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抗日战争的第一课,从整个近代史来看,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连接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关键事件,所以本课地位极其重要。本课讲述了三部分内容: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杨靖宇等人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掀起了中国14年抗日战争的序幕,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本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极好的内容,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旋律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文章、书籍、网络等,对侵华战争的史实和中国人民的抗战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是很丰富,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也有待加强,所以在分析日本侵华原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原因及意义时,有困难,所以教师应重视引导,对学生的爱国情绪,教师也应注意理性引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九一八事变的基本史实,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了解东北人民开始局部抗战的斗争;了解一二·九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意义;了解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经过和结果,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分析和描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结果,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和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使学生明白,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经对中国发动过几次战争,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教师:那大家知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2017年1月,教育部二司发布《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教育部表示,新教材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14年抗战,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14年抗战,将“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军民的抗争也包含在“抗日战争”这一历史概念中。而其中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那下面,就让我们勿忘国耻,一起走进中华民族局部抗战的历程——《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去告慰那些与华夏青山、青史同在的烈士们的铁血忠魂。
(二)新课讲授
教师:本课内容我们可归结为五个“一”,即:一页不想掀开的日历,一记猛烈刚强的回击,一抹无法修复的伤痕,一次赴汤蹈火的勇气,一场携手御同仇的斡旋。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到第一篇章
1、一页不想掀开的日历:九一八事变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为了维护和扩大满蒙权益,摆脱1929年的经济危机,日本政府、军部、外交机构、财阀、天团在侵华国策上逐渐趋同,最终达成一致,旗帜鲜明地支持关东军的侵略行为。
材料三:为了维护和扩大满蒙权益,摆脱1929年的经济危机,日本政府、军部、外交机构、财阀、天团在侵华国策上逐渐趋同,最终达成一致,旗帜鲜明地支持关东军的侵略行为。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阅读教材,从中提炼出主要观点,概括日本发动这次事变的原因。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并回答:日本制定大陆政策(蓄谋已久);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为转嫁危机,侵略中国;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教师:日本为了实现他的目的,找了个什么借口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931年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当年的你亲身经历了这次事变,请你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报道,向世界人民报道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
学生代表回答:【战地记者报道】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教师:日本侵略军为何在侵略东北前先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呢?
出示地图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为了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教师:日本为什么会这么迅速的占领沈阳呢?
出示材料: 1931年9月19日,张学良向满铁驻北京事务所江藤表示:“已在昨夜12时给奉天驻军下达了绝对不抵抗的命令”
——《盛京时报》(1931年9月21日)
学生回答
教师:不抵抗政策是张学良下达的,但是蒋介石在事变之前对日的妥协退让政策对张学良的决策是有影响的,所以沈阳的沦陷也不能说和蒋介石没有关系。沈阳沦陷之后,蒋介石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出示材料:“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以后,心神哀痛,如考丧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 ——《蒋介石日记》(1931年9月20日)
教师: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导致东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丧,使三千万东北同胞成为亡国奴,是中华民族的莫大耻辱,也使蒋介石大感意外。但是蒋介石认为在国家尚未统一的情况下难以与日本决战,对于东北的局面,他将希望寄托于在哪里呢?
出示材料: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蒋介石日记》(1931年9月21日)
学生思考,回答:国际联盟
教师:英美等国对日本的行为采取观望态度,苏联持中立态度,因而通过外交解决的途径希望十分渺茫。
教师: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仅仅用了4个月18天的时间就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为了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变成其殖民地,日本还采取了什么无耻的行径呢?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1934年,溥仪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
出示图片
教师:日本占领东北后,对东北进行了残忍的殖民统治,血腥屠杀、进行细菌实验 、掠夺东北资源、推行奴化教育,残忍至极。
过渡:不仅如此,在九一八事变的后一年,日本为了转移国际社会的视线,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找借口进攻闸北的中国军队,制造了一·二八事变,面对日本残暴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反应如何呢?东北人民又是怎样做的?
2、一记猛烈刚强的回击:人民抗日怒潮
教师:日本军队迅速占领东北,激起了各地军民爱国情感的爆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东北地区出现了被称为抗日义勇军的军民自发的抵抗。他们纵横在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间,以有限的装备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不屈的斗争。那么,面临着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中华儿女出现了哪些抵抗呢?出现了哪些民族英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7页。
学生: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教师:首先是分布在东北的原东北军部分军人,在日军的进攻面前被迫进行了抵抗。如马占山组织并领导了著名的江桥战役,这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爱国军民第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民族自卫战,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日军以“东洋拿破仑”代称他的名字。
其次,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核心领导、中流砥柱,即“南杨北赵”,也就是杨靖宇和赵尚志,他们组成抗日游击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身后没有后方支援、粮弹两无的状况下,他们以林海雪原为家,以日寇之衣为衣,以日寇之枪为枪,纵横驰骋,抗战不已,他们用刚烈血性、英雄壮举诠释了中华民族坚定的信仰。
还有就是巾帼不让须眉的“红枪白马女政委”赵一曼,率军与日寇浴血奋战,最终为国捐躯,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1936年,东北各抗日游击队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过渡: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社会矛盾地位上升,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峙的单一格局被打破,中国近代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局部抗战时期。而日本的侵略信心日益显著,他将矛头对准了中国华北地区,那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三篇章
3、一抹无法修复的伤痕:华北危机
教师:那么日本是如何侵占华北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华北地区不仅进行经济扩张掠夺,而且还策划了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的活动,那么,华北指的是哪些地方呢?
