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3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第52页例3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在计算器上按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会使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2.学生在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加减法应用的广泛性,感受计算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在计算器上按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能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通过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自主探究方案:
1.读一读:阅读课本第52页。
2.试一试:
(1)在计算器上怎样按出铅笔的钱数?按课本上的操作要求试一试。
(2)你发现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怎样按比较快?再找几个数试一试。
(3)完成“试一试”。
3.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会什么?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在生活中,有时遇上比较多个数的计算或大数目的计算时,我们可以用计算器帮忙,这样就省事多了。今天我们就利用计算器来计算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提问: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交流提升
1.谈话: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购物单)
(1)从购物单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能算出李云买这些物品一共用了多少元吗?应该怎么算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要把这么多的小数加起来,如果笔算,你感觉怎么样?
2.交流简便按法
(1)提问: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怎么在计算器上按小数吗?买铅笔的钱你是怎么在计算器上按出来的?
指名介绍方法,再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按法。
方法一:按照次序在计算器上依次一一按键。
方法二:0不按,直接按.和8。
(2)比较:你喜欢哪种操作方法?为什么?
(3)教师小结:在计算器上按数时,有不同的方法,虽然结果相同,但运用简便的方法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3.用计算器计算。
(1)谈话:现在你能运用计算器计算李云一共用了多少元吗?
(2)学生操作计算器进行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4.交流操作感受。
(1)谈话:刚才我们运用计算器算出李云一共用了多少元,在计算器操作时你有什么体会呢?怎样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呢?你觉得在使用计算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说说操作的注意点。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读数和按键时都要细心。
5.交流“试一试”。
(1)教师谈话:如果李云付出100元,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元呢?(课件出示“试一试”的内容)
(2)学生列式,用计算器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列式计算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4)检验。
提问:我们的结算结果是否正确呢?可以怎么样来检验呢?
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再次用计算器来进行检验。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1)谈话:现在大家都能利用计算器既快又对地计算题目了吗?
(2)出示题目,学生各自独立计算,完成后同桌交流核对。
(3)反馈学生计算情况。
2.完成“练习九”第1题。
(1)谈话:刚才我们都是用计算器计算的,如果笔算你还能算得又快又对吗?
(2)学生操作计算器验算。
表扬算得又快又对的学生,针对发生的错误,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进行计算。
3.完成“练习九”第2题。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结果,并填写余额。
(3)提问:根据题目里的信息,收入你用什么方法来算的?支出呢?
(4)思考:最后合计这栏各要算哪些部分的合计?各应该怎样算?
(5)提问:根据上月结余和9月1日~9月10日的收入合计、支出合计,你能算出9月10日的余额吗?这样算得的结果应该和表中的那个数相同?请计算出来。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汇报核对结果。
5.完成“练习九”第3题。
(1)刚才我们利用计算器解决了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规律。
(2)课件出示前三题,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3)回报答案,教师板书结果。
(4)观察规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三个题目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独立填写最后一题的得数,教师指导写法。
6.完成“练习九”第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计算。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法、减法
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方法一:按照次序在计算器上一一按键
方法二:整数部分的0不按,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
课时1 小数加、减法(1)
教学内容:
第48~49页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第50页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积累计算学习经验。
3.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和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整数与小数加、减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自主探究方案:
一、自主准备
1.用竖式计算
475+34= 475-34=
想一想:计算整数加减法时,一定要把( )对齐。
二、自主探究
1.试一试:
阅读教材第48页的例1,完成下面的题。
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1)列式:
(2)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试一试。
(3)用计算器验算,看看算得对不对。
三、自主应用
1.教材第48页中间的两个框里的两种算法哪种算法正确?
想一想,为什么?
2.用竖式算出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想一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就是将( )对齐。
四、自主质疑
通过自己的学习,你觉得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会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指名展示“自主探究方案”第一题。
2.提问:你是怎么算的?计算整数加减法时,把末位对齐就是把什么对齐?
