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统编版六语上标准化试题14.在柏林

文档属性

名称 (原创连载)统编版六语上标准化试题14.在柏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0 10:1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本人原创连载,转载出版必究
新部编版六语上标准化试题+课文片段(含答案)
14.在柏林
(标准化试题内容与本课所编知识点梳理同步)
一、标准化试题:
(提醒:第1~5题,根据拼音或积累,在相应位置书写相关内容。)
1.读拼音写词语:
bó lin jiànzhuàng bùjiǎsīsuǒ hòubèiyì zhǐshǒuhuàjiǎo
( ) ( ) ( ) ( ) ( )
2.秦时明月汉时关, 。
3. ,将军夜引弓。
4、《在柏林》是一篇____ ,作者是_____国女作家、记者。文章 ,截取战争中一列火车的一个小画面。体现了 ,以及 。
5、写在 期间,一个在战争中 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 。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姑娘的嘲笑。老兵说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 。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是( )
A.柏bó林 嗤cī笑 B.咔kā嚓cā 健状zhuàng
C.后备役yì 不假jiǎ思索 D.指手划脚 气氛fèn
7、“不假思索”的“假”,与( )中带点的字意思相同。
A.弄虚作假 B.弄假成真 C. 狐假虎威 (?http:?/??/?www.so.com?/?link?url=http%3A%2F%2Fguoxue.baike.so.com%2Fquery%2Fview%3Ftype%3Didiom%26title%3D%25E5%2580%259A%25E8%2580%2581%25E5%258D%2596%25E8%2580%2581&q=%E5%90%AB%E5%80%9A%E7%9A%84%E6%88%90%E8%AF%AD&ts=1565432613&t=1970d5f7e7d90db9b036e281ade0fce" \t "_blank?) D.半真半假
8、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李阳当选全国十大“最美家乡人”称号。
B.教育是传播优秀文化,培养年轻-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C.万名青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助力盐城共创“全国文明城市”。
D.通过“我心中的英雄”评选活动,全社会掀起了”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热潮。
9、对比《桥》和《在柏林》,它们有哪些相同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都是小小说。
B.都是最亲的人死去。
C.都注意设计悬念,结局都是出人意料。
D.都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10.本文是从( )方面对老妇人进行描写的。
A.神态、语言、动作 B.总写、分写 C.概括、具体 D.神态、外貌
11.从全文看,本文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A.对比 C.以物喻人 B.以小见大 D.欲扬先抑
12.下列一段话中,关联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质疑”就是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如果要追根问底,就不要怕所谓的“教师权威”。
B. 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就是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
C. 因为敢与“质疑”,所以学得更好。作者qq718429036
D.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都要不是敢于“疑”,而是善于“疑”。
13.下列诗句中,与战争无关的一项是( )
A、羌笛 (?http:?/??/?www.so.com?/?s?q=%E7%BE%8C%E7%AC%9B&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何须怨杨柳 (?http:?/??/?www.so.com?/?s?q=%E6%9D%A8%E6%9F%B3&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春风不度玉门关。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4.(对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产生了震撼。
B.“静得可怕”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C.“静得可怕”是基于老兵说话的同时眼光散发出的威慑力。
D.“静得可怕”激起读者的思考,唤起人们对战争的憎恶与愤恨,2.文中两个
15.对小说主题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歌颂老兵一家为国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B.反映战争在人们心灵深处造成的巨大灾难。
C.揭露战争的残酷,控诉侵略战争的罪恶。
D.暗示对青年一代进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在柏林
①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假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②“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③□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根据括号内语句的意思,在前面的横线上填入相应的成语。
①聪聪的心算能力非常强,一看题目就能 (不经过考虑)地说出正确的答案。
②对别人 (用手脚示意,乱发号施令)是不文明的行为,也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2.文中两个小姑娘一次“嗤笑”一次“傻笑",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是( )
A. 渲染气氛。 B.设置悬念。 C.埋下伏笔。 D.烘托心情。作者qq718429036
3、文段①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说明了_ 。句中“几乎”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4.文段①中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是 、 ,这描写是为了揭示 。
5. 文段①中多次重复“一,二,三……”的原因是_ _ 。
6.将文段③画“ ”的句子改成双重否定可改为陈述句。
_ 。
7. 在文段③□处加标点。
8.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_ 。
9. 文段④老兵的话讲完后,为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_ 。
10. 大家为什么都不说话?你觉得他们都在想什么? 。
答案:
一、标准化试题:
1、柏林 健壮 不假思索 后备役 指手画脚
2、万里长征人未还
3、林暗草惊风
4、微型小说,作者奥莱尔是美国以小见大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对战争的痛恨。
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痛失三个儿子 精神病院 寂静
6、C 7C 8 A 9 D 10、A 11C 12A 13 A 14C 15C
二、课文片段:
1.不假思索 指手画脚 2.C
3战争使很多健壮的年轻人失去了生命。
不能去掉,“几乎”一词意思是“差不多”,车厢里的健壮的男子极少极少,去掉就变成“一个也没有”,与原文情况不符。作者qq718429036
4. “头发灰白” “身体瘦弱而多病” 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5、因为这三个数字正是她三个儿子,在她的内心深处是对牺牲的三个儿子的无比怀念,是透彻心扉的母爱。
6、我不得不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
7、“,” ,“,。,。。,!”
8、不好。“他们的母亲” 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9、这句环境描写,“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产生的震撼,思考战争的罪恶,被战争的罪恶所震撼,深深感到战争带来的可怕灾难。这样的结尾含蓄,发人深省。
10、大家都在思考,思考战争的可怕,思考战争的罪恶。






作者:甄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