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常用的金属和盐》测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章《常用的金属和盐》测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0-09 16:3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学期第6章《常用的金属和盐》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以下家庭小实验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A.用小苏打(NaHCO3)、柠檬酸等自制汽水 B.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制取白糖晶体
C.蒸发食盐水得到NaCl固体 D.简易净水器活性炭吸附杂质
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铜丝插入硫酸铝中,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溶液变为淡蓝色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D.镁条在稀盐酸中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
3.下列物质中不能由金属单质和盐酸直接反应生成的是( )
A.FeCl3 B.FeCl2 C.MgCl2 D.ZnCl2
4.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2CO+O2/2CO2 B.H2CO3/H2O+CO2↑
C.NaOH+HCl/NaCl+H2O D.2Al+6HCl/2AlCl3+3H2↑
5.将一定量的镁条投入过量稀盐酸中,反应过程中变化关系的曲线正确的是( ? )
A./ B./ C./ D./
6.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CaO(CaCO3)
适量水
过滤
B
NaCl(Na2CO3)
加足量稀盐酸
蒸发结晶
C
CO2(CO)
足量O2
点燃
D
稀盐酸(稀硫酸)
适量硝酸钡溶液
过滤
A.A B.B C.C D.D
7.如图是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C / CO2 → H2CO3 / CaCO3 / CO2
其各步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从左到右依次是( )
A.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B.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C.复分解、化合、分解、置换 D.分解、置换、化合、复分解
8.从混合物中分离与提纯X(括号内是杂质),不能用下图所示方案的是( ? )
/
A.Ag(Fe) B.Cu(CuO) C.CaCO3(CaCl2) D.FeSO4(CuSO4)
9.下表中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需要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
稀硫酸、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B
?碳酸钠、硫酸铜、碳酸钙
加入足量的水
C
一氧化碳、氢气、氧气
用燃着的木条点燃
D
铁粉、木炭粉、氧化铜粉末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A.A B.B C.C D.D
10.向一定质量的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M和滤渣N.向滤渣N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滤液M中一定存在Fe2+ B.滤液M的颜色呈蓝色
C.滤渣N的质量大于加入锌粉的质量 D.滤渣N中一定含有Fe和Cu
二、填空题
11.在下列物质: a食盐;b纯碱;c碳酸氢钠;d碳酸钙
(1) 可用作洗涤剂的是(填序号,下同)_____;
(2) 可用作调味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可用作补钙剂和牙膏填充剂的是________;
(4) 可用于生产玻璃的是_________________;
(5) 可用作发酵粉和治疗胃酸过多症的是_____;
12.请根据初中常见的物质和反应,回答以下问题:
(1)汽车电路中的导线大都是铜制的,这是利用了金属铜的延展性和_______ 性。
(2)汽车表面喷漆,可以延缓汽车的锈蚀,其防锈原理是隔绝________________。
(3)常在实验室中用作干燥剂的液体是(写名称)____________ ;常用作烹调作料的是(写化学式)________ 。
13.在点燃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
(1)A、B两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14.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化学与健康。
(钙能强壮骨骼,在人体中属于_____________(填“常量元素”或“微量元素”)。
(在人体组织中,葡萄糖(C6H12O6)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经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该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与资源。
(在空气成分中,稀有气体所占比率虽然很小,但有广泛的用途。写出氦气的化学式,并标出氦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
(降雨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一个环节。正常的雨水略呈______性(填“酸”或“碱”),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方程式),酸雨是由于SO2等气体或这些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所形成。A、B、C三个地区雨水的pH如图所示,其中________地区的雨水是酸雨。
/
(3)化学与材料。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信工具,一款智能手机通常含有41种以上化学元素,请回答:
(大部分手机外壳是用塑料或镁合金制成,二者属于高分子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___。
(手机线路的主要原料是铜,微电子材料还用到金、银、钽等,在此主要利用了铜的______性。
(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不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透光性好 b.常温下不易与氧气反应 c.易溶于水
15.请结合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
(1)实验一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2)实验二活性炭具有_____、过滤作用.
(3)实验三当蒸发皿中出现_____时,停止加热.
