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第一单元1.1《沁园春·长沙》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第一单元1.1《沁园春·长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1 18:5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和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理想抱负与思想境界。
2 .把握这首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思想感情、写作手法。
3 .理解意象的含义,通过鉴赏意象,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4 .背诵全词。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古诗词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大自然季节时景,人生的丰富多彩,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感受词中意象,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传统文化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全词写作结构,品味词作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思想感情,了解意象的含义。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心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难点:通过鉴赏词作,学习常见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特别是对意象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材分析:这首词分为上下片,上片描绘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并含蓄的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学习这首词主要抓住三点:一是分析词中壮景与作者豪情之间的关系;二是品味词中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三是鉴赏词中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尤其要抓住一些动词进行品析。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天是什么样子的?是一个思绪万千的季节,秋也是一个丰收饱满的季节,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秋天的诗文,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你了解的有哪些?
启发学生思考,师生互动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清静无为)
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相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忧国思乡,壮志难酬)
(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1925年晚秋写于长沙,当时,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已经建立,国内革命运动空前高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想起自己在长沙求学时的岁月,心中无限感慨,写下这首词。
三、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反对党八股》
四、题目解说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词以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词牌名还有“念奴娇”、“菩提蛮”等。
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说明地点和写作内容。
五、学习字词
六、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七、层次结构
这首词分为上下片。
上片描绘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是这首词的词眼;
下片回忆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并在结尾三句,含蓄的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逐段分析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至“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点评:①这是词的上片集中写景的部分。其中的“看”字,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②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多种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对比,体现出诗人观察的角度和写景的层次,同时,也把所写景物写活了,避免了呆板。
③山上选取了“林”,江面选取了“舸”,天空选取了“鹰”,水底选取了“鱼”,其中“林”是静景,“舸”“鹰”“鱼”是动景;“层林”所处的“万山”是远景,“翔浅底”的“鱼”是近景;此外,诗人又由上到下、层次分明地描写了这些景物的特点,赋予它们色彩、生命和情感。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点评:①诗人面对的自然界,蓬勃、绚烂,充满生机,而联想到现实社会,却是如此沉闷、黑暗。诗人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出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谁又来主宰这个世界的命运?
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这几句把上下片贯串起来,为下片抒写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做铺垫。
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点评:①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正常语序应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这两句既总写以前的生活,又用“曾”和“忆”两个字表明已从上片的景物描写转入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②“忆”字有领起作用,统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点评:①这是词的下片的结尾句。作者回忆当年在这里游泳的动人情景,描绘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保持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浪潮中的中流砥柱。
②这几句运用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划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与豪情。同时,这一设问,也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中心思想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长沙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社会的豪情壮志。
十、写作特点
本文在语言和手法上有许多别致之处:多用排比和整句,增加了抒情的力量;文中多处化用了诗文典故,典雅蕴藉,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意象通常是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主观情感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作为主体的我,往往与意象这个集体合而为一。
常见的意象有:(1)草木类:如梅兰竹菊 (2)动物类:如大雁、蝉、杜鹃(3)气象地理类:如夕阳、流水、雨、明月、秋(4)其他:酒。
上片:着重写景,景中寓情。一个“看”字,总领七句。用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写出来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动静结合。一个“怅”字,写出了作者感叹祖国命运多舛,一个“问”字写出了作者心系国家,想要改造旧社会的雄心壮志。
下片:着重抒情,情中显志。一个“恰”字,总领七句。通过“忆”青年时代的“同学少年”群体形象,表明一群有志爱国青年的革命热情和理想抱负。
1.《沁园春·长沙》一词让我们看到了诗人高大的形象,那么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一高大形象的?
提示:词的上片,主要是通过几个动词来表现这一形象的。一个“独立”,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卓然超群;“看”字领起所写的景物,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洞察一切的政治眼光;一“怅”一“问”,则表明诗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敢于担当的非凡气魄与胆量。
词的下片,以一“忆”字总起,再现了“同学少年”的群体形象,这里虽无一处写诗人自己,但诗人的身影却又随处可见,表现了诗人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这样,诗人的高大形象在写景、叙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我国古典诗词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沁园春·长沙》也不例外。这首词情与景的交融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
提示: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景抒情,充分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诗人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正是诗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诗人对自由、民主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情,自然地带出下片的直接抒情。
十一、表达运用
高一(1)班举行 “毛泽东诗词朗诵会”,收集相关资料,为主持人拟写一段串联词。要求:语言表达连贯、生动;不少于50字。
第一个节目:《沁园春·长沙》
第二个节目:《沁园春·雪》
布置作业
背诵①看着框架图尝试背诵②个人尝试
作业①同步练习题②复习巩固(课下注释)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毛泽东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敦柔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 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额下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清秀不似周恩来,但是慈祥宽厚。”
?? 年逾82岁以后,毛泽东的外貌稍有改变,但并不多。只是青年时看上去略显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的热情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眼观六路。毛泽东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肥大的裤子里扪虱的粗举又会使另一来访者为之一惊。脸的上半部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额,慧眼,长发。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唇, 隆鼻,稚童般的圆润下颌。 ?? 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属动作迟缓类型的人。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20世纪30 年代曾试图让毛泽东唱歌跳舞——她轻易地与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自重妨碍了他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泽东的一位流落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坂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是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清规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或大或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 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泽东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多次见到毛泽东,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
?? 毫不奇怪,毛泽东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泽东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忍不拔、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 一位与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而不是与毛在一起——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知道你的立场。”
?? 毛生于1893年,逝世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代代相传,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泽东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 ?? 他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
???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 怎样说才切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 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
?? 军事统帅?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在战争时期那样好过。
?? 诗人?如果他不置一切于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
?? 近代以来,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 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蔑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或许他最终也自感绝望,竟立起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
(摘编自《毛泽东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传记开篇刻画毛泽东的形象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的手法,从形和神两方面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 B.本传记在评说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展开。 C.跟自甘居于毛泽东之下的周恩来和笑口常开的朱德相比,毛泽东并不能博得众人更多的爱戴。 D.传记写了跟毛泽东有过接触的多位外国人各自对毛泽东的评价,这些外国人的"一面之词",汇聚起来,比较全面地描绘了毛泽东的多个侧面,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毛泽东的"复杂"。 E.毛泽东形象复杂,经历丰富,因此,本传记作者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农民造反者、一个军事统帅、一位诗人,甚至是一个帝王。 2.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这句话言简而意丰,请简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4.本传记的作者给毛泽东贴了几个标签——“农民造反者”“军事统帅”“诗人” “帝王”等,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请任选其中一个“标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