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作者的相关经历。
2.体会全词豪迈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4.背诵全词。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全词,了解古诗词的结构、表达、运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感情,分析写作思路,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感受词中意象,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传统文化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全词写作结构,品味词作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思想感情,了解意象的含义。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心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难点:通过鉴赏词作,学习常见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特别是对意象的理解,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1.回顾旧知,背诵《沁园春?雪》。
2.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
3.自读原文《沁园春?长沙》,梳理字词,学习基础知识。
二、导学基础知识
1、文化常识
词
词是诗的别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等。词的特点是,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落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阕,为双调。
词牌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沁园春 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词题,揭示词是一首写景抒怀词,地点是长沙。
“沁园春”词牌的由来
“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为外戚窦宪所得,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2、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3、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反对党八股》
4、课文名句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5、课外名句
毛泽东诗文名句
(1)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清平乐·蒋桂战争》
(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5)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6)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6、字音字形
(1)单音字
①沁园春( ) ②百舸( )
③寥廓( ) ④峥嵘( )
⑤方遒( ) ⑥浪遏飞舟( )
答案 ①qìn ②ɡě ③kuò ④zhēnɡrónɡ ⑤qiú ⑥è
(2)多音字
①曾 ②劲
答案 ①cénɡ/zēnɡ ②jìn/jìnɡ
(3)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3)
答案 (1)沁人心脾/分泌 (2)惆怅/稠密 (3)遏止/竭力
三、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导读理解:
上片:着重写景,景中寓情。一个“看”字,总领七句。用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写出来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动静结合。一个“怅”字,写出了作者感叹祖国命运多舛,一个“问”字写出了作者心系国家,想要改造旧社会的雄心壮志。
下片:着重抒情,情中显志。一个“恰”字,总领七句。通过“忆”青年时代的“同学少年”群体形象,表明一群有志爱国青年的革命热情和理想抱负。
自我检测
1、阅读下面的句子,将句子补充完整。
(1)毛泽东在《泌园春长沙》中,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不禁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2)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鱼翔浅底,__________。
(4)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起对往昔不平凡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层林尽染;百舸争流(3)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竞自由(4)书生意气;挥斥方遒(5)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嘉兴方面表示:此次他们将对引进的各类优秀人才_______“零门槛”“先落户后就业”、发放工资外津贴等优厚待遇。
②云南著名山水画家张向彤,坚持以传统笔墨写意丹青,他以儒、释、道文化抒写心胸,妙造山水文人___________。
③ 《江帆楼阁图》整个画面山势起伏,江天________,很有气势。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画树交叉取势,变化多姿。
A.给予 义气 寥廓
B.给予 意气 辽阔
C.给以 义气 寥廓
D.给以 意气 辽阔
答案:B
解析:给以:后面只能接抽象事物。给予:可带接受的人。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志向、趣味和性情。寥廓:指宇宙的广阔。辽阔:形容原野或水面非常广阔。
3、下列语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B.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C.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青年小伙子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D.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女作家兼诗人赫塔·米勒的作品多以二战为背景,反映的是峥嵘岁月中罗马尼亚裔德国人的生活。
答案:D
解析:A项,搭配不当。“风华正茂”指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形容年轻有为、才华横溢。不能用来修饰“学习和生活的故事”。B项,望文生义。“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 事。C项,张冠李戴。“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不能用来称呼“小伙子”。D项,使用恰当。“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4、下列各项中,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B.在这首词中,毛泽东给我们描述了三幅图画——独立寒秋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C.全词上阕抒情,下阕回忆往事。发端“独立寒秋”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时在深秋,地在湘江之中的橘子洲。D.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如“万” 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 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表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答案:C
解析:上阕不是抒情,是写景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忆秦娥·娄山关①
1935年2月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①娄山关,又名太平关,位于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是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两句,词人通过感觉、听觉、视觉勾勒出清晨凄清的场景,其用词造境,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中碎”的意思是“凌乱”,生动地表现了马蹄踏在结了霜冻的岩石上发出的细碎、杂乱的声音。C.“雄关漫道真如铁”中,“雄关”指雄伟险要的关口,即娄山关,“漫道”指道路漫长,“真如铁”指真像钢铁铸成的那样牢不可破。D.“而今迈步从头越”中,“从头越”表面是说红军从山头上越过,深层含意是革命遭受挫折, 要重新开始跨越艰险,夺取胜利。2.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1.C; 2.对革命前景的乐观态度和对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解析:“漫道”解释错误。“漫道”即不要说,含有“说也是枉然”的意思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毛泽东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敦柔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 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额下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清秀不似周恩来,但是慈祥宽厚。”
?? 年逾82岁以后,毛泽东的外貌稍有改变,但并不多。只是青年时看上去略显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的热情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眼观六路。毛泽东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肥大的裤子里扪虱的粗举又会使另一来访者为之一惊。脸的上半部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额,慧眼,长发。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唇, 隆鼻,稚童般的圆润下颌。?? 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属动作迟缓类型的人。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20世纪30 年代曾试图让毛泽东唱歌跳舞——她轻易地与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自重妨碍了他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泽东的一位流落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坂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是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清规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或大或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 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泽东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多次见到毛泽东,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
?? 毫不奇怪,毛泽东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泽东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忍不拔、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 一位与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而不是与毛在一起——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知道你的立场。”
?? 毛生于1893年,逝世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代代相传,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泽东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 他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
???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 怎样说才切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 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
?? 军事统帅?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在战争时期那样好过。
?? 诗人?如果他不置一切于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
?? 近代以来,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 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蔑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或许他最终也自感绝望,竟立起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
(摘编自《毛泽东传》)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传记开篇刻画毛泽东的形象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的手法,从形和神两方面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B.本传记在评说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展开。C.跟自甘居于毛泽东之下的周恩来和笑口常开的朱德相比,毛泽东并不能博得众人更多的爱戴。D.传记写了跟毛泽东有过接触的多位外国人各自对毛泽东的评价,这些外国人的"一面之词",汇聚起来,比较全面地描绘了毛泽东的多个侧面,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毛泽东的"复杂"。E.毛泽东形象复杂,经历丰富,因此,本传记作者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农民造反者、一个军事统帅、一位诗人,甚至是一个帝王。2.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这句话言简而意丰,请简析它在文中的作用。4.本传记的作者给毛泽东贴了几个标签——“农民造反者”“军事统帅”“诗人” “帝王”等,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请任选其中一个“标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BD;
2.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精力高度集中(精神高度紧张)而又反应敏捷;②既有虎气,又有猴气;③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热的一面;④既有温和、自控的一面, 又有脾气爆发的一面。3.内容上,既精练地概括了毛泽东一生丰富的革命经历,又表明了毛泽东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事实。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了上文对毛泽东的评述,又引出了下文。4.(示例)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①毛泽东的诗歌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出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②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的诗词热情地讴歌了革命者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③毛泽东的诗词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