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5 电磁铁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5 电磁铁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10 08:3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电磁铁
●教材分析: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让每个学生掌握、理解电磁铁很重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电磁铁》是一节经典的实验课,在老教材和新教材中都有。而我认为老教材侧重于知识结论的得出,新教材则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和良好的情感态度的形成。而我尝试把两套教材中的《电磁铁》内容融合在一起,并加入了“认识电磁现象”这一内容。因此,本节课主要内容有:认识电磁现象、制作电磁铁、认识电磁铁构造、设计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的实验方案及验证实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由于本课的教学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知道电磁铁的组成,并且亲自验证了电磁铁的性质。所以本课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注意以旧知引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知道什么是电磁铁;知道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知识与技能:能够做一个电磁铁并能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能通过探究性实验,概括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磁极电话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探究的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制作电磁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教师)电池盒、铁钉、带绝缘皮的导线、一盒大头针。
(学生)电池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问题
1、创设情境:(桌面上有散落的大头针)同学们能想个办法快点帮老师把大头针快点捡起来吗?老师马上要用的?为什么可以用磁铁来吸?
2、谈话:可是老师现在没有磁铁,只有一些外皮绝缘的漆线和一个铁钉还有一节电磁,也能把大头针捡起来。演示电磁铁的制作,并且把大头针吸起来。
二、组装电磁铁
1、讨论:同学刚才看了老师是怎样制作这个装置的,都需要哪些材料呢?
2、追问:怎样制作的呢?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3、学生说方法并演示把导线绕到铁钉上。?
4、出示课件并提出要求:朝一个方向均匀绕导线,两端打结固定(示范方法)?
5、取材料,比一比哪些组绕得又快又好!?
6、用绕好的装置吸小铁钉,发现不能将铁钉吸起来。?
7、领取电池实验并交流发现。(提醒:短路装置,会产生大量的热,注意安全)
8、归纳: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
三、研究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
1、讨论:我这个装置和磁铁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那大家想一想:它还会不会有没有其他性质呢?学生讨论并填写记录单。
2、汇报,探讨探究问题: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并提炼重点问题板书:
(1)它会不会吸别的东西呢?
(2)是不是也能隔着东西吸铁呢?
(3)它是不是也和磁铁一样有南北极呢?如果有会不会也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呢?
(4)如果有南北极会不会改变呢?怎样改变呢?
3、提问:怎样验证我们的想法呢?该怎么做?
4、学生实验,分别验证请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记录单汇报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①它不会吸别的东西,只能吸铁。
②也能隔着东西吸铁
③也和磁铁一样有南北极,也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5、小结:电磁铁和磁铁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们能快速组装一个电磁铁吗?
2、学生组装
二、探究控制磁力大小的条件
1、谈话:刚才看到有的同学吸的大头针,有的多,有的少,同学们注意到了么?这又是为什么呢?和什么原因有关呢?”(电池多少、线圈匝数、线圈粗细……)
2、学生讨论并填写记录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我们怎样来证明呢?用什么方法呢?
5、实验:请小组同学讨论确定一个小组同学认为最好的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
6、学生实验
7、汇报结果,研讨结论。(电池多少、线圈匝数)
8、验证:请没有选择这两项原因的组分别用实验验证。
学生实验
9、结论:电池数量越多,电流越大,电磁铁磁力越大;反之亦然
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大;反之亦然。
10、讨论:既然可以用电流和线圈来控制磁力的大小,那它和磁铁相比有什么优越之处呢?
学生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回顾导入
1、提问: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有关电磁铁的什么知识?
2、谈话:今天我们要继续了解电磁铁,首先我们还是要组装一个电磁铁。
3、学生组装
二.电磁铁南北极的研究。
1.谈话: 我们已经验证了电磁铁有南极和北极,那么,怎么判断电磁铁的钉尖一端和钉帽一端分别是什么极?(学生发表看法,教师板画)
2、学生想办法,讨论
(1)交流验证方案,确定测试方法:指南针测试。
(2)师示范用“指南针测试”。(组织学生讨论:是不是钉尖吸引磁针的南极,就能确定钉尖就是北极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有时互相吸引的是铁,而不是异极,所以必须测两次,也就是必须同时满足一端排斥、一端吸引这两个条件,才能确定是南极或北极。)
钉尖一端
钉帽一端
1
2
……
3.学生动手操作,借助小磁针开展研究。
4.按小组顺序汇报本组电磁铁南北极情况。
5.观察各组的数据,发现了什么?
可能什么原因造成了电磁铁南北极方向的不一致?
(让几个组展示各自的装置进行比较,合理的进行推测)
6.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怎样证明?
(关注点: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多次实验,及时记录。)
改变的因素
实验次数
改变前的磁极
(N或S)
改变后的磁极
(N或S)
是否影响电
磁铁的磁极
(√或× )
钉尖
一端
钉帽
一端
钉尖
一端
钉帽
一端
1
2
1
2
7.学生分组研究并记录,教师巡视。
8.交流研究现象和结果。
小结并板书:改变电池的正负极接入方向,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三、科学的应用
1、谈话:既然电磁铁有这些优越之处,那么他可以用在那些地方呢?应用了他的那些优点呢?请同学们做个社会调查好么?我们应该从那些地方来找呢?在调查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教学资源:PPT
●教学反思:《电磁铁》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节课。如何使他们在整节课中都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主动的探究是我设计本节的目标。为了让学生能保持研究的积极性和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和电磁铁的两极是可变的时,我都在准备的材料上做了“手脚”,从而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使学生们愉快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在结尾处,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他们设想了很多利用电磁铁为生活服务的方案,如在每辆汽车前安装电磁铁以防撞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学自信心。生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的巧妙铺垫不但使教学顺利进行,还能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探究的积极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