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检测(B)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历经百年鼎革方有今日恢宏人文气象的清华大学校园,早已跻身全球最美校园之列,这是数代清华人 、孜孜营建的心血成果。在对清华校园做出卓越贡献的建筑家中,论作品数量之多、规划筹谋之妙、设计淬冶之精,关肇邺院士的功劳 。?
作为一校文脉之所系,( ),是大学精神的守护者。1982年,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扩建工程启动,这个重担落到了刚刚从美国访学归国的关肇邺的肩上。面对重重考验,关肇邺近乎完美地完成了图书馆三期的设计。建设时间跨度将近百年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庄严肃穆的中央主楼、雄伟壮观的新天文台等众多建筑作品,以令人惊叹的手法精心组成整体群落, ,突显出清华学术传统的延绵启承与博大精深。?
时光的磨洗没有使关肇邺设计的建筑 ,相反,他对清华园空间文化的“结构性创造”与“基因级贡献”被时间擦拭得愈加清晰、明亮。关肇邺设计了清华建筑,不单是清华人心灵故乡中一代代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推广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千方百计 一枝独秀
相得益彰 黯然失色
B.殚精竭虑 一枝独秀
珠联璧合 相形见绌
C.殚精竭虑 首屈一指
珠联璧合 黯然失色
D.千方百计 首屈一指
相得益彰 相形见绌
思路解析:“殚精竭虑”指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句意强调费尽心血,而不是想尽、用尽办法,应选“殚精竭虑”。“首屈一指”表示位居第一。“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句意是功劳最大的,应选“首屈一指”。“珠联璧合”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自己的好处。句意说各种美的建筑凑在一起,应选“珠联璧合”。“黯然失色”指事物失去了原有的色泽和光彩。“相形见绌”指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句意没有相比较之意,应选“黯然失色”。
答案: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学的图书馆往往成为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
B.大学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是图书馆,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
C.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的标志是图书馆,往往成为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
D.大学的图书馆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往往成为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
思路解析:结合前文“作为一校文脉之所系”,后文的主语应该是“图书馆”,排除B、C两项。“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与下文“是大学精神的守护者”紧密衔接,应选A项。
答案:A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推广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B.关肇邺设计了清华建筑,不单是清华人心灵故乡中一代代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是量度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C.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是量度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更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
D.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衡量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思路解析:画线句的主语应是“清华建筑”,所以要把“了”改为“的”;语序不当,“一代代”应移到“清华人”前面;搭配不当,“推广”与“标尺”不搭配。
答案:D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朱自清的散文, , 。 , , , 。?
①以及由于执着人生而产生的“沉痛隐忧”
②他不论是抒情,是叙事,是写景,或是说理
③处处可见其诚挚、美好之襟怀,严谨、认真之作风
④颇有一些温柔敦厚之风
⑤都使人感到是那么实在、平易、纯正、透彻
⑥而没有丝毫的虚、浮、躁、厉之气
A.⑤⑥③①②④ B.③①②⑤④⑥
C.③①②⑤⑥④ D.④⑥⑤②③①
思路解析:②⑤句组成无条件复句“不论……都……”,⑥句承⑤句从反面说其风格。④句从正面收束,小结全文,用词较⑥句概括度更高。
答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月光满地
马新朝
翻开唐诗宋词,翻开元曲,几乎满篇月光,中国古代文人,鲜有不写月光的。月光历世照着我们,总是那样如期的圆,如期的缺,那样的清辉,那样的如水。
只是近些年来,我见得它少了,模糊了。它缓缓淡出我的生活,数月,经年,没有看到它在窗前升起。它曾是那样皓皓满天,现在它怎么了?我已很难见到它。然而,我知道它仍在,仍存在于天空,存在于我内心的某一角落,却已锈迹斑斑。
是夜,我好像听到了它在微弱地喊我,我的身体感觉到了它,它用无声的嗓音喊我,用盈盈泪光喊我,用不存在的小手触摸我。我缓步登上楼阁晾台,向天空望去,可它在哪呀?前面一栋黑乎乎的大楼,遮住了半个天空,我看不到它。
我脱下便衣,换上西装,穿上皮鞋,下得楼来,直奔市区的紫荆山公园,因那里地势相对开阔,建筑物又少,接近自然。我穿过车流如水的金水大道,那些没有烧透的汽油味与尘土味混合在一起,在空气中飘浮弥漫。在一人造小山上,我看到了它,它在东边群楼的缝隙中,左冲右突,艰难地上升。它怎么了?竟有些黯淡,也小了许多,全然不像旧时月。我看到它的脸,有不易察觉的愁容和倦意,它病了吗?那么无力、微弱、无奈,像老人被无边喑哑所围绕。它淡淡地照着我,照着我身边的假山、沉睡的石头、无语的松柏,用它的残缺唤醒着我体内的残缺。多年了,月光渐远,我一直生活在没有月光的生活中,那无边的琐碎、烦恼、不安,遮蔽了它。谁能说没有月光的生活不是一种残缺?