(4)实验四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
三、实验题
16.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请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序号),化学方程式是_____,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当观察到_____时,开始收集。
(3)用B和E装置制取并收集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选择装置B作为制取CO2气体的发生装置,其突出优点是_____,若改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____(填“a”或“b”)端进入。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欲使用G、H装置将以上杂质气体除去,则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混合气体→_____(用导气管端口字母表示)
17.废物利用既可节约资源,又可以保护环境。某课外兴趣小组设计了利用废旧干电池中的锌和浓硫酸以及下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干燥、纯净的氢气,并验证气体中的杂质。
/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所标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若实验中看到B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这说明生产的气体中有杂质__________(填化学式)。除此之外,该气体还可能含有的杂质气体是______________(填名称),为了检验该杂质,可将E装置连接到上述装置中__________(填序号)之间,气体从__________(“a”或“b”)进入装置E,E中所放试剂为__________,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
(3)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推断题
18.A-H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其中A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G、H为单质,F、H为红色固体。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反应②为_____________(填“吸热”、“放热”)反应。
(3)反应③的实际应用为___________。
(4)反应④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
19.下列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碳、铜、氧气、氧化铁、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用它们进行击鼓传球游戏,条件是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就可以进行传递,最后一位将球投篮。请把上述物质分别安排在A~G的位置上,使篮球能从A传到G。其中A在常温下是液体,固体B的俗称为干冰。
/
请回答:
(1)G物质是______;碳应放在位置______上。
(2)B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反应。
(3)写出A~G传递过程中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五、计算题
20.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某同学为了定量分析黄铜样品中的成分和回收其中的铜,进行了如下实验:称取40g黄铜样品加到锥形瓶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稀硫酸,使样品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生成气体(H2)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将黄铜和纯铜片之间相互刻画,纯铜片上留有刻痕,这现象说明了__。
(2)求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__。
/
21.在含少量NaCl的某纯碱样品23g中加入盐酸,反应中产生的气体的质量与盐酸的用量关系如图所示。计算当恰好完全反应时:
(1)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__________ g。
(2)此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A
【解析】A、小苏打是碳酸盐,能和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故正确;B、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制取白糖晶体,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错误;C、蒸发食盐水得到NaCl固体,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错误;D、活性炭吸附杂质,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错误。故选A。
2.B
【解析】
【详解】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A正确;
B、铜的活动性比铝的活动性弱,铜丝插入硫酸铝中,不能反应,无明显变化,故B错误;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故C正确;
D、镁条在稀盐酸中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区别。一般不出现物质的名称。
3.A
【解析】由金属活动顺序表知,不能由金属单质和盐酸直接反应生成的是A. FeCl3。由金属单质和盐酸直接反应生成的是FeCl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4.D
【解析】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A、属化合反应;B、属分解反应;C、属复分解反应;D、属置换反应。故选D。
5.B
【解析】
【详解】
A、将一定量的镁条投入过量稀盐酸中,镁将被完全反应,故错误;
B、镁与稀盐酸反应未接触时,没有氢气生成,当接触后有氢气生成,当镁反应完后生成氢气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C、由于稀盐酸是过量的,故质量分数不可能将低到0,故错误;
D、镁与稀盐酸反应的过程中溶液的质量减少了氢元素的质量,增加了镁元素的质量,故溶液的质量增加,故错误。故选B。
6.B
【解析】