学生回答
教师:华北指的是河北、山西、察哈尔、綏远和山东,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我们把这一系列“分离”华北的活动总称为“华北事变”。
过渡:地处抗日前线的华北人民,同感华北的沦亡已迫在眉睫。北平、天津的广大青年学生,对于时局的演变,尤其敏感而迫切。严峻的形势使北平的学生们痛心疾首,学生们开始反抗,下面,我们进入到第四篇章
4、一次赴汤蹈火的勇气:一二·九运动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935年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当年的你亲身经历了这次运动,请你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报道,向世界人民报道,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
学生【战地记者报道】回答
教师:国家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到来,要求中国共产党对新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动作出科学的分析和估计,那么,中国共产党究竟发出了怎样的呐喊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史事内容,归纳一下
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归纳,教师明确
过渡:日军占领东北,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此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日益高涨,而这时的蒋介石仍置民族利益于不顾,继续“围剿”红军,甚至在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日,面对学生的请愿,蒋介石更是发出了“如学生不听,则格杀勿论”的言论。面临着这种局面,中华民族的出路在哪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第六篇章
5、一场携手御同敌的斡旋:西安事变
教师:面对着日益严重的危局,国民党内的爱国人士选择了怎样的道路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内容。
学生:1936年12月12日,按照张学良、杨虎城商定的计划,东北军一部包围了华清池,将蒋介石扣留,并移送西安新城大楼。
教师:张学良和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为什么会“以下犯上”,发动西安事变?那下面,我们通过几则材料来了解一下
出示材料
学生分析后回答
教师总结:民族矛盾激化是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感召张、杨二人是重要原因,张、杨二人的爱国心是个人原因,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坚持围剿红军是西安事变的直接原因,再加之当时苏美英三大国都希望利用中国的力量来牵制日本,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愿中国陷入内战之中,赞同和支持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师:西安事变爆发后,各大报纸对其进行了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事态如此发展,将会引起国内、国际时局的怎样变化呢?
出示图片
教师: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处置蒋介石成了棘手的抉择,是“放蒋”?“杀蒋”?结合当时的国内情况,你觉得怎样处置蒋介石合适?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西安事变的突然爆发,世界各国和国内各派势力都从各自的国家或阶级、集团的利益出发,对事变作出了不同的反映,毛泽东认为:对蒋介石的处理有上、中、下三策:“杀”是下策,“不杀不放”是中策,“放”是上策,中央决定的方针是“放”,这是联蒋抗日的上策。应张、杨电邀,中共中央认为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派出由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组成的代表团,于12月17日抵达西安。南京的宋子文、宋美龄希望和平解决而来到西安。23日、24日,国共代表经过谈判,达成六项协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当时的时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序幕,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拓展提高
教师:历史上的国共一共有过两次合作,同学们还能够回想起来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然而,当面临着日本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时,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问题,成为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历史使命。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形成。
(四)课堂小结
1931年,觊觎中国已久的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将战争的铁蹄踏上中国东北三省广袤富饶的白山黑水,从此揭开侵华战争的序幕。面临着被入侵的危机,中国国民党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的抗日怒潮被激发,学生们发动了一二·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五)布置作业
历史是一座令人伤怀更令人振奋的纪念碑,从1931年起,历史深深镌刻着每一名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演绎的壮怀事迹,深深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子民用血肉之躯书写的豪迈传奇!因此,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每一位中国人都应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课下,请同学们阅读《浴血长天:抗日战争英雄的故事》这本书,在英雄们的战斗历程中感受其家国情怀,去体会其民族使命感和担当精神。而这些正是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所需要的精神担当。
(六)板书设计
(共32张PPT)
1900年
甲午中
日战争
1894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年
抗日战争
你的野蛮
我的团结
抗
日
战
争
全面抗战
局部抗战
从九一八事变
到西安事变
民族危机益严重
英魂万古壮山河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目录
一抹无法修复的伤痕
一页不想掀开的日历
一记猛烈刚强的回击
一次赴汤蹈火的勇气
一场携手御同敌的斡旋
五
个
一
壹
一页不想掀开的日历
九一八事变
日寇蹄铁至
倭
胡
犯
河
山
材料二:为了维护和扩大满蒙
权益,摆脱1929年的经济危机,
日本政府、军部、外交机构、
财阀、天团在侵华国策上逐渐
趋同,最终达成一致,旗帜鲜
明地支持关东军的侵略行为。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
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
征服支那”——明治维新后不久
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材料三:今天之满蒙地位……
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在经济上,
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材料四:蒋介石将消灭红军及
违抗其意志的叛逆军视为第一
要义,以“攘外必先安内”为
处理内外关系的具有全局性的
战略国策……
勿
忘
国
耻
日本制定大陆政策
(蓄谋已久)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日本为转嫁危机,侵略中国
日本将中国
东北视为生命线
蒋介石坚持攘外
必先安内政策
积极内战,对日隐忍自重
时间:
结果:
经过:
地点:
影响:
一页不想掀开的日历: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
沈阳
① 制造柳条湖事件;
② 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沈阳沦陷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起点
(东北军驻地)
800米
7500米
日本侵略军为何在侵略东北前先制造了
柳条湖事件呢?
