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溶解性的改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气体溶解度的意义。
3.掌握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化学资料、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运用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通过自身参与科学实验探究过程,认识到科学探究需要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2.知道气体溶解度的意义。
3.培养独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物质溶解性的改变,教师板书课题:物质溶解性的改变。
二、新课讲授
(一)知识点一: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且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各不相同。
例:饱和硝酸钾和氯化钠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可继续溶解硝酸钾和氯化钠,而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却有少量析出。
当温度下降时,硝酸钾和氯化钠分别从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析出,且硝酸钾析出的较多。
(2)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常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3)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数。
例:如在压强为、温度为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溶解0.024体积氮气,则在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
(4)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仅与气体的性质有关,而且压强、温度等外界因素也会影响其溶解度。
(5)当温度不变时,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也会随之减小。
(6)当压强不变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二)知识点二:物质溶解性的改变。
(1)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
例:如食盐、蔗糖等在水中很容易溶解,但在酒精、汽油中溶解性很差。
(2)油脂难溶于水,但加人洗涤剂后能使油脂以细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到水中,形成较为稳定的乳浊液。在过程中,洗涤剂起了乳化剂的作用。
(3)乳化剂
①概念:能促使两种互不相容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
②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
阅读课本,并完成“观察思考的实验”。
大家看课本,并完成练习
三、巩固练习
1.若要用大粒食盐来配制盐水,为使大粒食盐尽快溶解,可采取什么方法?
2.很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那么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3.在室温下,将下列物质各1g分别放入20g水中,现象最相似的是()
A.蔗糖、
B.植物油、蔗糖
C.、
D.、
四、课堂小结
1.教师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谈一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了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物质溶解性的改变和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等内容,课后同学们查找一下这些内容的相关材料,拓展自己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