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学案+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讲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学案+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09 06:02:42

文档简介


1.(2019?湘西州)电影《锦农卫》涉及到的史实发生在(  )
A.秦朝 B.隋朝 C.明朝 D.清朝
2.(2019?青岛)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
3.(2019?眉山)《明太祖实录》: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效率 B.造福子孙 C.加强皇权 D.限制大臣
4.(2018?深圳)《明太祖实录》记载:“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勉奏,处以重刑。”材料反映了当时(  )
A.文化的专制 B.经济的繁荣 C.君权的强化 D.外交的活跃
5.(2019?湘潭)1405~1433 年,率船队七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海家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6.(2019?曲靖)明朝永乐年间,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开展了大规模的外交和外贸活动。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玄奘西行天竺 D.郑和下西洋
7.(2019?镇江)仔细观察如图航海路线图,在这条航线上从事航海活动的航海家是(  )
A.达?伽马 B.麦哲伦 C.哥伦布 D.郑和
8.(2019?柳州)明朝初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成祖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  )
A.驱除倭寇 B.扩大政治影响 C.寻找黄金 D.传播中国文化
9.(2018?青岛)“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 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 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10.(2019?青海)“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和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此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本书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11.(2019?定西)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称它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日本学者薮内清也认为它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它是(  )
A.《伤寒杂病论》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12.(2019?沈阳)如图是紫禁城,也称故宫。是我国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廷建筑群。为了突出皇权至上,建筑艺术家们用艺术手法,巧妙地处理了建筑、美术等领域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出了一条神秘奇特的中轴线。上述材料能说明紫禁城(  )
①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②展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
③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④蕴含了平等的思想理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19?北京)阅读如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  )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
14.(2019?北京)一位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①处应填(  )
A.《韩非子》 B.《兰亭集序》 C.《窦娥冤》 D.《农政全书》
15.(2019?云南)“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
A.都江堰 B.隋大运河 C.明长城 D.北京故宫
16.(2019?海南)它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它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它”指(  )
A.《儒林外史》 B.《聊斋志异》 C.《红楼梦》 D.《水浒传》
17.(2019?齐齐哈尔)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草船借箭”都出自于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是(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红楼梦》 D.《三国志通俗演义》
18.(2019?福建)如图中所示的剧种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之大全。该剧种形成于(  )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9.(2019?宜昌)某同学希望了解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获得有关各种药物产地、形色、气味及疗效的相关知识,可以推荐他阅读(  )
A.《齐民要术》 B.《资治通鉴》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20.(2019?东营)土地和赋税问题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均田免赋”口号是下列哪次农民起义中提出的?(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21.(2019?台州)“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抱天子兮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霍去病 B.戚继光 C.郑成功 D.邓世昌
22.(2019?营口)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哪一位民族英雄收回台湾(  )
A.戚继光 B.林则徐 C.郑成功 D.陈化成
23.(2019?张家界)根据“宣政院”、“台湾府”、“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内容,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国家的产生和社会改革
24.(2019?大连)历朝历代都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措施有(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③设立驻藏大臣 ④设置台湾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2019?大庆)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潮流的主要原因是清统治者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  )
A.鼓励海外贸易政策 B.对外开放政策 C.开明政策 D.闭关锁国
26.(2019?莱芜)雍正十一年(1733年),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驰,以至于此。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八旗制度的影响 B.行省制度的影响 C.文字狱的影响 D.设置军机处的影响
27.(2019?广西)“(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
A.设立军机处 B.采用八股取士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立厂卫机构
28.(2019?深圳)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29.(2019?常州)明清时期,适应平民欣赏趣味的戏曲、小说风靡全国,导致这一文化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市镇经济繁荣 B.文化专制松弛 C.外来文化影响 D.印刷技术进步
30(2019?娄底)明清时期,通俗文学形式的小说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优秀长篇小说,现多被改编为影视剧。20世纪80年代,某部神魔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就在冷水江市波月洞取景拍摄,洞内“猴王宝座,水帘洞”等成为最佳取景点。该小说应是(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1.(2019?丰台区二模)明朝废除长期存在的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目的是(  )
A.提高办事效率 B.控制思想 C.扩大统治基础 D.强化皇权
2.(2019?宁德模拟)明朝规定:“六部尚书之上,不设总其成的长官,而由六部尚书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在此之前,“总其成的长官”应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刺史 D.军机大臣
3.(2019?泰安模拟)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4.(2019?柳江区模拟)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其根源在于(  )
A.封建制度的腐朽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西方列强的侵略 D.八股取士的影响
5.(2019?宝安区二模)“15世纪初的明代,一位中国著名航海家,从刘家港出发……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舰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材料所述史事(  )
