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优秀PPT课件(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心亭看雪》优秀PPT课件(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0 14:1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null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新课引入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欣赏雪后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寻求人生的启示。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作者简介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句子的停顿

崇祯?(chóng?zhēn)??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毡(zhān)??
更(gèng)有此人??? ? 喃喃(nán)??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 绝。 是 日更定, 余挐一

小舟,拥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初更以后
撑(船)
消失
细毛皮衣
疏通文意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下大雪,名作动
裹、围
雾凇 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像小草一样微小
罢了
疏通文意
译文:(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冰花
全,都
白汽弥漫的样子

痕迹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

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疏通文意
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面对,向着
哪能
沸腾

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 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疏通文意
译文: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尽力
道别
酒杯
客居此地
等到
船夫
低声嘟哝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1)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文言积累
1、词类活用
(1)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下。

(2)三大白:名词,酒杯。今义:白色。

(3)余拏一小舟:古义:撑(船);今义:拿东西,捉拿。
文言积累
2、古今异义
(1)是 是日更定(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2)更: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
gēng)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3)白: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
泛指酒杯。)
(4)大:见余大喜(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与“小”相对)
文言积累
3、一词多义
(1)更有痴似相公者
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2)见余大喜曰
省略句,应为“他们见余大喜曰”。
文言积累
4、特殊句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描写了湖心亭超然脱俗的雪景,叙述了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流露出他避世,清高,脱俗的情怀。
整体把握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到亭上”,
“及下船”。 
本文是一篇游记,请将文中能体现
作者游踪的语句找出来。
整体把握

作者什么时间去的?
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合作探究

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
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

独:独自。
合作探究

晚上八点,寒气倍增,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能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合作探究

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怀念故国的深情。
合作探究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从听觉来写。

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合作探究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合作探究

品读描写雪景的句子,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雾凇沆砀……上下一白。”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合作探究

“湖上影子……而已。”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及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的意境。
合作探究

如果把文中的量词换一下,看看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在“更定”时分“雾凇沆砀”的“湖上影子”自然是模糊的,此种场景似有若无,依稀恍惚,将人带到一个梦幻世界。而改句景物过于清楚,画面过于清晰,不符合西湖夜雪的实际情景。“一痕”写出了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
合作探究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而改句则显得意境散乱,了无新意,读来平淡无味。而且,最主要的,原句那种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进苍茫天地的味道也没有了。
这一句除了描写景致的朦胧之美外,也似另有意义,以“一痕”“一点”“一芥”突出西湖乃至天地之大,进而又以西湖乃至天地之大来衬托“堤”“亭”“舟”的“小而孤”“孤而独”,这样“独”的意境又表现出来,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合作探究

写景句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这种写作手法叫白描。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合作探究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烘托渲染。少用形容词和修辞,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白描手法
合作探究
白描画
工笔画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郦道元《三峡》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朱自清《春》

判断下列写景句是白描手法还是渲染手法?
白描
渲染
合作探究
(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鲁迅《藤野先生》

(2)“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诗》
判断下列描写是白描手法还是渲染手法?
白描
渲染
合作探究

作者与两位“痴似相公者”的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表现了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可以联想到“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
合作探究

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合作探究

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说“是金陵人,客此”,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
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它是明朝的都城,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此外文中“崇祯五年十二月”,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暗含对故国的思念。
合作探究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所言相公之痴“痴”在哪里?文章是怎样来表现“痴”的?
“痴”表现在痴人、痴景、痴心,“痴”在寄情山水,“痴”在超凡脱俗‘“痴”在闲情雅致,“痴”在清高孤傲。文章通过环境渲染、人物映衬、性情之举来凸显“痴”,构思精巧,浑然天成。
合作探究

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
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这个“独”字反映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合作探究

主 旨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合作探究

文章是写雪景,但第二段主要写人,是否离题?
不离题。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本文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合作探究

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
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
合作探究

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合作探究

试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来分析《江雪》与《湖心亭看雪》的区别。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年仅33岁正当盛年的诗人集国忧家祸于一身,政治上的暴风雪使他“茕茕孤立”,激愤感伤,遂成《江雪》。)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江雪》
白描
烘托
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一字一词,一词一景,言简意丰,意境深远,简约而不简单。这样的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下面大家再一起把作者眼中的西湖雪景读出来,读出那种奇异,读出那种宁静。
课堂小结

独行 痴迷山水 孤傲自赏
看雪
奇遇 惆怅伤感 怀念故国



板书设计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 俱:
(2)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3)雾凇沆砀 沆砀:
(4)上下一白 一: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
(6)客此 客:
(7)及下船 及:
全部
消失
白气弥漫的样子


客居
等到
课堂检测

2、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课堂检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一句,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了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B. 写“大雪三日”而至“湖中人鸟声俱绝”,为下文有人冒着严寒看雪做映照。
C. 本文作者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再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D. 文章写景句语言自然质朴,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C
课堂检测

4、文章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5、文中有关“湖上影子”描写有什么特点?
一个是景物角度,另一个是从人的角度。
课堂检测
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描绘出一幅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