【详解】
A、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会把原物质除去,故A错误;B、Na2CO3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B正确;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均匀混合的,一氧化碳是少量的,可能不会被点燃,除去气体中的杂质不适合用气体来转化,易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C错误;D、稀硫酸能与适量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时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7.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其各步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从左到右依次是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属于置换反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合反应;碳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故选B。
点睛∶化学反应基本反应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8.D
【解析】A、Ag(Fe),铁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生成可溶性亚铁盐,银不反应,过滤,故A正确;B、Cu(CuO),氧化铜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生成可溶性铜盐,铜不反应,过滤,故B正确;C、CaCO3(CaCl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氯化钙,应蒸发结晶,故C错误;D、 FeSO4(CuSO4),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过滤,故D正确。
点睛∶除杂原则⑴杂质尽量除净,⑵在除去一种杂质的同时不应增添新的杂质,⑶在除去杂质的同时,非杂物质不应过多消耗,但质量可以增加。
9.C
【解析】
A、取样品,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是稀硫酸,颜色不变的是氯化钠溶液,变蓝色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鉴别,故A正确;
B、碳酸钠、硫酸铜都易溶于水,但是硫酸铜溶液为蓝色,碳酸钙难溶于水,加水的方法能鉴别,故B正确;
C、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燃着的木条不能鉴别,故C错误;
D、铁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木炭粉不会与稀硫酸反应,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可以鉴别,故D正确
点睛:
一剂鉴别(即限用一种试剂来鉴别多种物质),其原理是选择一种试剂,分别加入到待测物质中,会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然后据此将其逐一鉴别开来.常用的方法如下:(1)若物质间有明显的溶解性差异、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差异以及水溶液的颜色差异时,可用“水”来鉴别(如碳酸钙、氢氧化钠、硫酸铜和氯化钠的鉴别);(2)若物质间有明显的酸碱性差异,可选用紫色石蕊溶液或pH试纸来鉴别(如盐酸、氯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的鉴别);(3)鉴别一组溶液时,若其中有酸,可选用碳酸钠等可溶性碳酸盐来鉴别(如盐酸、氯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的鉴别);若其中有碳酸盐,可从酸入手;当同时有含银离子的化合物时,应选用盐酸(如碳酸钠、氯化钠和硝酸银的鉴别);当同时有含 Ba2+的化合物时,则选用硫酸(如碳酸钠、氯化钡和硝酸钾的鉴别);若阴离子相同而阳离子不同,可用强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来鉴别(如氯化铜、氯化镁、氯化亚铁和氯化铵的鉴别);(4)若被鉴别的物质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和金属氧化物时,可选用稀盐酸、稀硫酸为试剂来鉴别(如铁粉、碳粉、氧化铜)。
10.D
【解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前置后,Zn> Fe,Zn>Cu,金属活动性相差大的先反应,故Zn先与CuSO4溶液反应,待CuSO4溶液反应完以后,Zn才与FeSO4溶液反应,向滤渣N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有铁,可能有锌。A、当加入的锌较多,把FeSO4溶液完全反应时,滤液中不存在Fe2+,错误;B、当硫酸铜完全反应时,溶液不是蓝色,错误;C、滤渣中一定有铜,铜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但是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锌的相对原子质量,故滤渣N的质量不一定大于加入锌粉的质量,错误;D、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铁,又因为Zn先与CuSO4溶液反应,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铜,正确。故选D。
点睛: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11. b a d b c
【解析】(1)可用作洗涤剂的是纯碱,洗涤油污;(2)可用作调味剂的是氯化钠;(3)可用作补钙剂和牙膏填充剂的是碳酸钙;(4)可用于生产玻璃的是纯碱;(5)可用作发酵粉和治疗胃酸过多症的是碳酸氢钠。
12. 导电 水、氧气 浓硫酸 NaCl
【解析】(1)铜具有导电性,故能做导线;(2)铁生锈的原理是铁与空气中的水、氧气接触,防止铁生锈的原理就是破坏铁生锈的条件。汽车表面喷漆,可以延缓汽车的锈蚀,其防锈原理是隔绝了水和氧气;(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做干燥剂;氯化钠是常用的调味品。
13.A 置换反应 4NH3+3O2==2N2+6H2O
14.常量元素 C6H12O6+6O2/6CO2+6H2O
He
0
酸 CO2+H2O=H2CO3 BC 塑料 导电 c
【解析】
【详解】
(1)①钙元素与人体所需的常量元素;
②葡萄糖与氧气在酶的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C6H12O6+6O2/6CO2+6H2O;
(2)①氦气是一种稀有气体单质,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可表示为:
????