A.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B.开创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C.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发展,使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D.增进了中国与欧美国家和地区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往来
6.(2019?福建模拟)下列属于“明朝的科技名著”的有(  )
①《伤寒杂病论》②《本草纲目》③《天工开物》④《农政全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2019?东城区一模)黑板上老师写出:举世闻名、连绵不断、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固若金汤。根据这些词语判断学习的内容为(  )
A.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
B.明长城是世界建筑的杰作
C.卢沟桥见证了抗日烽火
D.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
8.(2019?台儿庄区模拟)《三国志》中说曹操“广贤纳士,善用人才,施行仁政于民……”。而《三国演义》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以下关于史书与历史小说的评论,正确的是(  )
A.历史小说与史书基本一样
B.史书通常以历史小说为依据
C.史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彩
D.历史小说的人物经过艺术加生
9.(2019?兰山区二模)明史记载: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呜钟集百官,无至者。(崇祯)乃复登煤山。书衣襟为遗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这里“皇城不守”的原因是(  )
A.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 B.吴三桂引清入关
C.皇太极率领清军攻入宁城 D.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全城
10.(2019?黄冈模拟)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清政府此举的出发点是(  )
A.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采用汉族先进文化
C.结合实际加强边疆管理 D.平定叛乱,巩固统治
11.(2019?铅山县二模)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乾隆皇帝(  )
A.利用军机处对大臣的思想严密控制 B.以天朝大国自居狂妄自大
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 D.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12.(2019?山西模拟)“这是一个重要的条约,使中、俄得到和解,为中、俄两国带来一百七十年的和平,跟十一世纪中国与辽帝国澶州和解带来一百一十四年的和平同样重要。”这个条约是(  )
A.绍兴和议 B.《尼布楚条约》 C.澶渊之盟 D.《瑷珲条约》
13.(2019?桐梓县二模)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我国古代一项政治时,搜集到以下资料:“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请你判读该小组探究的主题是(  )
A.闭关锁国 B.民族关系 C.君权强化 D.对外开放
14.(2019?合肥模拟)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以发展的原因有(  )
①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②重视兴修水利
③改进粮食种植技术
④推广高产作物
A.①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15.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这表明(  )
A.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B.安徽、山西等地商人形成商帮
C.商人地位提高,经商能迅速致富
D.政府不再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16.(2019?巴南区校级模拟)我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地方的管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实施“推恩令”
C.元朝设中书省管理地方 D.清朝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17.(2019?海南模拟)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东汉光武帝“合并郡县,惩处贪官”;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宋太祖“控制军队,削弱相权”;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 B.为了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
C.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D.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18.(2019?鼓楼区二模)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处理西北军务,雍正年间设置的机构是(  )
A.宣政院 B.驻藏大臣 C.军机处 D.伊犁将军
19.(2019?泰兴市三模)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注重加强皇权。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汉武帝时期建立了中外朝制度,改变了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B.隋唐时期,三省六部间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C.北宋将相权分解为行政、军事和财政三个互不统属的平行机构,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D.清朝雍正时期,废除宰相制度,在中央设立军机处
20.(2019?门头沟区二模)下列对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京剧是在徽剧基础上吸收一些地方民间曲调和表演方法,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
B.京剧分为四大行当,分别为生,丑,净,旦
C.京剧属于地方剧种,只在北京地区演出
D.京剧被称为中国国粹,在2010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1.(2019?东营区校级模拟)古往今来,历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效果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秦初并天下…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周文王、周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周文武所封子弟”导致的弊端是什么?为避免这一问题,秦朝意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自唐天宝以来,方镇(藩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贍(shan,充足。) ……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方镇缺帅,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太平治迹统类》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赵普“劝上革去其弊”中的“弊”指什么问题?概括材料二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
材料三: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行材料三措施的皇帝是谁?材料三中地方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
22.(2019?马尾区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的国家兢一,既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又与清统治者特別是康雍乾三帝顺应这一趋势,坚决与分裂势力做斗争,实行有利于统一大业的方针和政策相关。
——摘自《简论清代的国家统一》
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下设台湾、风山、诸罗三县,沿海人民大量移居台湾,改变了台湾地旷人稀、劳力缺乏的状况。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台湾的汉族人口由原来的20万增加到200万。大陆移民和当地居民共同劳功,大大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摘编自《台湾简史》
材科三 乾隆五十八年(1793)正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地位与达賴喇嘛和班禅平等……达賴喇嘛和班禅转世,必须由驻藏大臣亲临并履行“金舰掣签”手续……藏军的大小军官均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拣放,经过考验,有权升擢和斥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的统治者分别与分裂势力作为斗争的典型势力。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设置台湾府所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驻藏大臣设置于哪一地区?根据材料概括驻藏大臣的职责。
(4)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电影《锦农卫》涉及到的史实发生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为了加强君权,特别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故选C。
【答案】C
2.【解析】“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稳固统治。明朝时期,明太祖为了强化封建皇权,稳固统治,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故选C。
3.【答案】D
【解析】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为加强君权,在中央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等。东厂是明成祖时期设立的。故选D。
4.【答案】C
