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典型课例设计
设计者: 上课周次 10 星期 三
学科
科学
教材
□√上册 □下册
课题
班级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观察瓦楞纸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2)乐于根据观察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3)体会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积极探索创新的动力。
教学重、
难点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解释为什么改变形状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承接前课、提出问题、激趣导入
1.同学们,请你回忆一下,有什么办法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哪一个更有效?
2.游戏激趣导入,产生疑问:奥秘在哪里?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3.结合生活、提出问题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形状的钢材?课件出示图片资料
想一想:为什么钢材要做成这些形状?
提出问题: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
二、实验探究:
1.根据上节课经验,课堂上用什么材料材料代替钢材探究比较合适?用什么来表示抗弯曲能力?
2.讨论:这是个对比实验:
(1)实验中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变? 我们怎样控制这些条件不变?
(2)实验中改变什么条件? 我们怎样使它改变?
学生交流,确定实验方法,交流实验中注意事项,出示课件:温馨提示
3.分组实验
4.汇报交流
5.教师小结:整理我们的实验数据和发现。
三、应用探究
1.预测:同样通过纸,要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的抗弯曲能力,需要多少张纸?
演示实验,引出瓦楞纸
探究瓦楞纸的奥秘
弯一弯:感受它的抗弯曲能力有多大。
画一画: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他的横截面是怎样的?大家可以尝试着撕一撕,观察:它由几部分组成,请你将它的横截面的形状画在实验记录单上。
想一想:瓦楞纸板,运用了什么科学原理,使抗弯曲能力那么强呢?
3.生活应用:楼梯扶手,为什么要用圆形的中空材料,而不用“一”字形的加厚材料?
4.应用举例,总结:科学知识,就是为我们生活服务的。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课后任务布置:挑战赛
板书
设计
及
教后
反思
板书;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改变形状,能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不同形状,抗弯曲能力不同。
横截面
教后反思: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折叠纸的形状时,有些学生还是没有注意其他条件相同,横竖方向没一致;在引导观察汇总表时,可引导学生横竖比较,鼓励学生有更多的生成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