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0 20:2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乡》自主学习
基础存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胯下(  ) 折本(  ) 惘然(  )
恣睢(  ) 寒噤(  ) 阴huì(  ) 
bǐ夷(  ) chī笑(  ) 
隔mó(  ) è然(  )
2.选词填空。
(1)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    (慎重 郑重)。
(2)我也很高兴,    (因为 虽然)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    (但是 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    (但是 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B.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C.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D.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4.与下面的文字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  )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A.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B.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C.但他终于随他父亲走了。    
D.但父亲终于带他走了。
课内精读
阅读“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已经一扫而空了”选段,回答问题。
5.下面这句话中用了三个省略号,请你分析其作用。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6.“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你认为闰土是真的“不懂事”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7.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昔日的“迅哥儿”,变成了今日的“老爷”,称呼的改变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思想毒害。
B.“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这句话是对闰土的动作、外貌、神态的描写,反映出闰土境遇、生活的不如意。
C.“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句中“却”字表明作者鲁迅与现在的闰土已经有了隔膜,而素未谋面的孩子竟一点也不生分。
D.“苛税,兵,匪,官,绅”是闰土悲惨境遇的社会原因。
拓展阅读

李 剑
①瘸腿的中年男人拿出一个小竹筒时,我父亲才想起来三十四年前的一件事。
②那是在我四岁的那一年,我生了一场大病。父亲为了我的病,四处求医,跑了许多地方,都说是不治之症,命悬一线。家里为此更是悲困交加。就在这当口,村里来了一个游医。游医对父亲说,你孩子有救,但需要些时日,此药材稀缺,我得回老家配制药料。父亲听说有救,纳头便拜,多少钱都行。游医临行前留下一药方,嘱咐父亲按此药方给我暂时服用,一月之内他便可返回。游医上路时,父亲将一个用蜡封好口的竹筒交给他。并告诉游医这是家传之物,权当药费。游医坚决不受。父亲再三央求说:“待您一月内回来,我便奉上药费赎回竹筒。”游医敌不过父亲的执着,便收下了。谁知游医此去竟杳无音讯。
③时光荏苒,我活了下来。
④男人:“这竹筒是父亲临死前交给我的,让我一定要物归原主。”我的父亲:“那怎么到现在才来呢?”男人:“父亲说此物贵重,他不放心我,但他要死了,只能让我办这事。”我好奇了:“您是什么地方的?”男人:“唐山。我那年五岁,父亲和我是地震中各自家中的幸存者,我断了腿,父亲双目失明。震后父亲就收养了我。”
⑤后来推算,游医回唐山后,正好是大地震的日子。
⑥我和父亲送别了游医的儿子后。父亲让我拿来小刀,刮开自己当年用蜡封好口的竹筒,激动地说:“当年家里一贫如洗,为了救你,实在没办法才出此下策!”
⑦竹筒内就一张发黄的纸,纸上就一个字“信”。
8.如何理解题目“信”的含义?

9.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0.游医答应一个月内返回,可他为什么没有来?

11.第⑦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故乡》自主学习
1.kuà shé wǎnɡ suī jìn 晦 鄙 嗤 膜 愕
2.(1)郑重(2)因为 而且 所以
3.A(句中“像”是副词,表示比较。)
4.B
5.省略号说明闰土话题的不断转换,表现出闰土思维迟钝、思想麻木,也反映了闰土对“我”母亲的恭敬不安。
6.并不是真的不懂事。儿时他们哥弟称呼,体现了他们纯洁的友谊;成年后,在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下,闰土的心灵世界已经变得麻木,却又极力维护封建等级观念,因此认为是儿时不懂事。
7.C(小说中的“我”并非作者本人。)
8.小说的主题是“信”,这个“信”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家贫寒,父亲将写有“信”字的纸条塞在竹筒里,却骗游医说,里面是“我”家的传家宝;二是游医的儿子在事隔三十多年后将装有“信”字的竹筒归还,体现出游医重承诺、不贪财的性格特点。
9.倒叙。这种先交代事情结局的叙述手法,既引人入胜又引起读者对“小竹筒”的急切关注。
10.在唐山地震中,游医双目失明了,还收养了一个在地震中断了腿的孩子,无法返回。
11.首尾呼应,揭示主题“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