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云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致云雀》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09 22:0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致云雀》教案
  作者简介:
  雪莱(1792—1822),英国诗人。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在皇家的伊顿公学就读。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开始踏上其追求民主自由的道路。
  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思想,被学校开除。1818年迁居意大利,与拜伦成为好友。代表作有《西风颂》《致云雀》等。
  创作背景:
  《致云雀》: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诗歌主题:
  《致云雀》一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神。
  理解重要句子
  1.“向上,再向高处飞翔”是《致云雀》第2节中的诗句,如何理解?
  点拨:“向上,再向高处飞翔”完全展现了云雀的习性,性喜高飞。这句话还表达了作者认为云雀不留恋地面,而且蔑视地面。
  2.《致云雀》第4节中说“淡淡的紫色黄昏”,有什么作用?
  点拨:“淡淡的紫色黄昏”象征快要看到光明之前的黑夜。用这样的环境描写反衬云雀不畏惧黑夜的精神。
  分析诗歌形象
  3.如何理解《致云雀》一诗中“云雀”这一形象?
  点拨: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追求光明,蔑视地面,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受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绪去超越感伤。诗人通过云雀这一形象,表达自己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赏析诗歌技巧
  4.《致云雀》中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情感?
  点拨:①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②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把握思想情感
  5.雪莱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义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致云雀》正是这样一首崇高的诗,诗中的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诗人。那么,你认为云雀的代表意义有哪些?
  点拨:
  观点1:云雀代表诗人自己。诗人与云雀一样是渴望光明、正义、美好的,而云雀的鸣叫就像是诗人所写的作品一样,给人们带来欢乐与美好的憧憬。
  观点2:云雀代表的是一种平等的制度。诗人写这篇诗歌,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其中,诗人揭露社会的贫富不均,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渴望人人平等。
  浪漫主义手法简介:
  浪漫主义着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来表现客观现实,抒发作者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来塑造形象。比如《致云雀》一诗中,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迁移练笔:
  请以“梦想”开头,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梦想在一片清幽的竹林里,品青茗、赏竹韵,用古琴奏一曲《高山流水》,学嵇康弹一支《广陵散》而后听蝉鸣、莺唱;梦想乘一叶扁舟,于江南水乡的小路旁,那里的女子吴侬软语、曼妙罗裳;梦想化作月亮的清辉,投下几点斑驳,流入李白的酒壶,大笔如椽,一挥就是半个盛唐;梦想变作翱翔九天的鲲鹏,与庄周一道于九霄之上,感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抒情诗简介:
  抒情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抒情诗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分为颂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致云雀》是雪莱著名的抒情诗三部曲之一(其余二首为《西风颂》和《云》)。诗人在生动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表现了他和他的人民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全诗语言简洁明快,准确生动,富于音乐美。
  这首诗写于1820年, 当时, 由于政治原因,诗人被迫旅居意大利。法国大革命的失败,英国国内的混乱, 激起诗人内心的层层波澜。如果《西风颂》表现了诗人对旧的一切充满强烈的破坏欲望的话,那么,《致云雀》则表明,诗人渴望在严冬之后能出现一个崭新的天地。所以,从云雀这个追求自由、迎接光明、永不倦怠的鸟儿身上,人们看到了诗人的形象。
  云雀是一种黄褐色的小鸟,筑巢于地面,清晨升入高空,边飞边鸣,其声悦耳。诗的前七节,正面描述云雀飞翔的姿态以及它叫声的悠扬。在清晨的微光里,云雀“象一片烈火的轻云”从地面飞起,掠过蓝天,歌唱而去,在这里, “轻云”其实不强调云雀的形貌,而是按照“火向上以求日”的意思写它上升运动的态势(据《爱丁堡评论》1971年4月号)。接着,诗人以大胆的比喻、夸张来赞美云雀飞翔的雄姿和乐音——它飞翔在太阳金色的电光里, 似不具形体的喜悦, 使紫色的黎明消融, 象昼空里半透明的星星; 将云雀的音乐比成利箭,使音乐进入人们的视野, 使音乐形态毕现; 诗人又将音乐比作甘霖,体现了这种神奇音乐的另一种形态。在这一部分, 诗人将地平线上阳光的色彩, 云雀富于色彩感和形态感的音乐,还有飞翔的背景描绘在一个画面上,构成一幅动听、流动的图画。在接下去的四节中, 诗人将云雀比作隐身于思想明辉中的诗人, 深宫中高贵的少女, 深山幽谷中的莹火虫, 绿叶荫蔽着的玫瑰。 与前七节相比, 诗意向更深层发展了, 带有较浓厚的思辩色彩。 四个比喻 (诗人、 少女、 莹火虫、 玫瑰) 内涵都较前一部分丰富。 在“象一位诗人”一节中, 诗人暗示了他要用他的爱去唤醒人类的同情和爱的理想, 在接下去的一节里, 诗人则表达了他的爱不能为人们理解,甚至不能为自己的同胞理解时的痛苦和寂寞,而不是只写少女春思。
  从第十三到第十五节, 诗人变换了一个角度来描绘云雀, 即对比的方式——他怀疑它是精灵而不是飞禽, 它的歌声比爱情或醇酒的颂歌更美, 赞婚的合唱和凯旋的欢歌与之相比, 后者只是空洞的浮夸,诗人觉得这一切都无法与之相比。从第十六节到诗末, 诗的思辩色彩渐浓而达到升华, 不仅停留在对云雀歌声的抒情上, 而是对它的本质作深层的思考, 且将之与人类进行比较, 通过对它的赞颂, 慨叹人类的不幸与悲哀, 痛苦与憎恨。 云雀的声音之所以那样美妙, 是因为它是一种烦恼的阴影从接近不得的鸟儿。 此刻,诗人联想到他自身, 自己之所以悲哀, 是因为自己“过分充满爱”。 他的悲哀常常因为对事业、 人类、 真理爱得太深、 太真、太强烈却不能被人理解。 诗人在云雀身上似乎看到了一种极乐的理想境界, 他希望自己和人类都能达到这种境界, 因为人类在真挚的笑中也交织着苦恼。 人类太痛苦了。 然而, 人们又不得不生活在这片痛苦的土地上, 云雀的境界只是浪漫主义者的寄托。 但是, 云雀至多是个“个人主义”者, 它只知道自身的快乐, 而诗人所要唤醒、 拯救的不仅是他自己, 而是整个时代。所以,如果他也有云雀的欢乐, 他就会通过自己的嘴唇向人类歌唱, 让全世界都听见“我”歌唱, 就象“我”倾听云雀一样, 这体现了一个时代诗人的高尚人格。
  浪漫主义诗人的激情是豪放的,但他们的诗一般都是按严格的格式写成。 这首诗每节五行, 采用抑扬格,每节诗都押A B A B B五行韵。前四句稍短, 后一句较长, 上下纵观, 给人以错落有致之感, 好象听见云雀一声高、一声低,似远又近的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