0

②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方程式为:CO2+H2O=H2CO3,所以正常的雨水显酸性,我们把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
(3)①塑料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镁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②铜具有导电性,所以可用来制电路;
③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说明硅酸铝玻璃不易溶于水。
15.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吸附 大量固体 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瓶底
【解析】(1)实验一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实验二活性炭具有吸附、过滤作用。(3)实验三当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可使水分蒸干。(4)实验四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瓶底。
16.长颈漏斗A2KClO3/2KCl + 3O2 ↑气泡均匀连续的放出CaCO3+2HCl==CaCl2+H2O+CO2↑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befcd
【解析】
【分析】
根据用氯酸钾制氧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操作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1)仪器①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2)如果用氯酸钾制氧气,氯酸钾是固体且需要加热,应选用装置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3/2KCl + 3O2 ↑;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若一有气泡就收集,得到的气体混有空气,为了得到较纯的氧气,当观察到:气泡均匀连续的放出时,开始收集;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选择装置B作为制取CO2气体的发生装置时,大理石(或石灰石)放在多孔隔板上,盐酸从长颈漏斗中加入,关闭开关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盐酸压入长颈漏斗,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盐酸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开关时,气体导出,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盐酸混合,反应进行,所以选择装置B作为制取CO2气体的发生装置,其突出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若改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b进入;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物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溶液可除去氯化氢气体,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除去水蒸气,要先除杂质后干燥,并且长进短出,所以欲使用G、H装置将以上杂质气体除去,则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混合气体→efc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气体的干燥和除杂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17. 长颈漏 广口瓶 H2O 氯化氢气体 B、C b 硝酸银(或AgNO3)溶液 AgNO3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 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
【解析】(1)根据标号仪器的图形可知仪器的名称是:①长颈漏斗;②广口瓶;
(2)无水硫酸铜能与水反应生成了硫酸铜晶体,由白色转变成蓝色,说明产生的气体中含有水,化学式是H2O;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制取的氢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因为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为了检验氯化氢气体,可将E装置连接到上述装置中B、C之间;为了使氯化氢气体更好与试剂反应,应将氯化氢气体从b进入装置E;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与硝酸银反应产生了白色沉淀,可用硝酸银溶液来检验氯化氢气体的存在,可观察到的现象为: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用来做干燥剂,所以装置D的作用是: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
18.CaCO3/CaO+CO2↑ 吸热 工业炼铁 置换反应
【解析】
【分析】
A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A为碳酸钙,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A能分解为B和C,B和C是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中的一种,C与D能转化为E,D为单质,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所以C可能为二氧化碳,D为碳,E为一氧化碳,B为氧化钙;F为红色固体,E(一氧化碳)和F在高温条件下生成G和C(二氧化碳),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F是氧化铁,G是铁;H为红色固体,G(铁)能转化为H,硫酸铜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红色的铜,所以H为铜。将猜想代入框图,猜想正确。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1)反应①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
(2)反应②为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3)反应③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实际应用为工业上炼铁;
(4)反应④是硫酸铜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红色的铜,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点睛】
本题属于常见物质的推断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物质的特殊性质首先确定转化关系图中的某物质,然后根据转化关系或物质组成、颜色特点,进行逆推而完成对转化关系图中物质的判断。
19.铜(Cu) C C+CO2/2CO 化合 2Fe2O3+3C/4Fe+3CO2↑
【解析】
【分析】
A为碳、铜、氧气、氧化铁、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中的一种,A在常温下是液体,所以A为水;固体B的俗称为干冰,所以B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所以C为碳;碳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D为氧化铁;氧化铁能与一氧化碳反应,所以E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氧气燃烧,所以F为氧气,则G为铜。
【详解】
(1)由分析可知,G物质为铜,故填铜(Cu);
由分析可知,物质C为碳,故填C。
(2)由分析可知,物质B为二氧化碳,C为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CO2/2CO;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故填化合。
(3)由分析可知,属于置换反应的是物质C与D的反应,即碳与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Fe2O3+3C/4Fe+3CO2↑。
20.黄铜比纯铜硬度大 27g
【解析】
【详解】
(1)将黄铜片和纯铜片互相刻画,纯铜片上留有刻痕,说明黄铜比纯铜硬度大;
(2)由图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4g;
设:生成0.4g氢气需要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
/
65
2
=
x
0.4g
x=13g;
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40g-13g=27g。
【点睛】
分析图表中数据时,要关注造成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数据不再改变时所说明的问题,从而发现隐含条件。
21. 8.8 92.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据图可以看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
(2)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8.8g
x=21.2g
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100%≈92.2%
答: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92.2%。
点睛: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本题的关键是从关系图中找到反应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