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梯形的面积-人教新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梯形的面积-人教新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0-11 07:1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梯形的面积 第 5 课时 总计第 节
教学
目标
1.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体验创新的乐趣。
教学
重难

1.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2.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课
1.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简要地说出其推导过程。
2.揭题:探究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都是利用转化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利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
通过旧知识的迁移,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起桥梁,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大胆猜想,合作探究
1.出示教材第96页例3情境图和横截面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思考:横截面是一个什么形状?(这是一个梯形,并且有两个角是直角,是一个直角梯形。)
2.让学生找一找,直角梯形的高在哪里?你能理解这个横截面的含义吗?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直角梯形的高也是它的一条腰。
思考:这个梯形的面积怎么求呢?
3.指导操作实验,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1)演示指导: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重叠,看是否完全相同。
(2)逆时针旋转180°,沿右边向上平移,然后重合。
4.演示后提问:通过刚才的操作,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共同归纳:
(1)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相同的梯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5.推导公式。
(1)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梯形的两底是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梯形的高又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用字母表示为:s=(a+b)h÷2。
6.思考:梯形的面积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推导出来?
课件演示:连接对角线,把一个梯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上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角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下底,高也是梯形的高。
推导:两个三角形面积分别为:“上底×高÷2”和“下底×高÷2”;而三角形面积和=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
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7.教学例3。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1)找出图中数据。
(2)学生试做,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学生在探索梯形面积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问题解决策略意识的形成。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96页做一做。
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梯形的上底、下底、高分别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全班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个别指导。
4.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1)获取题目信息,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要求这两个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再分别算一算。
(2)组织学生汇报。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2.假如再遇到一个图形不会计算面积,你打算如何探求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