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ρb)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ρb=Ms/Vt=Ms/(Vs+Vw+Va),其中M表示物质质量,V表示物质体积。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下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
/
1.土壤容重越大( )
A.有机质含量越低
B.土壤孔隙度越高
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
D.越利于作物生长
2.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 )
A.东南丘陵的红壤
B.松嫩平原的黑土
C.三江平原的沼泽土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
3.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
A.引水灌溉
B.秸秆还田
C.深耕土地
D.红壤掺沙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越不利于作物生长,选A项。第2题,根据材料,“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即土壤越肥沃,土壤容重越小,据此选B项。第3题,秸秆还田、深耕土地、红壤掺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可能会提高土壤容重,选A项。
答案1.A 2.B 3.A
下图中的P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据此完成第4~6题。
/
4.据图可知( )
A.该土壤的水分较少,植物易枯萎
B.该土壤通气透水,因而有机质含量不高
C.该土壤此时保温性可能不够好
D.该土壤呈酸性,可能为红壤
5.该土壤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A.热带沙漠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极地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6.如果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加剧这种现象的人类活动是( )
A.增施熟石灰
B.不合理灌溉
C.使用农药
D.毁林开荒
解析第4题,理想土壤体积组成是固体颗粒约占50%(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余下的水分和空气大约各占一半。如水分太多,则空气受到排挤,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如空气太多,会造成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枯萎。P点固体颗粒约占51%,水分约占39%,空气约占10%。因此土壤中空气不足,水分过多。故选C项。第5题,P是我国某地区土壤物质组成的体积分数,则其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夏季多雨。A、B、C三项中的三种气候类型我国没有分布,故选D项。第6题,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会产生土壤盐碱化现象。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都会使地下盐分上升,产生土壤盐碱化现象。故选B项。
答案4.C 5.D 6.B
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指标。土壤碳、氮的含量不仅与温度、降水量等环境因子有关,而且与植被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有关。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读图,完成第7~8题。
/
7.影响该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植被覆盖度 B.海拔
C.降水 D.土层深度
8.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减少
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
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
D.冬季放牧,草场畜牧超载导致植被破坏
解析第7题,图示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山地植被类型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海拔,海拔不同,水热条件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故影响该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海拔,B项对。植被覆盖度、降水、土层深度不是主要因素,A、C、D三项错。第8题,图示中整体上海拔越高,有机碳含量越多,说明有机碳含量与温度有相关性。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C项对。光照、降水没有明显变化,A、B两项错。高山区作为夏季放牧的牧场,D项错。
答案7.B 8.C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日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优良的原因。
(2)三江平原的土壤类型是 ,为什么该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近些年来,该地区土壤利用出现了哪些问题?
解析第(1)题,自然环境质量的优劣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一看生态破坏程度,二看环境污染状况。三江平原由于地理位置偏北,气候寒冷,沼泽广布,开垦历史较晚,因而受人类的影响较小,从而保持了优良的环境质量。第(2)题,三江平原气候冷湿,有机质长期累积较多,土地肥力高。第(3)题,注意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土壤肥沃”“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第(4)题,由于人类过度垦殖,导致黑土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等。
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黑土 该地气候寒冷湿润,有机物分解慢,有机质积聚多。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黑土肥力降低、水土流失、表层黑土层变薄等。
/能力提升
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据此完成第1~2题。
1.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
①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 ②土壤长期受到高温多雨的淋洗 ③热带雨林常绿,缺少枯枝落叶 ④养分再循环的速度缓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雨林地区生物循环旺盛的表现是( )
A.光合作用强烈
B.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
C.养分保存在土壤中吸收慢
D.植物会很快变成枯枝落叶
解析第1题,雨林中生物循环旺盛,有机物合成速度快,雨林植物吸收作用强烈,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且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也是造成雨林土壤贫瘠的原因之一。第2题,生物循环就是有机质从形成到分解的过程,生物循环旺盛就是这个过程迅速的表现。
答案1.A 2.B
新疆罗布泊地区分布成群红柳沙包。红柳每年4月中旬发芽生长,11月落叶。风沙流受红柳的阻挡停积,形成沙堆,随着红柳的不断生长,一层枯枝落叶层、一层沙层交替出现,这样年复一年两层交替堆积,逐渐形成高大的红柳沙包(下图)。据此完成第3~4题。
/
3.当地红柳沙包的枯枝落叶层沉积的主要季节是( )
A.春季、夏季 B.夏季、秋季
C.秋季、冬季 D.冬季、春季
4.属于红柳沙包形成的必备条件是( )
A.沙源丰富 红柳的特性
B.沙源丰富 地形阻挡
C.土层深厚 红柳的特性
D.土层深厚 地形阻挡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红柳11月落叶,此时北半球是秋季,故当地红柳沙包的枯枝落叶层沉积的主要季节是秋季、冬季,C项对。第4题,红柳沙包形成过程中,一层枯枝落叶层、一层沙层交替出现,属于红柳沙包形成的必备条件是沙源丰富和红柳的特性,红柳阻挡沙尘,形成沙堆,随后红柳不断生长,故红柳沙包逐渐形成,A项对。
答案3.C 4.A
土壤水分状况是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同时植被也影响着土壤水分状况。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干旱河谷地带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变化图,完成第5~6题。
/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海拔变化
5.据图分析( )
A.雨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变化较大
B.土壤含水量随海拔上升整体呈上升趋势
C.旱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差异较小
D.土壤含水量低海拔地区高于高海拔地区
6.与其他月份相比,4月份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普遍偏低的原因是( )
A.山坡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好
B.溶蚀作用强,地下水位较高
C.土壤疏松,透水性好
D.降水少,蒸发旺盛
