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授课典案 高效课堂 减负您的备课,让课堂精彩!
典案一 教学过程案例
课题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长江概况
教师:学习一条河流,首先要了解其发源地、主要支流等概况,下面同学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下列题目,理解长江的概况。
学生合作探究:
(1)在教材第45页图2.34《长江流域水系》中用红笔从发源地到入海口描绘长江干流,用蓝笔描绘长江支流。
(2)在图中找出长江发源于什么山脉,注入什么海洋,说出长江在我国河流中的地位。
(3)在图中找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4)结合中国地形图找出长江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按照从源头到入海口的顺序)。
(5)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按照从源头到入海口的顺序)。
(6)在图中找出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赣江、汉江等支流和鄱阳湖、洞庭湖两大湖泊。
(成果展示)长江概况如下表所示:
精讲点拨:长江在流域面积、长度和流量等方面都是我国第一大河。其上游河段水流湍急,峡谷众多,中下游地区江阔水深,水流平缓。(运用多媒体展示虎跳峡和武汉长江大桥等不同河段的图片)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要想了解长江的概况,首先要知道长江干流的位置,因此设计了第一个小题,这是了解长江的关键和基础,可以采用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差的同学,然后教师巡回指导的方法进行活动。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也对前面学习的地势对水能开发的影响起到呼应作用。
本环节内容比较简单,多直接从图上和文字中找到答案,安排这两个题目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
本环节内容难以理解,这里通过教材的两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长江不同河段存在的生态问题及相互关系,为下一步教学活动讲解打下基础。
本环节内容具有开放性,因此言之有理即可,不要苛求统一,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转承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带给我们无穷的财富,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长江的开发。
长江的开发
教师:长江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在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因此长江蕴藏着丰富的水能。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5页正文第1自然段,了解长江水能的概况。
学生自主学习: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装机容量占全国的2/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
教师(展示长江干流剖面图):长江如此丰富的水能主要蕴藏在哪里呢?我们是怎样开发长江的呢?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下列问题,探究长江水能的分布和开发。
学生合作探究:
(1)据图计算从发源地到宜昌、从宜昌到湖口、从湖口到上海的海拔差异,归纳长江水能的分布规律。
(2)在教材第45页“长江流域水系”图中找出三峡和葛洲坝两大水利枢纽,讨论在这里建立大型水电站的原因。
(成果展示)
(1)从图中可知,从发源地到宜昌的海拔差异达6000多米,而从宜昌到湖口、从湖口到上海基本海拔高度没有变化,因此长江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2)三峡和葛洲坝都建立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附近,这里落差大,水能丰富。
精讲点拨:长江是我国水能最丰富的河流,其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特别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水能特别丰富,由于交通不便,因此开发较少,目前对长江水能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转承:长江还有一个美称——黄金水道,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发掘长江流域的“黄金”。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长江航运图):长江自古就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请同学们读图独立完成下列问题,了解长江重要的航运价值。
学生自主学习:
(1)在图中找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重要港口。
(2)阅读教材第46页正文第2自然段内容,了解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
精讲点拨:长江干流沟通东西交通,还有很多支流和南北走向的铁路线及京杭运河连接南北,通航里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通航里程的2/3,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60%,因此被称为“黄金水道”。
转承
长江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有时候也会引发巨大的灾难,下面我们一起了解长江的治理。
长江的治理
教师: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的影响,长江不同河段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教材第48~49页活动第1、2题,了解长江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生合作探究:
(1)将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依次填入教材第49页图2.40中,分析长江不同河段存在什么问题。
(2)讨论长江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的生态问题之间有联系吗,为什么?
(成果展示教材第49页活动第1、2题答案)
(1)从左向右所填的省级行政区域依次是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教材第49页活动第1题答案)。上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中下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泥沙淤积、洪涝灾害和水污染。
(2)由于上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长江含沙量增加,因此中下游地区河道淤积严重,河流蓄容能力减少,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因此二者有一定的联系。(教材第49页活动第2题答案)。
精讲点拨:长江流域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洪涝灾害,而上游地区的生态问题会加重中下游洪涝灾害的危害,因此对长江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教师:同学们分组探究下列问题,了解治理长江的主要措施。完成教材第48~49页活动第3题。
学生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第47页图文资料,了解在治理洪涝灾害方面采取的措施。
(2)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讨论如何治理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和下游地区的水污染。
(成果展示)
(1)治理洪涝灾害方面有兴建三峡水利枢纽和中游地区的裁弯取直。
(2)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措施可以治理水土流失,加强污水处理可以减少水污染。
精讲点拨:长江流域生态问题是一个整体构成,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要全流域进行协同作战。在这其中,长江上游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域要优先采取生态环境保护,中下游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域是进行洪涝灾害等治理的优先地区,而入海口和沿海地区工业发达,工业废水排放较多,是污染的高风险地区。
教师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长江的概况、开发和治理三方面的内容,其中长江的概况和开发是重点内容,治理是难点内容。我们通过学习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注入东海,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域;长江水能丰富,主要集中在中上游河段,有世界最大的三峡水电站,长江航运发达,被称为“黄金水道”;长江上游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中下游地区河道淤积,洪涝灾害频发,水污染严重,治理需要全流域协同作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讲解长江的概况和开发,其中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长江干流所在的位置,在教材图中描绘干流图时,很多同学出现错误,特别是由于中游地区河道弯曲而混淆了干流和支流的位置,在课下要让学生在空白的长江流域水系图中进行描绘和填写,加强对该图的掌握,还有的同学不能在图中正确地辨认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域,这说明前面的知识学习得不牢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当然本节课也有亮点,就是合理安排了学生活动,其中既有分组活动,也有集中讨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这是现代教学的趋势,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而不是只当作一个“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