【解析】“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勉奏,处以重刑”材料反映了君权的强化。明太祖为了强化皇权,稳固统治,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故选C。
5.【答案】D
【解析】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故选D。
6.【答案】D
【解析】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故选D。
7.【答案】D
【解析】由图中“明朝、刘家港、西洋”结合所学,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故选D。
8.【答案】B
【解析】明朝初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成祖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扩大政治影响。故选B。
9.【答案】A
【解析】依据“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说明规模大;“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说明技术先进;“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说明郑和远航是和平交往。材料没涉及郑和远航利润大小问题,故A不是郑和远航特点。故选A。
10.【答案】D
【解析】据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本书是《天工开物》。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选D。
11.【答案】D
【解析】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称《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日本学者薮内清也认为《天工开物》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故题干中的“它”是《天工开物》。故选D。
12.【答案】A
【解析】据“是我国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廷建筑群。为了突出皇权至上,建筑艺术家们用艺术手法,巧妙地处理了建筑、美术等领域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出了一条神秘奇特的中轴线。”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能说明紫禁城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
13.【答案】D
【解析】据长城“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和大运河“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可知,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有利于巩固统一。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故选D。
14.【答案】D
【解析】据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三类是明朝的三部科技著作,其中①处应填《农政全书》。《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故选D。
15.【答案】C
【解析】为了防御北方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据“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及所学知识可知,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明长城。故选C。
16.【答案】C
【解析】《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故题干中的“它”指《红楼梦》。故选C。
17.【答案】D
【解析】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这部小说,是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创作的。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草船借箭”都出自于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故选D。
18.【答案】D
【解析】题干给出的图中所示的剧种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之大全,它是京剧。故选D。
19.【答案】D
【解析】某同学希望了解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获得有关各种药物产地、形色、气味及疗效的相关知识,可以推荐他阅读《本草纲目》。故选D。
20.【答案】C
【解析】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均田免赋”口号是李自成起义中提出的。故选C。
21.【答案】B
【解析】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题干中的这首军歌反映了戚继光有关。
故选:B。
22.【答案】C
【解析】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开辟荆榛逐荷夷”这句诗反映了明朝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的民族英雄是郑成功。故选C。
23.【答案】C
【解析】“宣政院”“台湾府”“驻藏大臣”“伊犁将军”分别反映的是元朝和清朝对边疆地区的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加强对西藏管理,元朝时设宣政院,清朝时设驻藏大臣;为加强对台湾管理,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为加强新疆管理,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因此可以提炼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故选:C。
24.【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平定回部贵族叛乱、设立驻藏大臣、设置台湾府都是清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而文成公主入藏发生在唐朝。故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措施有②③④。故选D。
25.【答案】D
【解析】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潮流的主要原因是清统治者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外国隔绝。当西方国家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政府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故选D。
2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君主专制,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最为严重,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消极影响。C符合题意。故选C。
2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可知明代科举制的特点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朱元璋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制度使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背经书,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思想僵化偏颇;从思想上强化了统治者的统治。故选B。
2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C符合题意。故选C。
29.【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小说发展繁荣的原因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城镇兴起,文学需求量大,市民阶层的扩大,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大,印刷术的完善和发展,明清时社会危机加大,人们通过小说寻求心理安慰。明清时期,适应平民欣赏趣味的戏曲、小说风靡全国,导致这一文化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市镇经济繁荣。故选A。
30.【答案】B
【解析】20世纪80年代,某部神魔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就在冷水江市波月洞取景拍摄,洞内“猴王宝座,水帘洞”等成为最佳取景点。该小说应是《西游记》。明朝中期的《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它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运用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语言,塑造出神勇广大、敢于反抗的孙悟空的形象,反映了民众要求挣脱人身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故选B。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弱,为了加强封建专制,不断强化皇权,明朝废除丞相的目的就是加强君主专制。故选D。
2.【答案】A
【解析】明朝规定:“六部尚书之上,不设总其成的长官,而由六部尚书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在此之前,“总其成的长官”应是丞相。为了加强加强君主专制,加强皇权,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后,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既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又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使明朝的君主专制大大加强。故选A。
3.【答案】C
【解析】据“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来看,大臣由坐到站到跪,说明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即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故选C。
4.【答案】A
【解析】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其根源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清朝前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厉的禁止和限制对外贸易,严重制约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故选A。
