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张 岱
null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湖心亭看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 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 随着张岱,走向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新课引入
1、欣赏西湖美景,反复诵读课文,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和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热情。
3、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明末以前未曾出仕,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作者简介
“痴人”张岱的故事
江苏镇江有一座北固山,山上有一座金山寺,寺庙香火很盛,因此,寺里的和尚也算见多识广,见怪不该了。有一天晚上,和尚做完佛事准备休息,忽然发现山腰上多了一些亮光,和尚们猜想一定是哪个文人雅士白天游玩没有尽兴,晚上秉烛夜游来了,也都没在意。突然,山间回荡起喧天的响声,和尚们心中一惊;接着隐隐约约看到一些似人非人的诡异影子在远处飘来飘去。怪异的声响时而尖利,时而凄婉,和尚们被吓得不轻,不知道是神灵还是鬼怪。半柱香的功夫,亮光消失了,一切归于平静。和尚们惊魂未定,战战兢兢过了半夜。第二天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一个人夜游至此,兴致来了,召集他的私人戏班就地掰开阵势,酣畅淋漓的狂欢了一场。和尚们这才长舒了一口气。这个率性而为的人就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他的率性而为之举课不只一次。今天我们要学的《湖心亭看雪》记叙的就是他的另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 (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chī),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准字音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 绝。 是 日更定, 余挐一
小舟,拥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
初更以后
撑(船)
消失
细毛皮衣
疏通文意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我
都
下大雪,名作动
裹、围
雾凇 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像小草一样微小
罢了
疏通文意
译文:(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冰花
全,都
白汽弥漫的样子
只
痕迹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
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疏通文意
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面对,向着
哪能
沸腾
还
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 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疏通文意
译文: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尽力
道别
酒杯
客居此地
等到
船夫
低声嘟哝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②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
②长堤一痕(数词)
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②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白:①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用的酒
杯,这里代指酒)
②上下一白(白色)
文言积累
1、一词多义
(1)大雪三日
(名词作动词,下雪)
(2)与余舟一芥
(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微小)
(3)客此
(名词作动词,客居)
文言积累
2、词类活用
(1)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余,多余
(2)是日更定矣
古义:指示代词,这 今义:常用于判断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光亮
文言积累
3、古今异义
(1)更有痴似相公者
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2)到亭上
省略句,应为“余到亭上”。
文言积累
4、特殊句式
请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整体把握
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张岱,你会用哪句话?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整体把握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游览西湖的?从课文的语句中找一找。
A 严寒的天气(十二月);寂寥的时段
(是日更定)
B 行走不便、人烟稀少(大雪三日)
C 只身一人(独往)
合作探究
作者在更定时分驾舟游西湖,说明作者有什么样的爱好情趣?
这表现了张岱与众不同、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合作探究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课文从三个角度描写西湖雪景。
①未游西湖时,概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游西湖时,先总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③后具体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合作探究
说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用词的妙处。
文中“大”“绝”二字见用词功夫。“大”可见天气之冷,寒气逼人。“绝”流露出雪后的万籁无声,萧杀和冷寂,让人从听觉和心理上感受大雪的威严。
合作探究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去掉这三个“与”字,行不行?
叠用三个“与”字,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更能衬托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与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而且,叠用三个“与”字,衔接更自然,语气更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如果去掉这三个“与”字,“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读起来也一顿一顿的,语气生硬,不如原句读起来顺畅。可见,这三个“与”字并不多余。
合作探究
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合作探究
请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15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
合作探究
请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
合作探究
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彻悟。
合作探究
白描画
工笔画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故乡》
判断下列写景句是白描手法还是渲染手法?
白描
渲染
合作探究
(1)“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
(2)“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诗》
判断下列描写是白描手法还是渲染手法?
白描
渲染
合作探究
面对西湖雪景,张岱为什么会产生“人寄天地间,何等渺小”的感慨?
张岱祖上世代为官,少为富家公子,极爱繁华。明王朝灭亡,张岱拒绝臣服清王朝,立誓不仕,举家逃往嵊县西白山中,从此张岱从富家公子骤然沦为山村野夫,生活十分艰难。他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梦故国,梦故园,梦故人,梦故事,痴情说梦……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故国在张岱的生命意识里,是永远的痛。
合作探究
张岱来这里追忆前尘往事,追忆故国的繁华与美丽;释放自己于自然之中,寻找感情寄托,掩埋一切悲哀;把自己消融在这雪的世界里,享受着这份独处;追寻心灵的皈依,现实世界他无力扭转,只有将这份故国之情亡国之痛排解在天地苍茫之中。
合作探究
作者在湖心亭上,有一段奇遇,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
喜悦。
天涯遇知音。
合作探究
“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一个“强”字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一个“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合作探究
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合作探究
“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这是为什么?
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也可能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君子之交淡如水,注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其他次要。)
金陵,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迁都北京后,成了明朝的留都,在清朝时改称为“江宁”了。在此强调金陵人,客此,既有他乡遇知音的喜悦,又表现对故国的思念。
对故国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合作探究
他对故国的这份痴情,在前文也有暗示,谁能找出来?
“崇祯”——使用明代的纪年,在作者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合作探究
张岱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不同的人有不同行的评价,我们看有哪些人对他的评价?
舟子、金陵人。
合作探究
金陵人对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合作探究
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通俗的讲,“痴”即:傻、呆、笨,这里看贬实褒,指一般“俗人”不能理解的孤高自赏的情怀。
合作探究
作者的“痴”表现在何处?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痴”?
痴行:雪夜独行
痴景(奇景)(白描):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醉情自然
如此大雪天竟于初更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足见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合作探究
作者借舟子之口说“痴”,有什么用意?
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合作探究
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作者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也是他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
合作探究
这篇游记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主 旨
合作探究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语音赏析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语言赏析
艺术特色
合作探究
1、叙事是行文的线索。
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2、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合作探究
3、人与景有机结合。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合作探究
湖心亭看雪和醉翁亭记都是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拓展延伸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孤傲清高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念;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寄情山水,表现出的是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其实痴似张岱的又何止两个金陵人呢?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像张岱这样的文人,请你说说看。
拓展延伸
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再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欧阳修,他们不仅有着痴言痴行,更有着痴心痴情痴梦。他们的理想被现实吞没,只有寄情于清寒灵动的山水,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归依。
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邦犹是,人民复非。“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于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消极避世的情绪,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辩证地借鉴。让我们一起背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情雅趣,感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课堂小结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
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白描:抽象、概括?
板书设计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 与余舟一芥(小草,比喻微小)
D.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
A
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相与步于中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D.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C
课堂检测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 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D
课堂检测
4、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
A. 相与步于中庭。
B. 独往湖心亭看雪。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 更有痴似相公者。
B
课堂检测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想不到)湖中哪能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课堂检测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课堂检测
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
6、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课堂检测
7、【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角度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课堂检测
角度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课堂检测
8、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横批:闲 痴。
理由:“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