我童年的月光,可不是这个样子。
彼时,月光是明亮、洁净的,一尘不染,尚带有原野上植物那丝丝的甜味。在南阳盆地腹地,一个小村庄中,木格子窗内,煤油灯结着浅浅灯花,我和李白、杜甫、陆游等我所敬仰的诗人先贤,频频相会在一本本发黄的书里。每每抬头,向窗外望去,满院皆是月光,那月光像水,似银,从高空流淌下来,在地上铺厚厚的一层,把方方正正的小院子撑满。枣树叶子一明一暗,像无数闪动着的小眼睛。蛐蛐在墙角处鸣叫,青蛙声在村边此起彼伏。村西就是终年流淌着的涧河,水草浮动,鱼灯成群,清澈见底。此时,正无声地把大片大片的月光,运向不知道的远方。我的母亲和邻居家的三婶,坐在院中纳鞋底,她们很长时间不说一句话,月光带着高天的凉意和香气,游走在她们中间,她们便成了月光的雕像。此时,月光已融入了我的身体,融入了我的生命。它照在土地上,因此也就变成了土地;它照在村舍里,因此也就成了村舍。后来,无论我到何处,在有月亮的晚上,我总要向天上看去,月亮就成了我的一个情结。只是我很纳闷,为何再也看不到故乡那样明亮、干净的月光了。我所看到的月光,总像是掺了某种不洁的杂质,呈现某种病态。这是为什么呢?莫非若古人所说:月是故乡明。有一次回乡,我故意选择了有月光的日子,目的是看月,寻找往昔失去的月光。奇怪的是,故乡的月光也同样含有杂质,呈现病态。一次,我把这种对于月亮的感觉说给一位朋友听,他说他也有同样的感觉,说罢,二人相对无言,心中有着深深的失落。
一个人,要深入月光,首先要有一种心境成为月光,才能感受月光,月光需要人的配合与栽种,才能长出更为繁茂甘甜的如水似银的月光。只是现代人无法深入到月光的内部。
何处才能找到我幼时的月光?
/5.文中写“我童年的月光”,具有怎样的作用?(4分)
思路解析:作用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回答,可从内容与艺术手法两个角度来思考。
参考答案:表现了童年纯洁、朴实、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活;与后面病态的月光作对比;照应结尾对幼时月光的怀想与追寻。
/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我好像听到了它在微弱地喊我,我的身体感觉到了它,它用无声的嗓音喊我,用盈盈泪光喊我,用不存在的小手触摸我。
(2)一个人,要深入月光,首先要有一种心境成为月光,才能感受月光,月光需要人的配合与栽种,才能长出更为繁茂甘甜的如水似银的月光。
思路解析:可结合上下文和文意进行分析推断。
参考答案:(1)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月光的温柔、亲切,表达了“我”对明净、纯洁的月光的向往。(2)运用通感、比喻的手法,揭示了月光与人的心境的关系,说明了人应主动去创造光明、美好的生活。
/7.作者认为“只是现代人无法深入到月光的内部”,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6分)
思路解析: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月光的内部”的含义谈看法。
参考答案:现代人身处嘈杂而浮华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生活中无边的琐碎、烦恼和不安,缺失了洁净、平和、明亮的心境,因而无法深入到月亮的内部,享受月光般的生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温润如玉朱自清
郭林林
①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可谓大师璀璨,名家耀眼,其中,朱自清先生以其笔下繁复绚丽的物象和精致巧妙的构思,借助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建构起新文学的美文。
②朱先生满身散发着诗人的书卷气,英俊儒雅潇洒中自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忧郁。读先生的文章,不是曲高和寡,更不是小资情调的无病呻吟、士大夫式的故作高深闲情,而是一次心灵与智慧的洗礼与熏陶,扑面而来的是通俗明了的语言风格,从容不迫地将各地人物风俗、奇趣异志以及个人的思想感情娓娓道来,温润如玉,平易近人,美不胜收。
③佩弦先生自少时便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周游各国,先生博采中西,闳中肆外。朱自清的挚友叶圣陶先生曾经在《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自清<序>》中说道:“佩弦兄的散文,我是十分推崇的……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会想起倾听他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浓或淡,味道极正而且醇厚。”此言甚是。先生比喻细腻贴切,字字珠玑,圆润有声,以文字优美著称于文坛。