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远去的路
课型
新
课
课时
2课时
主备人
康莉莉
学习目标
1、了解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3、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画一幅画。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发现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了解透视规律。在绘画实践中运用所学的透视规律。
易混点、易错点:在绘画实践中运用所学的透视规律。
学生认知基础:六年级学生对近大远小等透视原理很容易理解,难的是把这些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
时间分配
学 12 讲 8 练 16 评 4
教法
学法
引导、欣赏、讨论、游戏、练习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绘画工具
学生活动
教师助学
课后改进
第一课时
一、
学生欣赏图片并进行认真观察。
学生回答问题:
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
学生在仔细观察图片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小组讨论,从图片中物体的距离、色彩、清晰度方面讨论得出结论:
近的距离远,远的距离近;近的颜色鲜艳,远的颜色灰暗;近的清晰,远的模糊。
师生共同总结透视定义:
学生观察图片学习视平线
学生观察图片理解什么是消失点。
学生说说生活中存在的透视现象:
近处的路和远处的路;近处的高楼和远处的高楼;近处的门窗和远处的门窗。。。。。。
学生寻找课本范图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总结所学透视知识:
A 近大远小
B 近高远低
C近宽远窄
D 近距离大,远距离小
E 近颜色鲜艳,远灰暗
F 近清晰,远模糊
学生练习:
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画一幅近大远小的画。
引入:
课件出示:
学生欣赏图片中各种各样的大路小路。在欣赏的同时仔细观察图片中近处的路与远处的路在宽窄方面有什么不同,路两旁的树、房屋在高低、大小上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对,在这些图片中的路都反映出了近处的路宽,树、房屋高大,远处的路窄,树、房屋低、小。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远去的路。
出示课题:——远去的路
发展:
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图片。除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师引导学生从距离、色彩、清晰度方面观察)
在生活中,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变化,我们把这种现象叫透视。
出示课件:
学生欣赏、观察两张图片:
无垠的田野
大海
在天与地、天与海之间有一条长长的水平线,我们把它叫地平线。
再次出示树木图片:
当两边的树木往远处延伸时,就慢慢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我们把这一点叫消失点。
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透视现象,每组派代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观察课本范图,指出哪是视平线,哪是消失点。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透视知识:
8、说一说
每组派代表把所学的透视规律给全班同学说一说,看一看哪一组说的最全面。
第二课时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作业讲评。
练一练
运用所学透视知识画一幅画,画中要体现出透视规律: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师对完成练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作业展示:
学生完成作业后,每组选一个画的优秀的作业给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全班同学进行评议哪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