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习题) 第三章测评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习题) 第三章测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0-09 08:25:06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本章整合一、等压面图的判读
气压是指从观测高度以上到大气上界的空气柱重量。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气压总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就是等压面。在等压面图中,可根据以下内容进行判读。1.根据等压面的分布判读
(1)在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值越低。(如下图)
(2)若海拔相同、冷热均匀,等压面与等高线重合且与地面平行。(如图1)
(3)若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等压面向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向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如图2)(4)同一地区,高空和近地面气压高低相反,等压面凹凸方向相反。
2.根据等压面的凹凸判读
(1)判断近地面气温及热力环流
等压面向高凸—高压区—近地面气温低。
等压面向低凹—低压区—近地面气温高。
(2)判断陆地与海洋,城市与郊区
冬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海洋;夏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陆地。
城市,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郊区,近地面等压面上凸(高空下凹)。典例1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2)有关图中各点大气运动和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A点为下沉气流
B.高空大气由D点流向B点
C.近地面大气由A点流向C点
D.C点在高压控制下,是晴朗天气思路导引第(1)题,根据高空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可判断出近地面A和C两地的气压和气温状况。A处高空等压面向高处凸出,说明A处的气流为      ,气温较C处高,气压则较C处  。第(2)题,从上题解析可知,A处气温高于C处,气流上升,气压较低;C处气温低,气流下沉,气压较高;水平方向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即近地面气流由  处流向  处,高空气流由B处流向D处。气流上升的地区往往形成        ,气流下沉的地区,天气是晴朗的,C处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为    天气。?
思路导引答案:(1)上升运动 低 (2)C A 阴雨天气 晴朗
题目答案:(1)C (2)D二、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方法
1.根据等压线图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第一步,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画出风向。确定南、北半球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画出实线箭头,即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第三步,说出风向。风从哪里来就是什么风向,如画出的风向箭头为东北指向西南,即东北风。2.根据风向标和风向玫瑰图判断风向
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风尾上的横杠表示风速,一横表示风力二级,最多三横,就是六级;风力再大就用风旗表示,例如“F”就表示北风四级。
风向玫瑰图是一个给定地点一段时间内的风向分布图。通过它可以得知当地的主导风向和最小风频。最常见的风向玫瑰图是一个不规则的折线图,折线上不同点的方位即该地区的风向,与原点之间的距离和这个方向的风频成正比。3.根据“左右手”法则判断风向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风向。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所示。4.风力大小判定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如下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
(2)不同等压线图上,若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3)不同等压线图中,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相等,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典例2读北半球某地大气的水平运动等压线示意图,图中数值①>②>③>④>⑤。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在a、b、c、d四点中风力最大的是(  )
A.a B.b C.c D.d
(2)b点的风向为(  )
A.北风 B.西风
C.南风 D.西南风
思路导引从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可知,d处等压线最密,故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力也     。b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南,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会形成    。?
思路导引答案:最大 最大 北风
题目答案:(1)D (2)A地球上的大气在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典例3我国东南一滨海城市的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影响”小课题研究。甲图是学生绘制的该滨海城市的海陆气温日变化图;乙图是学生绘制的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丙图是该城市海陆风的天数统计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这项研究。“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沿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           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它也是一种        ,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图甲中代表陆地的数码是   ;由图甲可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的时间约为   。?
A.18时至次日7时
B.4—14时
C.16时至次日8时
D.6—18时
(3)从图丙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    (季节)最少。主要原因是什么??
(4)简析海风对沿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思路导引第(1)题,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成因为海陆        差异引起的海陆受热差异。第(2)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的温度变化比陆地    ,昼夜温差   ,图中①为陆地,②为海洋。白天,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吹    。第(3)题,从图丙可以看出,一年中冬季海陆风出现次数最少,此时我国受强盛的冬季风影响,海陆温差  ,不易形成海陆风。第(4)题,海风对降低城市温度,增加空气    ,降低大气污染物,改善城市的        具有重要作用。?
