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
2.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途径。
3.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控制噪声的思路。
4.通过学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控制噪声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铁钉、玻璃。
四、相关资源
【知识解析】噪声的波形.mp4、【情境引入】噪声的危害和控制.mp4、【活动设计】调查身边的噪声.jpg等。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请学生唱一段歌曲,老师再用铁钉刮擦玻璃。对比两个声音,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提出问题:什么是噪声?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噪声?
【新知讲解】
(一)噪声的来源
【知识解析】噪声的波形。
(此处是视频截图,请下载使用【知识解析】噪声的波形.mp4)
提出问题:根据视频,同学们讨论下噪声的波形有什么特点?
总结:噪声的波形不规则,乐音的波形有规则。
噪声是由众多的频率组成的,振动是非周期性变化的,声音的波形也就不规则,听起来感到刺耳,就像铁钉刮擦玻璃的声音。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例如:深夜里KTV发出的歌声也会变为噪声。
我们生活周围有哪些噪声呢?
(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等。
(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1.声音有强有弱,声音的强弱通常以分贝(decibel,符号是dB)为单位来划分。0 dB是人们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可用噪声监测仪检测来显示噪声的强度。
请阅读小资料“人对不同强度声音的感觉”,思考以下几种声音的强度:(1)有利于晚间休息和睡眠的;(2)有利于工作和学习的;(3)能保护听力的;(4)嘈杂的马路的声音强度。
(1)保证休息和睡眠≤50 dB。
(2)保证工作和学习≤70 dB。
(3)保护听力≤90 dB。
(4)嘈杂的马路的声音强度约为90 dB。
2.噪声的危害
噪声有哪些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有三类危害:心理危害、生理危害、对物体有危害。
(1)心理危害:使人和动物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神经错乱。
(2)生理危害:人和动物出现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症状,严重的会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对物体有危害: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物体。(比如强大的声音震碎玻璃)
(三)噪声的控制
噪声对人类和动物的生活影响巨大,能不能控制噪声呢?该如何控制?
当声呐出现后,潜水艇为了防止被敌军侦查到,开始研究控制噪声的方法。
潜水艇安装避震器来控制噪声,发生体不振动,或者振动很小,就几乎不产生噪声。我们在做“声音在真空罩中传播”的实验时,在闹钟下面垫柔软的泡沫也是运用这原理来控制噪声的。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分三个阶段,所以在每一阶段都可以进行噪声的控制:振动产生——通过介质传播——进入人耳,相应就有三个途径的控制方法。
(1)防止噪声产生: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实例有市区禁鸣喇叭、汽车的消音器、电影里的无声手枪。
(2)阻断噪声传播过程:生活中的实例有隔音蛟龙、隔音墙。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遇到放鞭炮等响声时捂住耳朵、戴隔音头盔。
典型例题
例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声音:①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②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④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⑤婚庆时的炮竹声;⑥山间小溪的流水声。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①④⑤⑥
解析:由噪声的定义可知①④⑤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属于噪声。
答案:C。
例2.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主要项目之一,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中减弱噪声的是( )
A.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B.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C.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D.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解析:A.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B.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C.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D.种草植树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答案:D。
六、课堂小结
学习了噪声的来源,能从物理角度和环保角度区分噪声,知道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强弱,知道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
七、板书设计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从物理学角度: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噪声按强度划分等级,用分贝(dB)作单位。
(三)控制噪声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