郁达夫曾说,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④且不说《温州的踪迹》《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荷塘月色》《春》《歌声》等,单是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便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渊博的知识,更可以从字里行间略窥先生内心情感世界一二。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评朱自清的散文,说是如同绘画中的工笔画,“他和俞平伯两人同游秦淮河,又以相同题目记游,但俞文俗气而累赘,而朱文则雍容华贵”。“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历来是文人骚客泼墨挥毫的对象,而在先生笔下,荡漾了太多缥缈的诗意,无数精致的比喻、通感等辞格更使文章锦上添花:“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从文章提到的“七板子”、《桃花扇》《板桥杂记》可以看出作者所知甚多,涉猎广泛。别有意蕴的是,笼罩着文章的是些许淡淡的哀愁和莫名的伤感。
⑤先生长于对自然风光景物的精确观察,对音乐、色彩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善于把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愫融化其中,达到了景中有意、画面含情、情景交融、诗画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文字绮丽纤秾,但又决不一味地去雕琢和堆砌。同时,平易质朴的抒情小品散文也是朱自清所善于作的,用清淡的文字、平易的叙述,在朴素中寄寓深情,《背影》《给亡妇》等便是这方面出色的代表作,彰显了中下层知识分子家庭“欢乐苦少忧患多”的惨淡境遇以及相应而生的温厚感伤的人伦之情,与写景美文相对比而言,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⑥先生曾深刻剖析“我在小资产阶级里生活了三十年,我的情调、嗜好、理论与行为的方式,都是小资产阶级的,我彻头彻尾,沦肌浃髓是小资产阶级的”,但温润如玉的先生也有其拍案愤起的一面。当屠戮民众的“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作为目击者的先生抑制不住内心涌动着的愤怒的岩浆,挥笔写下了许多文笔犀利的文章,直刺黑暗恶劣的白色恐怖现实,揭露北洋政府当局的虚伪面目,甚至把锋芒直接指向了当时反动派的头子段祺瑞,颇有鲁迅先生的杂文之风而自成一格。譬如在《执政府大屠杀记》一文中,先生愤怒地写到军阀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刽子手杀人如麻的丑恶嘴脸时说:“……第一次枪声约经过五分钟,共放了好几排枪……可以看出卫队乃至政府对于学生海样深的仇恨!而且可以看出,这一次的屠杀确是有意这样‘整顿学风’的……”而在悼念在这场大屠杀惨案中被刽子手“从容”杀害的清华学生韦杰三时,作者又以沉痛的笔调,缅怀这个“年纪虽轻,做人却有骨气的”“可爱的人”。美好的事物被无情地毁灭,更可显示出先生心中的痛苦以及对凶残者的愤恨。
⑦抗战的隆隆炮声打破了他宁静的书斋生活,闻一多先生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更使得他彻底清醒,从一个彷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没有丝毫媚骨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⑧先生的一生,有过苦闷彷徨感伤,更有过呐喊抗争战斗,他独拔于世的散文创作,成为“美文学”的圭臬。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建构起新文学的美文,受到了朋友们的推崇,朋友们认为他的“文章之美”仅次于冰心,远远超过俞平伯。
B.朱自清的文字富含诗意,精致的辞格又使他的文章锦上添花,可惜的是,他的文章总会笼罩些许淡淡的哀愁和莫名的伤感。
C.朱自清的抒情小品散文平易近人,在朴素中寄寓深情,与他的写景美文相比略胜一筹。
D.朱自清周游各国,博采中西,有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嗜好、理论和行为,但他独拔于世的散文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美文学”的圭臬。
E.如果没有目睹残酷的社会现实,朱自清恐怕会一直过着宁静的书斋生活,经历过苦闷彷徨之后,朱自清终于彻底清醒,成为一个没有丝毫媚骨的民主主义战士。
思路解析:A项,“受到了朋友们的推崇”错,无中生有,并未说都是朋友;“仅次于冰心”说法错,原文是“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B项,“可惜”错,文中是“别有意蕴”。C项,“略胜一筹”错,是“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答案:DE