思路导引答案:(1)热力性质 (2)小 小 海风 (3)小 (4)湿度 空气质量题目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 热力环流
(2)① D
(3)冬季 冬季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海陆风。
(4)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第三章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读北半球某滨海地区热力环流图,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同一垂直面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④>③,①>②;由图示可知陆地气流上升,比同纬度的海洋气温高,即④>①;因而相同高度的陆地上空气温高于海洋上空,因此气温最低的地点为②处,所以B项正确。
答案B
2.下列干洁空气的各种成分中,构成生物体基本成分的是 (  )
A.氧气 B.氮 C.二氧化碳 D.臭氧
解析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是氮。
答案B
3.臭氧层空洞的危害是(  )
A.动物体型变大 B.动物体型变小
C.动物患白内障失明 D.植物长得低矮
解析臭氧层被破坏,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增多,对动物的眼睛损害大。
答案C
4.某地区夏季近地面气温为22 ℃,这里对流层的厚度为12千米,此时对流层顶部的气温是(  )
A.-94 ℃ B.-72 ℃ C.-50 ℃ D.-34 ℃
解析对流层内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海拔每上升1 000米,气温约下降6 ℃,对流层顶部气温约为-50 ℃。
答案C
气球作为一种简易、实用的探空工具,已被广泛使用。据此完成第5~6题。
5.同样体积、重量的气球在不同地区进行释放,升空最快的是(  )
A.赤道附近地区 B.中纬度地区
C.高纬度地区 D.极地地区
6.如果氢气球充气时接近饱和状态,升空后不久便会爆裂,主要原因是(  )
A.由于升空后气温降低,气球收缩而破裂
B.由于升空后气温升高,气球膨胀而破裂
C.由于升空后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氢气球膨胀而破裂
D.由于升空后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氢气球因外界压力太大而破裂
解析第5题,对流层大气同样高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空气密度越大,气球上升速度越快,所以极地地区升空最快。第6题,气球上升到高空,由于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膨胀破裂。
答案5.D 6.C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第7~9题。
7.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8.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9.该区域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解析第7题,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此时,西侧空气密度大于东侧,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到达甲地上空附近,丙地上空等温线大致平行,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稳定,所以丙地大气垂直状况最稳定。第8题,正午前后(12时),即4小时后,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向东移动到乙地上空附近,乙地高空气温下降明显,乙地空气的水汽含量增加,因而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丙地此时大气较稳定,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北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第9题,根据图中地形剖面的地表海拔低于500米,大于200米,可知该区域可能位于东南丘陵,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海拔高于1 000米,华北平原海拔多低于200米。
答案7.D 8.B 9.D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完成第10题。
10.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5时、20 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 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解析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C项错误。因近地面气温的变化是自下而上递减,越靠近地面,气温越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D项错误。对流层大气气温的变化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图中12 时、15时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递减,显然此两个时间段内不会发生逆温现象,B项错误。
答案A
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式,则a地与b地的气压(P)和气温(T)状况是(  )
A.Pa>Pb;Ta>Tb B.PaC.PaTb D.Pa>Pb;Ta12.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理论上c、d之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风向)为(  )
A.东风 B.东北风
C.南风 D.西南风
解析第11题,由图中垂直气流方向可知,a地气流下沉,b地气流上升,故气压Pa>Pb,气温Ta答案11.D 12.A
气温垂直递减率反映大气随海拔上升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情况,一般在对流层内,气温垂直递减率约0.6 ℃/100米。研究表明,空气湿度和山谷风共同影响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地区气温垂直递减率。下图示意喜马拉雅山北坡4 001~4 301米(简称北坡低海拔区)和4 301~5 750米(简称北坡高海拔区)两段高程内的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读图,完成第13~14题。
13.大部分时间内,北坡高海拔区的气温垂直递减率低于低海拔区且年内变化较小,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区(  )
A.降水较多
B.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湿度大
C.离冰川更近,相对湿度更大
D.气温低,空气湿度小
14.山谷风对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地区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影响是(  )
A.山风—降低、谷风—增大
B.山风—增大、谷风—降低
C.山风—增大、谷风—增大
D.山风—降低、谷风—降低
解析第13题,高海拔处,离冰川更近,受冰川融水蒸发及冰面升华作用等影响,相对湿度较大,C项正确。随海拔的上升降水的分布呈少—多—少的趋势,高海拔地区并不一定降水多,A项错误。高海拔地区因气温低,植被覆盖率较差,B项错误;空气湿度受温度、风力大小、下垫面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海拔地区气温虽低,但接近冰川,湿度并不小。D项错误。第14题,白天,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风由谷底吹向山坡,形为谷风,将谷底暖空气带至空中。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顺山坡流入谷底,风由山坡吹向谷底,形成山风,造成谷底气温下降。因此无论山风或谷风均会使上下温差减小,气温垂直递减率降低。D项正确。
