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认识厘米 第 2 课时 总计第 节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尝试估测物体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
重难
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介绍:在很久很久以前,尺子还没有发明出来。裁缝师傅做衣服时,都是用手来量的,他们把大拇指和中指使劲叉开,之间的距离叫做一拃。他们就用一拃作标准,来量衣服的长度。
讲故事:有一天,王师傅的裁缝店里来了一名顾客,想要做件上衣。于是王师傅用他的大手量了身长3拃,师傅让小徒弟去做。于是徒弟就根据这个尺寸,用自己的手在布料上量出了3拃。第二天,顾客一试穿,发现衣服太小了。师傅很生气:“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小了这么多?徒弟很奇怪,“怎么回事呀?”
想一想:阿福的新衣为什么做小了?
生:师父的手比徒弟的手大。
师: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老裁缝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是不一样的,量出的结果也不同。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来量长度?
小结: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
【设计意图】
故事引入有趣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尺。
1.谈话:尺子你们有吗?拿出来一起看看。请大家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2.学生汇报,老师介绍。(投影出示:尺子)
①许多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都从几开始?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
②刻度线: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3.揭题:今天老师就带领小朋友一起来认识厘米。
(二)认识厘米
1.认识1厘米
①让学生量个一颗围棋子的长度。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尺子的0刻度对准围棋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对着几;交流得出一颗围棋子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生: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1到2,2到3,3到4……每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②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③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师课件展示书上三个例子。
2.认识几厘米
同桌合作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长、3厘米长、5厘米长。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让学生从自身探索中得到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知识。
三、动手操作
1.师:刚才我们学会了用尺来量长度,如果要用尺来测量一段纸条的长度你会吗?学生操作。
师:我们在用尺子量长度的时候都是怎样测量的啊?(从0刻度开始,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小结方法: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2.动手测量(练习一第1题)。
同桌两人先估计回形针和火柴的长度,再测量。
3.填一填
( )厘米
4.估计和测量(练习一第2题)。
①师:刚才我们量的物体都正好是几厘米,有的时候我们量的物体不是正好几厘米。师指出大约的意思。
②请学生先估测手掌宽和一拃长大约多少厘米,再进行实际测量,比一比谁估测得准确。
③请学生选择一种物体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出他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较交流。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那在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教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