3.这是我们学习过整数加减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通过预习,你认为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会哪些知识?(如何计算小数加减法?)
二、交流提升。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4.75+3.4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4.75-3.4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4.75+2.65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4.75-2.65
2.展示不同的算法,要求学生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交流比较第(1)问:用竖式计算时,有的同学把小数点对齐,有的同学把末位对齐,哪一种算法正确?为什么?你能从哪些方面说明道理?
3.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4.交流例1第(2)问。
出示题目,谈话:我们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请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用竖式计算4.75-3.4这道题的。
同桌交流竖式计算过程后全班交流。
追问:你是怎样算的?
5.教学“试一试”。
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
指名交流,说说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
教师指出:计算结果要化简,并让学生说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6.总结和归纳。
(1)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2)你能说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吗?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展示。
指明一两题说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找出错误原因,同桌交流后再订正,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直接口答。
完成练习八第3题。
要求学生看懂图意,再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小华从家到少年宫比小冬从家到少年宫要多走多少千米?
四、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1)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4 . 7 5
4.75+3.4=8.15(元 ) + 3 . 4
8 .1 5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4 . 7 5
4.75-3.4= 1.35(元) — 3 . 4
1 .3 5
小数点对齐
课时2 小数加、减法(2)
教学内容:
第49页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八第4~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和验算。
2.学生应用小数的性质解释小数末尾添“0”计算的方法,感受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完善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3.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究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自主探究方案:
一、自主准备
1.用竖式计算
4.7-2.3= 16.86-7.35=
想一想:你是怎样算的?
二、自主探究:
1.试一试:
/
一本笔记本比一支水彩笔贵多少元?
(1)列式:
(2)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在右边试一试。
2.读一读,想一想:
/
3.比一比:今天学习的小数减法和以前学过的小数减法有什么不同?
三、自主应用
1.1支水彩笔比1支钢笔便宜多少元?(先列式,再用竖式计算)
2.完成第49页“练一练”。
四、自主质疑
通过自己的学习,你觉得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会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出示4.7-2.3= 16.86-7.35=
展示学生作业,追问:你是怎样算的?
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减法(板书课题),通过预习我们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二、交流提升。
1.交流例2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提问:一本笔记本比一支水彩笔贵多少元?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3.4-2.65=
竖式怎么写?怎样计算?
指名板演,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
谈话:被减数百分位上为什么可以看作0?在小组里议一议。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学生的想法可能有:依据物价的写法,3.4元可以写成3.40元;依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3.4就可以写成3.40。
谈话:谁能完整地说一说笔算思路和过程?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指名在班里交流。
2.方法类推,提升认识
(1)出示“试一试”。
提问:你能算出一支水彩笔比一支钢笔便宜多少元吗?
在小组里交流笔算过程。
(2)提问:为什么可以把8看作8.00?
这道题与例2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谈话:根据柜台中的物品,你能再选择两种物品,算出它们的单价相差多少元吗?
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列式算一算,做好后与小组同学交流。
集体交流,分别说说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
3.小结: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小数减法的计算。观察今天学习的内容,和例1中的减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得出:今天学习的减法算式中被减数的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需要把被减数末尾的相应数位看作0。
三、巩固拓展
1.做“练一练” 第1题。
学生直接在书上完成。
展示学生笔算情况,指着题让学生说算法。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在小组里交流算法,再指名板演笔算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笔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笔算的体会和想法。
集体交流得出:笔算小数减法,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某一位不够减时要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再减;当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应把被减数相应的数位看作0再减。
3.做“练一练”第3题。
做好后在小组里交流解法和想法。
4.做练习八第4题。
学生独立发现题中的错误并改正。
谁能说说每道题错在哪里?你是怎样改的?
四、总结延伸
你能说说学习小数减法的体会吗?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八第5、6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2)
一本笔记本比一支水彩笔贵多少元?
3.4-2.65=0.75( 元 )
竖式: 3 . 4 0
—2 . 6 5
0 .7 5
小数点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