答案13.C 14.D
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如图1)。当夜晚温度降到4 ℃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2示意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据此完成第15~16题。
15.“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米 B.7~8米
C.6~7米 D.4米以下
16.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正确的是(  )
①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②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空气对流运动程度 ④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止上层冷空气下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15题,据图2可知,位于8米时大气温度最高,故把风扇装在此处,可以把该处暖空气吹向茶树,减小地面对流,有效地防霜冻。第16题,根椐图2所示,在8米高度附近气温最高,风扇启动后,可把该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故可以防止茶树冻伤,①正确;风扇本身不可以吹出热风,②错;近地面(0~4米)存在空气对流运动,风扇吹下来的暖空气会削弱近地面的对流运动,③错;风扇的转动使下层空气循环,阻止了上层冷空气下压,④正确。
答案15.B 16.D
坚持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对雾霾形成的机理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性、精准性,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7~19题。
17.浓雾天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18.浓雾天气能见度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交通信号灯却是很醒目。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大雾期间,红、绿色光仍然很醒目的原因(  )
A.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
B.红、绿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C.红、绿色光不容易被遮挡
D.红、绿色光不容易被吸收
19.雾霾天气,空气中的PM2.5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较大。作为中学生,下列做法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
A.早晨起床去晨跑
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上学
C.去医药超市买一副可隔离PM2.5的口罩
D.去郊区外婆家休假以远离雾霾
解析第17题,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降低能见度,C项正确。第18题,红、绿色光的穿透力较强,不容易被散射,即使在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如大雾天)也容易被看见,不易发生交通事故,而其他颜色的光在大雾天很容易被散射,A项正确。第19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轻汽车尾气排放,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污染,从而减轻雾霾的影响,B项正确;晨跑、买口罩、远离雾霾区去休假不会解决雾霾问题。
答案17.C 18.A 19.B
20.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4个点的气压关系为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解析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相反,甲地高空等压面向上凸,同一水平面上为高压,垂直气流为上升气流,甲地与乙地相比受热,所以甲地气温高于乙地;地面上甲地为低压,乙地为高压,气流由乙地流向甲地。
答案C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第21题。
21.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解析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热岛效应强,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A项对。结合前面分析,城市纬度较低,降雪的可能性小,B项错。通过城市环流,大气污染物容易扩散至郊区,C项错。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中心区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D项错。
答案A
22.该城市夏季午后某时刻气温沿图中虚线所示方向的变化曲线可能为(  )
解析图中南北、东西虚线有相交点,对应的气温变化曲线也应有交叉点,故排除C和D项;城市轮廓南北短东西长,对应的气温变化曲线也应有长短之分,水平距离较短的应为南北气温曲线。
答案A
影响降水的因素很多,大面积的水域会对降水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所学完成第23~24题。
23.谚语中有“雷雨不过江”的说法,其原因是(  )
A.雷雨遇到江河会自然消失
B.江水为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C.江水与陆地热力性质不同
D.河流两岸的高地阻挡了雷雨
24.新安江水库是拦坝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湖区面积573平方千米。水库建成后,气候有显著的变化,其表现最不可能的是(  )
A.库区夏季不像过去那样热,冬季又不如过去冷
B.库区初霜推迟,终霜提前,无霜期延长
C.库区范围内,降水明显增加,水库中心增加最多
D.水库附近的雾日比过去增多
解析第23题,雷雨是因温差大,造成空气强对流形成的。而大面积的水域在夏季因水的比热容大,升温慢,导致其水面与高空温差较小,所以空气对流不显著,故而江水与陆地热力性质不同是“雷雨不过江”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第24题,由于人工湖的出现,使得湖面在夏季整体温度较低,气压比周围地区气压高,库区出现下沉气流,所以不容易形成降水,使得水库中心降水量明显低于周边地区,C项正确。
答案23.C 24.C
25.垂直风速切变指数大,则大气垂直混合程度弱,空气对流不活跃。读下图,叙述正确的是(  )
西宁市5 000米高度内垂直风速切变指数
A.清晨与傍晚切变指数的差异夏季比冬季小
B.秋冬之交切变指数的变化最大
C.夏秋之交切变指数的变化傍晚比清晨大
D.近地面空气污染冬季比夏季严重
解析清晨与傍晚切变指数的差异夏季比冬季大,A项错误;秋冬之交切变指数的变化最小,B项错误;夏秋之交切变指数的变化傍晚比清晨小,C项错误;据图中信息冬季风速切变指数大,空气对流不活跃,所以近地面空气污染冬季比夏季严重,D项正确。
答案D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2分)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A与B中低压中心是  ,B与C中高压中心是  。?
(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  。?
(3)下图为沿AB作的剖面图,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气压值PA、PB、PA'、PB'的大小顺序是                ,气温值TA、TB、TA'、TB'的大小顺序是                。?
