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了解结晶现象,初步学习用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3.掌握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化学资料、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运用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通过自身参与科学实验探究过程,认识到科学探究需要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结晶现象。
2.知道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3.培养独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物质的溶解过程,教师板书课题:物质的溶解过程。
二、新课讲授
(一)知识点一:物质的分散。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混合物的过程称为溶解,所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
(3)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如果是两种液体互相溶解,一般把量多的一种作为溶剂,量少的一种作为溶质。
(4)物质如泥土、植物油等,分散到水中产生浑浊现象,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静置后分散在水中的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会逐渐沉降或上浮,这种混合物称为浊液。
(5)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二)知识点二:物质的溶解。
(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例: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硝酸铵、氯化铵等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2)一些物质溶于水后,往往使所得溶液的沸腾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凝固温度低于水的凝固点。
例:严寒的冬天,我们会发现酱油、醋等不像水那么容易结冰,就是因为它们的溶剂中溶解了食盐等物质,而使得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了。
(三)知识点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一定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叫溶质的质量分数。它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
阅读课本,并完成“氯化钠的溶解实验”。
大家看课本,并完成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溶解操作中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和_____。
2.厨房有两瓶白色固体分别为食盐和蔗糖,请你选择合适的方法加以区分。
3.衣服上的油污可用汽油洗去,其原理是_____,也能用洗洁精洗,其原理是_____。
四、课堂小结
1.教师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谈一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了物质的分散、物质的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内容,课后同学们查找一下这些内容的相关材料,拓展自己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