5.【答案】A
【解析】据“15世纪初的明代,一位中国著名航海家,从刘家港出发……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舰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史事是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故选A。
6.【答案】C
【解析】①《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作品,不符合题意,据此可排除ABD三个选项。故选C。
7.【答案】B
【解析】黑板上老师写出:举世闻名、连绵不断、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固若金汤。根据这些词语判断学习的内容为明长城是世界建筑的杰作。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它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故选B。
8.【答案】D
【解析】《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历史小说通常以史书为依据,历史小说的人物经过了文学艺术加工,源于史书,但往往不同于史书。史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彩不正确,史书以历史史实为依据。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9.【答案】A
【解析】据“明史记载: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呜钟集百官,无至者。(崇祯)乃复登煤山。书衣襟为遗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及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皇城不守”的原因是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故选A。
10.【答案】C
【解析】清朝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这一时期,为维护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采取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据“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此举的出发点是结合实际加强边疆管理。故选C。
11.【答案】D
【解析】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乾隆皇帝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题干材料中乾隆帝强调了:“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这是一个重要的条约,使中、俄得到和解,为中、俄两国带来一百七十年的和平,跟十一世纪中国与辽帝国澶州和解带来一百一十四年的和平同样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发展。故选B。
13.【答案】A
【解析】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我国古代一项政治时,搜集到以下资料:“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请你判读该小组探究的主题是闭关政策。清朝前期,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又限制商民出海,只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许设立了广东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故选A。
14.【答案】D
【解析】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以发展的原因有①大力推行垦荒政策②重视兴修水利③改进粮食种植技术④推广高产作物,题目给出的四项内容都是正确的。故选D。
15.【答案】C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强如坐知县、不羡七品空堂皇”,可判断经商可以致富,没必要羡慕做官,故C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故选C。
16.【答案】C
【解析】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故说法不正确的是元朝设中书省管理地方。故选C。
1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东汉光武帝“合并郡县,惩处贪官”;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宋太祖“控制军队,削弱相权”;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故选D。
18.【答案】C
【解析】为了处理西北军务,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置特点有,处理紧急军务设置,办事机密,办公场所简陋,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明朝撤消丞相,六部分理朝政,君主专制强化,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皇帝集权发展到顶峰。故选C。
19.【答案】D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注重加强皇权,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制度;清朝雍正时期在中央设立军机处,中央集权高度膨胀,到达顶峰。D说法错误。故选D。
20.【答案】C
【解析】对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京剧属于地方剧种,只在北京地区演出。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在国外,它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又被称为“国粹”,京剧不属于地方剧种,也不只在北京地区演出。故选C。
21.【答案】(1)诸侯更相诛伐(或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等);实行郡县制。
(2)节度使屯兵自重,藩镇割据;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转运使管理地方行政和财政。
(3)朱元璋(或明太祖);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地方权力,防止地方官员专权(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也可以)。
(4)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或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22.【答案】(1)康熙帝击溃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叛军,清朝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
(2)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西藏地区;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4讲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网络构建
2.明清阶段特征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368-1840年明清的历史。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复习本单元时注意以下四条线索:
(1)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集权统治进一步强化,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显示出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统治基础的动摇。
(2) 。明清时期,日本、荷兰、沙俄等国侵略我国边疆,广大爱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在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3) 。清朝前期,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在边疆地区设置行政和军事机构实施有效管辖,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同时,明清时期有效抵御了沙俄等殖民者的入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壮大,奠定了今天疆域的基础。
(4) 。明初,对外交往活跃频繁,郑和下西洋实现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随着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殖民势力的扩张,中国的对外政策转向了闭关锁国与保守落后。这种变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考点一: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明朝
明太祖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 ;在中央,废 ,权分六部;设特务机构 ;实行八股取士
明成祖
迁都北京;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清朝
雍正帝
设立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康、雍、乾
大兴 ,禁锢了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考点二:郑和下西洋
1.时间 1405~1433年共七次下西洋。
2.目的  和到西洋“取宝”,加强 。
3.条件 (1)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2)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了航海图和罗盘针;(3)航海经验的积累;(4)郑和勇敢、不怕困难,皇帝的支持。
4.航行范围 穿行于太平洋和印度之间,到达亚非 个国家,最远到达 沿岸和 东海岸。
5.评价(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 ;(2)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3)劳民伤财,助长了国内奢侈之风。
