙的措施,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答案(1)冲积扇 冲积扇地区,地形平坦;沉积作用强,土壤肥沃。
(2)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周围有沙漠分布,风沙危害大。地势起伏大,地形条件复杂。夏季,光照强、气温高、太阳辐射强等不利于铁路建设。
(3)植树种草;设置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等。
29.(14分)读河流平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3中能正确反映图1中A河段河谷剖面的是   ,该河段主要的河流侵蚀作用是        和    。?
图3
(2)图1中,河岸D、E最有可能形成浅滩的是   岸,原因是 ?
 。?
(3)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图2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
A.槽形谷
B.喀斯特溶洞
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
(4)A、B、C三点中,最适宜形成聚落的是 ,?
原因是                              。?
(5)某勘探队在C处钻探获得黏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请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           ,其理由是 ?
?
        。?
(6)若图示河流位于北半球,河口的沙洲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
解析第(1)题,在河流的上游地区,地势起伏大,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河流侵蚀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河流横剖面呈V字形。第(2)题,在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地形平坦,河流落差小,以侧蚀和堆积为主,具体表现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第(3)题,瀑布是由流水侵蚀形成的,另外陡坡上部岩石硬度大,下部岩石软。第(4)题,聚落形成的条件:肥沃的土壤,便利的交通,充足的水源。图中C地位于河流下游,河床更加宽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易形成聚落。第(5)题,C处于河流下游段,早期河床比降大,水流急,堆积物较粗,后来地势变平缓,水流变慢,堆积物变细。第(6)题,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的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河口处沙洲因左岸堆积最终与左岸相连。
答案(1)乙 溯源侵蚀 下蚀
(2)D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侧蚀作用强烈,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
(3)C
(4)C 位于河流下游,河床宽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5)砾石、砂、粉砂、黏土 早期河床比降大,水流急,堆积物较粗,后来地势变平缓,水流变慢,堆积物变细
(6)与左岸相连。因为北半球的河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岸水流急,冲刷严重,因此在河口处沉积的泥沙与左岸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