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教 学 设 计
音乐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课型
欣赏
学校
姓名
教材分析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课。原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后被改编成管弦乐曲,共有21首。乐曲采用三段体结构,第一部分以活泼的节奏、流畅的旋律并通过速度力度的对比,表现了匈牙利人热情、豪放的性格和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第二部分乐曲的速度变得更快,跳跃的节奏、轻盈的旋律充满勃发的生机,把音乐推向狂欢般的高潮。当第一部分的主题音乐再次出现时,乐曲进入再现部分,并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但理解音乐作品结构有难度。本首作品为三部曲式结构,学生在分辨时有一定难度;同时,对同一首作品保持较集中的反复聆听状态并展开音乐思维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热烈、奔放的情绪。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声势律动、体验探究、对比聆听、创编歌词、画图型谱等教学手段,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并探究原因,理解音乐内涵。
知识与技能
3、了解乐曲音乐要素的特点;分辨三部曲式的音乐结构;能够哼唱主题一的旋律;知道匈牙利舞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乐曲速度、力度、旋律、节奏的特点,感受热烈欢快的情绪
教学难点
记忆乐曲主题一的旋律
教学准备
作品音响资料、相关视频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剪辑,简谱制作和演奏准备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复习
导入
教师自弹自唱《摇篮曲》
聆听教师演唱并轻声哼唱
复习以前学过知识
提问学过的知识
回忆知识
思考回答
为接下来不同音乐风格作铺垫
二、新授
(一)
完
整
初
听
教师明确歌曲是一年级学过的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今天欣赏他不同风格的音乐教师完整播放乐曲。
学生了解作曲家,聆听音乐
引出作曲家勃拉姆斯导入新课
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学生从音乐的角度表达感受
初步感受乐曲速度、力度、情绪等
教师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分析乐曲情绪并探究原因
了解作品,思考回答问题
创设音乐情境,增强音乐画面感,加深理解乐曲的内涵,并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
分
段
学
习
A
教师带学生随音乐轻轻拍手,感受速度的变化
学生跟随教师听音乐拍手
初步感受乐曲速度变化
教师带学生随音乐画图形谱
学生聆听音乐跟随老师画图形谱
找出速度的变化,初步了解乐曲速度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时快时慢对音乐情绪的作用并想象什么人在跳舞
学生思考回答
初步了解乐曲情绪热烈、欢快的原因有速度的变化。发挥音乐想象力,建立音乐形象
根据第一部分图型谱的规律划分主题
学生看谱思考回答
通过旋律特点为第一部分划分主题
教师带学生画主题一图型谱,找出四个乐句旋律特点
学生跟随教师听音乐画图形谱,分析旋律特点
剖析旋律特点,节奏紧密、旋律起伏情绪更加热烈欢快
教师弹琴教唱主题一旋律
学生学唱主题一旋律
熟记主题一的旋律
教师引导学生唱歌时的声音和表情
学生有感情演唱主题一
感受主题一力度特点,用歌声表现主题一的情绪
教师带学生画主题二图型谱,找出力度特点
学生跟随教师画图形谱
感受主题二力度的时强时弱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力度对于音乐情绪的作用,并想象舞会情景
学生听主题二音乐发挥想象回答问题
感受力度时强时弱,想象音乐形象
(三)
分
段
学
习
B
教师带学生画第二部分的图形谱。
学生聆听音乐随教师画图形谱
感受第二部分速度力度
师生分析第二部分速度、力度、节奏、旋律的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教师引导第一部分的特点,学生能够自己总结第二部分的速度力度节奏等特点
教师教跳舞蹈
学生学习舞蹈
通过肢体动作感受乐曲的情绪
教师简介勃拉姆斯创作之初的想法
学生了解作曲家想法
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
分
段
学
习
A’
教师带学生画图形谱
学生聆听第三部分音乐,随教师画图型谱
听出与第一部分相似
师生分析与第一部分的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问题
划分乐曲结构ABA’
三、总结
师生总结通过速度、力度、旋律、节奏等特点表现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
总结本节课音乐要素对音乐情绪的作用
教师简介乐曲的创作背景
学生聆听教师介绍
了解作品的由来
四、拓展
欣赏英国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演绎的这首世界名曲
学生观看视频
注意平时生活中听到的世界名曲,多多学习,善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