为了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
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东三省沦陷
蒋介石于1931年8月16日给张学良去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张友坤、钱进:《张学良年谱》
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以后,心神哀痛,如考丧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
——《蒋介石日记》(1931年9月20日)
先安内政策
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蒋介石日记》(1931年9月21日)
1932年3月9日,日本利用清皇族制造的伪“满洲国”在长春成立,溥仪任“执政”,郑孝胥任“总理”年号“大同”,并发表《建国宣言》,宣布中华民国脱离关系。
1934年1月,溥仪在
日本的操纵下,成为
伪“满洲国”皇帝。
企图把东北
从中国分裂出去
贰
一记猛烈刚强的回击
人民抗日怒潮
铁
马
冰
河
梦
驱
倭
剑
气
雄
神器神枪马占山
拍案而起英雄身
马占山
白山黑水抗日名将
忧国忧民壮志凌云
杨靖宇
赵尚志
北国雄狮威震敌胆
生死交锋神机妙算
叁
一抹无法修复的伤痕
华北危机
山
河
破
碎
沉
沦
日
华
北
危
亡
绝
境
时
华北危机
华北危急!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平津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华北危急!
肆
一次赴汤蹈火的勇气
一二·九运动
爱国一二九
昂
首
救
亡
情
时间
口号
结果
性质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影响
1935年12月9日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青年学生
爱国救亡运动
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史称「八一宣言」,号
召
1935年12月17日,中共瓦窑堡召开会议,在会上确立了
的方针。
指出: 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
中共态度???
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建立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
由中共领导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日民族矛盾
伍
一场携手御同敌的斡旋
西安事变
勿稍忘
,铭国耻
国
共
合
作
振
国
威
时间
目的
发动者
性质
经过
1936年12月12日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
张、杨扣蒋,实行“兵谏”;
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
双剑客
西安事变
历史在这里拐弯
中日民族矛盾、国民党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
首先,西安事变的爆发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随着日本侵华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以及张学良与蒋介石“剿共”政策的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其次,西安事变的爆发是国民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张学良、杨虎城两人与蒋介石的政见分歧,以及爱国主义与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思想的斗争,发展到不能容纳的极限时,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兵谏”的方式。
——刘博智:《浅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地位》
追根溯源
中国共产党的日益成熟
中国共产党通过《八一宣言》的发表、瓦窑堡会议的召开、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等,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策略,并在此过程中日益成熟。
——王淑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各大报纸 对西安事变进行了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事态如此发展,将会引起国内、国际时局的怎样变化呢?
复杂的国际形势
一定要挑拨中国人打内战,让他们自相残杀吧!等到他们打到精疲力尽的时候,中国就是我的了。
为了我在华利益,我主张蒋介石向张学良、杨虎城妥协,并且我愿意进行调节
我们这就准备赴西安与张、杨谈判,想办法争取放蒋。
讨伐张学良,置蒋介石于死地,等你死了,委员长的宝座我替你坐。
日本
英美
亲英美派
亲日派
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处置蒋介石成了棘手的抉择,是“放蒋”?“杀蒋”?结合当时的国内情况,你觉得怎样处置蒋介石合适?请说出你的理由。
斯大林还解释说,蒋介石虽是一个“可憎的敌人”,但他是中国唯一有希望的抗日领袖。
——卢荻:《西安事变:杀蒋与放蒋的抉择》
民间“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也十分强烈
怎么办???
中共: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毛泽东认为,对蒋介石的处理有上、中、下三策:“杀”是下策,“不杀不放”是中策,“放”是上策,中央决定的方针是“放”,这是联蒋抗日的上策。
乘风破浪终有时
中
共
通
过
谈
判
蒋
介
石
被
迫
接
受
停
止
内
战
联
共
抗
日
促
成
事
变
和
平
解
决
揭开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序幕
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直挂云帆济沧海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蒋、汪等叛变革命内战爆发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后进逼华北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为主要矛盾
张、杨发动西安事变
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国民革命
抗日战争
合作
内战
合作
合
则
两
利
掌握了吗???
九一八
事变
共产党
国民党
西安事变
合作抗日
一二·九运动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见字如面
阅读此书,
去感受烈士们家国情怀
去体会其民族使命感
和担当精神!!!
谢谢
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