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六课 酸奶的秘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细菌的形态。
2. 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
3. 认识细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4. 了解病毒也是生物中的一类。
能力培养
1. 通过对细菌形态的观察,进行科学的比较与描述。
2. 通过制作酸奶的活动,培养提出问题、猜测和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科学是不断地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学习。
2. 学习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重点难点
根据现象推理判断,设计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理解酸奶的秘密是细菌(乳酸菌)
的作用。
教学准备
1、鲜奶,酸奶,清洁的容器、温度计、时钟、保温瓶、糖、锅及汤匙、(学生自己准备)。
2、细菌、病毒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讲述故事情景(一天,波波和琪琪来到妍妍家坐客。)
妍妍从冰箱里取出了酸奶来招待同学。她告诉同学,这些酸奶是她自己制作的。
问题 大家是否知道,酸奶是怎样制成的呢,
目的 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二、活动一:动手制酸奶(回家做)
导入 出示酸奶的制作材料。
问题 酸奶是怎样做的呢,
演示 向学生讲述酸奶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制作过程。
媒体 出示课本图。
观察 注意观察鲜奶与酸奶在颜色、状态、气味、味道方面的不同。 讨论 酸奶是用鲜奶制成的。鲜奶是如何变成酸奶的呢,在制作过程中,你认为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是什么,
猜测 把自已的猜测写下来,并汇报交流。
小结 酸奶中有一种微生物,在合适的条件下,这种微生物会使鲜奶变成酸奶。
交流 各小组互相品尝课间餐的酸奶,说说酸奶的味道。 讨论 是哪些条件影响了酸奶的味道呢,(鲜牛奶温度,加入酸奶的量,保温时间,其他添加物等。)
设计 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表,课后研究每个条件对酸奶味道的影响。 交流 针对课后对比实验结果,交流心得。
目的 通过初步实验了解牛奶变成酸奶的过程,探究酸奶的成因。再次通过设计对比实验,认识到酸奶制作过程(乳酸菌繁殖)需要适宜的条件。
三、拓展:细菌的模样
媒体 出示细菌示意图。
指导 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里、水中、空气中、家里、食物中。 介绍 简要介绍细菌的特点。
(如分布广泛,体积微小,身体结构简单,但繁殖很快。对人类来说有些细菌是有益的,有些细菌是有害的。)
目的 了解细菌的特点。
四、活动二:观察细菌的外形
媒体 出示乳酸菌等多幅典型细菌 一 二 三 的图片。 指导 小小的细菌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到了电子显微镜下,它们的样子就能清晰地看到了。
观察 引导学生边观察边用自已的语言描述每种细菌的形态。 讨论 从形态上看,可以把这些细菌进行分类吗,
交流 小组汇报自已如何分类,说明分类的理由。
归纳 按基本形态分,细菌大致分为杆菌、螺旋菌和球菌3种。 媒体 播放“细菌和病毒” 视频。
讨论 细菌的样子与动植物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按照问题——实验——交流——对比实验——交流——结论的流程进行。
《酸奶的秘密》是《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先学生较为熟悉的酸奶入手,在亲自动手制作酸奶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找到牛奶变成酸奶的关键所在——添加新鲜酸奶,接着引导学生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酸奶形成的合适条件”,理解是细菌(乳酸菌)在起作用,由现象探究本质。最后系统地了解细菌和病毒的主要特点及形态。
本课教学从学生熟悉的酸奶入手,让学生自已用身边的材料亲历酸奶的制作过程。找到牛奶变在酸奶的关键所在。接着引导学生设计控制变量地实验“探究酸奶形成的合适条件”,学习科学对比的方法,并以此验证猜想,理解是细菌在起作用,由现象探本质。学生学习过程兴趣浓厚,发言积极,基本能达到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