(4)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AB高空等压面状况的示意图是(  )
(5)在图中甲处画出风向及其所受的力。
解析第(1)题,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为低压中心,如B;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为高压中心,如A、C。第(2)题,近地面气压越低,温度越高,所以B地温度最高。第(3)题,近地面A处气压高于B处,所以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A流向B;高空相反,由B'流向A';A处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形成高压,B处上升形成低压,所以该环流呈逆时针。气压值由高到低:PA>PB>PB'>PA'。近地面形成高压该地冷却,形成低压,该地受热,气温值由高到低:TB>TA>TB'>TA'。第(4)题,A处高空为低压,等压面下凹,B处高空为高压,等压面上凸。第(5)题,甲处为近地面风,受三力共同作用,风向右偏。
答案(1)B C
(2)B
(3)画图略(逆时针方向画箭头) PA>PB>PB'>PA'(或PA'TA>TB'>TA'(或TA'(4)B
(5)见下图:
27.(10分)甲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乙图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      、B        、C        。?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  (填字母);全球变暖与  (填字母)过程增强有关。?
(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高得多,据甲图所示原理分析其原因。
(4)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  ,据甲图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箭头指向可以判断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第(2)题,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对应的是B;全球变暖与大气逆辐射增强有关,对应的是C。第(3)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四川盆地高得多。第(4)题,由图中曲线变化可以判断,阴天昼夜温差小,对应的是曲线②。昼夜温差小的原因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
答案(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B C
(3)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4)② 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
28.(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拉萨气温日较差大,气候独特,既有“日光城”的美誉,又有著名的“拉萨夜雨”。独特的高原风光,日趋便捷的交通,使拉萨成为新兴避暑旅游城市。
材料二 拉萨位置(如下图所示)。
(1)分析拉萨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2)分析夏季“拉萨夜雨”产生的原因。
(3)评析拉萨作为避暑旅游城市的自然条件。
解析第(1)题,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较大。河谷地形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 ,增大了气温日较差。第(2)题,从山谷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夜间风由山坡吹向山谷,山谷中空气上升,成云致雨。第(3)题是一道评价题,既要分析其有利条件,也要说明不足,还要注意要求评价的范围。例如本题要求 “就自然条件”进行评价,所以就不必作人文条件分析。拉萨作为避暑旅游城市有利的自然条件有:该市所处位置海拔高,晴天多,阳光充足,夏季凉爽,加之濒临拉萨河,夏季夜雨多,湿度适中,空气清新;不利自然条件主要有:因海拔高,空气稀薄,氧气不足,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容易伤害旅游者的皮肤、眼睛等,不利于旅游者身体健康;气温日较差大,随身携带的衣物要求比较多。
答案(1)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较大。河谷地形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增大了气温日较差。
(2)拉萨地处河谷地形,容易形成山谷热力环流,夜晚由于谷底气温高,形成上升气流,容易形成对流雨。
(3)有利条件:海拔高,夏季凉爽;濒临拉萨河,夏季夜雨多,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晴天多,阳光充足。
不利条件:海拔高,空气稀薄,氧气不足;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日较差大。
29.(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单位为摄氏度。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其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1978 年城市化水平为45.6%,2010 年时已经达到62.7%,热岛效应逐渐增强。下图是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
(1)描述兰州该日热岛效应的变化规律。
(2)说明兰州该日正午前后热岛效应特点的成因。
(3)推测兰州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的规律,并说明理由。
(4)分析兰州城市化引起下垫面性质改变与热岛效应的关系。
解析第(1)题,据图即可分析变化规律。第(2)题,要从太阳辐射、建筑物、气流运动及市区与郊区对比来说明。第(3)题,冬季最强,夏季最弱。从气团、地形、冬季供暖、逆温等几个角度分析成因。第(4)题,从比热容、地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建筑物对风的阻挡、城市水体减少等角度去思考。
答案(1)夜间强,白昼弱;子夜前后最强,正午前后最弱。
(2)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烈,城市中心地表和建筑物大量吸收太阳热量,大气对流、湍流作用增强,利于散热;城市与郊区热力环流加强,城区和郊区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混合作用增强,城郊温差减小;城市上空盛行上升气流利于散热,而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且不利于散热。因而引起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的冷岛效应。
(3)规律: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理由:冬季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受山谷地形影响,冬季逆温层加厚,不利于城市散热;冬季正值供暖期,排放热量多;冬季取暖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收入热量多。
(4)兰州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人工建筑物吸热快而比热容小;城市地面和建筑物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较低,吸收率加大;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面,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降低,热量不易散失;城市化发展使城市绿地和水体减少,地表含水量少,热量更多地以显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