解析第5题,据图曲线形态分析,雨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变化较小,A项错。土壤含水量随海拔上升整体呈上升趋势,B项对。旱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差异较大,C项错。土壤含水量低海拔地区低于高海拔地区,D项错。第6题,与其他月份相比,4月份是春季,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普遍偏低的原因是降水少,蒸发旺盛,D项对。山坡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好,则土壤含水量应较高,A项错。溶蚀作用强,多地下河,地下水位较低,B项错。不同月份,土壤差异不大,C项错。
答案5.B 6.D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完成第7~8题。
/
图1
/
图2
7.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8.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解析第7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A项错;人工增施的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项错;从图2可以看出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C项对;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D项错。第8题,免耕直播即不耕地的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大棚温室可以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7.C 8.B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埃尔埃希多地区(如下图小方框所示)曾是西班牙最贫瘠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随着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调动农业开发者积极性的政策,土壤“三明治式”的改良——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黏土(下层)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温室截留雨水和农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
/
(1)埃尔埃希多地区的植被是 。?
(2)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3)简述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
解析第(1)题,埃尔埃希多地区临地中海,属于地中海气候,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第(2)题,考查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势、土层、水源、干燥度等方面分析。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年降水量小,水源不足;夏季受高压控制,炎热干燥,蒸发量大,冬季处于西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气温较高,全年气候干旱;土壤为荒漠,沙化严重,土地贫瘠。第(3)题,考查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根据材料提示,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黏土(下层)令新的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结合三层结构和影响土壤肥力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三方面进行分析。上层沙土透水性好,土壤中氧气充足;中间层的有机肥,可提升土壤肥力;下层为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
答案(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年降水量小,水源不足;夏季受高压控制,炎热干燥,蒸发量大,冬季处于西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气温较高,全年气候干旱;土壤为荒漠,沙化严重,土地贫瘠。
(3)上层沙土透水性好,土壤中氧气充足;中间层的有机肥,可提升土壤肥力;下层为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
课件35张PPT。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土壤
1.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
1.成土母质。
(1)风化作用: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成土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3)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自主预习自我检测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1)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低温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存。
(3)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链接生活我国东北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提示:东北黑土分布在较高纬度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自主预习自我检测3.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岩石上先有苔藓等低等植物,后有高等植物生长,进一步促进土壤的形成。
4.其他因素。
(1)地形: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在陡峭的山坡上,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容易形成深厚的土壤。
(2)时间:反映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3)人类活动:培育水稻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自主预习自我检测温馨提示: (1)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湿热地区的土壤发育快,但往往比较贫瘠。
链接生活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三、土壤剖面
1.概念: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1)有机层: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2)腐殖质层: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
黑色。
(3)淋溶层: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4)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5)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自主预习自我检测1.判断题
(1)我们在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多是天然土壤。 ( )
(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无关。 ( )
(3)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植被茂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 )
(4)生物对土壤肥力影响小。 ( )
(5)陡峭的山坡不利于深厚土壤的发育。 ( )
答案:(1)× (2)× (3)× (4)× (5)√自主预习自我检测2.选择题
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
(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
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形的作用自主预习自我检测(3)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 000万平方米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均位于库区)土层深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自主预习自我检测解析:第(1)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第(3)题,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
答案:(1)B (2)C (3)A自主预习自我检测(4)下列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解析: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利于岩层的风化发育,风化层深厚。
答案:A
(5)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 )
A.江南丘陵红壤 B.青藏高原寒漠土
C.西北地区的风沙土 D.东北平原黑土
解析:高原寒漠土与红壤、风沙土有机质含量少,发育程度较低。东北平原黑土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层比较厚,土壤发育好。