◆考点三: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1.戚继光抗倭 背景: 时,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中国的沿海地区。沿海居民深受其害,称其为 。到了明朝中期,倭患更为严重。概况:明朝政府派年轻将领 到浙东抗击倭寇,他率领的抗倭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被称为“戚家军”。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 年,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被肃清。这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2.郑成功收复台湾 概况: 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 年, 率战舰收复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意义: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加强了台湾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巩固了祖国的海防。郑成功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3.雅克萨之战 背景: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概况: 于1685年和1686年组织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国均战胜,沙俄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4.启示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郑成功和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我们青少年要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考点四: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
地区
措 施
作 用
西藏
确立中央政府对达赖( 时)和班禅( 时)的册封制度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1727年,设
新疆
乾隆帝时,平定 叛乱,设 将军
加强对整个新疆地区的管辖
◆考点五:闭关锁国
原因:坚持 的政策,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 进行经济交流;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表现:实行海禁, 对外贸易和交流。
影响:有 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恶果。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启示:(1)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2)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考点六:明清文化(一)
北京紫禁城  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城中心的 ,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 明长城东起 ,西至 ,蜿蜒六千余公里。
3.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巨著《 》,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4.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杰出的科学家 写成《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外国学者称它为“ ”。
◆考点七:明清文化(二)
1.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名著:

2.戏剧的繁荣 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1)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 ,代表作《牡丹亭》;(2)以徽剧、汉调为基础,在 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3.书画的成就 (1)明朝的书法比以前普及,当时的书法,以行书、草书见长。 的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2)明朝的绘画,以山水、花鸟画居统治地位。明末著名画家 ,善用泼墨。(3) 的“扬州八怪”,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多。

1.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政治上,秦朝时就确立了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经济上,从传统小农经济中孕育出了资本主义萌芽;对外关系上,汉唐以来的对外开放转向闭关锁国;技术进步缓慢,土地短缺,人口压力大,民族矛盾多,统治制度缺乏活力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个时候凸显出来,种种迹象在表明,古老的封建制度已走到了尽头。当然这个“衰落”要有一个过程,不会妨碍这个国家,它当下仍然很强大,甚至比以前还要强大,因为文化的延续,文明的发展,是成果的积累,在危机总爆发来临之前,成果的积累总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社会制度可以衰落,文明的成果却仍在积累中。
2.如何认识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反映了明朝时代我国对外交往的活跃。郑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外交活动,体现了我国具有热爱和平的传统,对于今天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2)郑和下西洋,不仅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友谊,也反映了我国远洋航海的强大实力,显示了我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另一方面,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倒是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而且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因为输入的商品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同时也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交易。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贸易坚持的是“厚往薄来”的原则,即高价收购外来番货,而低价出售中国的货物,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深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这种贸易产生的后果只能是给国内经济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4)要学习郑和下西洋开放、交流、合作、友好的精神,学习郑和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
3.清朝前期对边疆的管辖
(1)清朝前期的统治者为加强边疆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今天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局面来之不易,我们应倍加珍惜今天的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的局面。
(2)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使国泰民安,分裂必将导致国运衰退。维护国家统一,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是任何一个国家统治者的重大治国谋略。
(3)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4.秦汉以来到明清时期我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影响
变化:丝绸之路自秦汉开通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而且对外开放的范围越来越大,向西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包括欧洲在内;向东到达朝鲜和日本,向南到达东南亚。直到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影响:清之前开放的对外政策使我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文化、经济交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闭关锁国的政策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第4讲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网络构建
2.明清阶段特征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368-1840年明清的历史。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复习本单元时注意以下四条线索:
(1)君权强化。明清时期,封建专制集权统治进一步强化,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显示出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统治基础的动摇。
(2)抗击侵略。明清时期,日本、荷兰、沙俄等国侵略我国边疆,广大爱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在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3)巩固边疆。清朝前期,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在边疆地区设置行政和军事机构实施有效管辖,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同时,明清时期有效抵御了沙俄等殖民者的入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壮大,奠定了今天疆域的基础。
(4)开放走向闭关。明初,对外交往活跃频繁,郑和下西洋实现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随着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殖民势力的扩张,中国的对外政策转向了闭关锁国与保守落后。这种变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考点一: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明朝