答案:D探究当堂检测成土因素
问题探究
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因黑土层厚度为30~100厘米,人们总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它的肥沃与珍贵。研究表明,东北黑土层的形成过程十分漫长,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需要400年。由于过度垦殖,近年来黑土出现了肥力退化、土层变薄的问题,拯救东北黑土刻不容缓。探究当堂检测结合材料探究:
(1)说出东北黑土形成的气候条件。
提示:该地纬度高,气候冷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聚。
(2)尝试探究东北黑土土层变薄的主要原因。
提示:人类过度垦殖;夏季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探究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土壤形成主要因素分析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探究当堂检测(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探究当堂检测(3)气候与土壤 探究当堂检测温馨提示: 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探究当堂检测(4)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5)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探究当堂检测(6)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7)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探究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题读甲、乙两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当堂检测(1)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 )
A.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
B.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同
C.甲地的土壤比乙地肥沃
D.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相同
(2)关于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
A.全年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
C.地表径流丰富,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土层较厚探究当堂检测解析:第(1)题,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都来自岩石风化,A项对。根据箭头粗细,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B项错。甲地的淋溶作用损失养分多,土壤肥力比乙地差,C项错。受供给、释出、淋溶作用量不同影响,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不同,D项错。第(2)题,乙地淋溶作用弱,说明水热条件差,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是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B项对。全年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A项错。地表径流带走物质少,说明径流量小,C项错。土壤供给量小,说明土壤贫瘠,土层较薄,D项错。
答案:(1)A (2)B探究当堂检测1.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 )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成土母质
解析:气候中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风化壳厚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缓坡接受沉积,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厚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用于土壤的。
答案:A探究当堂检测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3题。
2.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3.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探究当堂检测解析:第2题,各种成土因素中,成土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第3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
答案:2.C 3.A探究当堂检测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露土层,土层沙粒较大,遇雨即溃,逢风即散。读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完成第4~5题。探究当堂检测4.该裸露土层物理性状特点的成因主要归结为( )
A.气候 B.生物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5.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有限性 D.无序性
解析:第4题,该裸露土层物理性状特点是土层沙粒较大,成因主要归结为成土母质。沙粒是岩层风化后形成的碎屑物质,即成土母质。气候、生物、人类活动改造成土母质,使其颗粒变得细小,不是沙粒大的原因。第5题,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发展了经济,取得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主要体现区域之间的不同特点。此模式反映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体现有限性、无序性。
答案:4.C 5.B探究当堂检测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第6~7题。探究当堂检测6.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7.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探究当堂检测解析: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所以A项正确。第7题,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区次之,干旱区最薄。图中丙的淋溶层厚度居中,属于半干旱区,对应的植被为草原。草原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图2纵坐标显示土壤剖面深度在100厘米以内,为土壤表层,草原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森林,故Ⅰ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D项正确。
答案:6.A 7.D探究当堂检测8.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虽然世界上几乎无人不知横亘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却很少有人知道与之相邻的萨赫勒地区。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为100~500毫米。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致使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前后有2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惨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探究当堂检测探究当堂检测(1)非洲萨赫勒地区由于人口增加,农作物入侵牧区产生的影响如下表。请在下列括号内填上所对应的字母。
①荒漠化加剧——( )
②草地变旱地——( )
③牧场超载——( )
④放牧脆弱地区——( )
(2)分析以上材料,请简述非洲贫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
(3)简述草地土壤剖面的特征。探究当堂检测解析:第(1)题,非洲萨赫勒地区由于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大,开垦草地生产粮食;草地过度放牧,草地超载,导致荒漠化加剧。第(2)题,草地环境变化主要是人口增长所致,因此应控制人口增长;另外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也是可行措施。第(3)题,草地土壤上部和下部分异明显,上部有腐殖质层,下部多钙积层。
答案:(1)D A B C
(2)原因:人口增加,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过大。
可行办法: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行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牧业水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
(3)剖面上部有深厚的腐殖质层,结构良好;下部多有钙积层,自然肥力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