明太祖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特务机构锦衣卫;实行八股取士
明成祖
迁都北京;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清朝
雍正帝
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康、雍、乾
大兴文字狱,禁锢了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考点二:郑和下西洋
1.时间 1405~1433年共七次下西洋。
2.目的 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3.条件 (1)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2)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了航海图和罗盘针;(3)航海经验的积累;(4)郑和勇敢、不怕困难,皇帝的支持。
4.航行范围 穿行于太平洋和印度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评价(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2)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3)劳民伤财,助长了国内奢侈之风。
◆考点三: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1.戚继光抗倭 背景:元末明初时,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中国的沿海地区。沿海居民深受其害,称其为倭寇。到了明朝中期,倭患更为严重。概况:明朝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抗击倭寇,他率领的抗倭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被称为“戚家军”。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1565年,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被肃清。这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2.郑成功收复台湾 概况: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率战舰收复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意义: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加强了台湾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巩固了祖国的海防。郑成功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3.雅克萨之战 背景: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概况:康熙帝于1685年和1686年组织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国均战胜,沙俄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4.启示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郑成功和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我们青少年要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考点四: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
地区
措 施
作 用
西藏
确立中央政府对达赖(顺治时)和班禅(康熙时)的册封制度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1727年,设驻藏大臣
新疆
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加强对整个新疆地区的管辖
◆考点五:闭关锁国
原因:坚持以农为本的政策,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表现:实行海禁,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交流。
影响: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恶果。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启示:(1)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2)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考点六:明清文化(一)
北京紫禁城 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城中心的紫禁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
3.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巨著《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4.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成《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考点七:明清文化(二)
1.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戏剧的繁荣 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1)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2)以徽剧、汉调为基础,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3.书画的成就 (1)明朝的书法比以前普及,当时的书法,以行书、草书见长。董其昌的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2)明朝的绘画,以山水、花鸟画居统治地位。明末著名画家徐渭,善用泼墨。(3)清朝的“扬州八怪”,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多。

1.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政治上,秦朝时就确立了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经济上,从传统小农经济中孕育出了资本主义萌芽;对外关系上,汉唐以来的对外开放转向闭关锁国;技术进步缓慢,土地短缺,人口压力大,民族矛盾多,统治制度缺乏活力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个时候凸显出来,种种迹象在表明,古老的封建制度已走到了尽头。当然这个“衰落”要有一个过程,不会妨碍这个国家,它当下仍然很强大,甚至比以前还要强大,因为文化的延续,文明的发展,是成果的积累,在危机总爆发来临之前,成果的积累总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社会制度可以衰落,文明的成果却仍在积累中。
2.如何认识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反映了明朝时代我国对外交往的活跃。郑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外交活动,体现了我国具有热爱和平的传统,对于今天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2)郑和下西洋,不仅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友谊,也反映了我国远洋航海的强大实力,显示了我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另一方面,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倒是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而且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因为输入的商品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同时也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交易。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贸易坚持的是“厚往薄来”的原则,即高价收购外来番货,而低价出售中国的货物,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深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这种贸易产生的后果只能是给国内经济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4)要学习郑和下西洋开放、交流、合作、友好的精神,学习郑和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
3.清朝前期对边疆的管辖
(1)清朝前期的统治者为加强边疆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今天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局面来之不易,我们应倍加珍惜今天的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的局面。
(2)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使国泰民安,分裂必将导致国运衰退。维护国家统一,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是任何一个国家统治者的重大治国谋略。
(3)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4.秦汉以来到明清时期我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影响
变化:丝绸之路自秦汉开通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而且对外开放的范围越来越大,向西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包括欧洲在内;向东到达朝鲜和日本,向南到达东南亚。直到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影响:清之前开放的对外政策使我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文化、经济交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闭关锁国的政策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