/9.作者说朱自清的文章“温润如玉,平易近人,美不胜收”,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6分)
思路解析:先在文章中找到“温润如玉,平易近人,美不胜收”这句话,明确答题的区间。然后找出关键语句,并提取出关键词语,概括出答案。注意答题时要分条概括。
参考答案:①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情趣盎然,发人所未发,表达恰切,味道醇厚;②文字中可见深厚的文学功底、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内心情感;③散文像工笔画,雍容华贵,富有诗意,运用精致的修辞格;④作品中有淡淡的哀愁和莫名的伤感;⑤景中有意,画面含情,诗画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文字优美;⑥抒情小品平易质朴,且朴素中寄寓深情。
/10.本文有大量的引用,请结合文章阐述这种写法的作用。(6分)
思路解析:在说话和行文中,引入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语、谚语等),借以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叫作“引用”。回答本题要注意结合文本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第③④段引用著名作家和文学史家对朱自清的评价,具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评价更公正,更客观;第④段直接引用朱自清散文中的句子,使得作者的评价更有依据,且富有感染力;第⑥段直接引用朱自清的话和他在作品中抒发的见解,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事实真相和朱自清的思想,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11.文章第⑥段写的并不是朱自清“温润如玉”的一面,与前文思想内容似乎不统一,请结合文章探究这段文字是否为败笔。(5分)
思路解析:文章第⑥段写了“温润如玉”的朱自清先生拍案愤起的一面。从不是败笔的方面考虑,主要是交代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诸如使人物形象丰满、衬托人物形象等。
参考答案:不是败笔。(1)人物离不开时代,这是人物生活的真实的社会背景,“温润如玉”的朱自清都变成了“拍案愤起”的斗士,可见反动军阀之凶残,已让人忍无可忍。(2)是人物生平的真实写照,这样选材也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由“温润如玉”到“拍案愤起”说明朱自清在逐步清醒,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没有丝毫媚骨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3)“温润如玉”既是朱自清为人的特点,也是朱自清文章的风格。第⑥段展示了朱自清文笔的犀利、笔调的沉痛,是对前文的衬托。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句式整齐,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你自有你的清纯。路边的小草,① ?你自有你的柔嫩。空中的彩虹,② ?你自有你的绚丽。天上的星星,③ ?你自有你的璀璨。?
思路解析:三处语句从句式上来讲应与“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保持一致;内容上应符合“小草”“彩虹”“星星”这三种事物的特点,并分别与其后的“柔嫩”“绚丽”“璀璨”意思相对。
答案:示例①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 ②你何必与坚固的拱桥比恒久 ③你何必与火热的太阳比辉煌
/13.右面是中国图书馆年会会徽,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10字。(4分)
/
思路解析:①描述标志内容,注意图形组合;②揭示标志意义,象征意义要与主题一致;③答题注意顺序:总分、上下、左右等。本题构图简单,关键是要发散思维,图中会徽可想象为“书”“中”“门”等,然后建立联系即可。
参考答案:①造型似一本翻开的书,又似两本相互倚靠、朝不同方向立起的书;寓意年会以“书”为纽带,沟通心灵。②造型像一扇打开的门,寓意书籍可以打开人们心灵世界的大门。③会徽粗实的边沿轮廓,勾勒出汉字“中”字,巧妙地将“书”的形象和“中”的字形融于一体;寓意书香中国,人文中国。
五、写作(60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人一直想成功,为此,他做过种种尝试,但到头来都以失败告终。他非常苦恼,就跑去问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个老船员,他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要想有船来,就必须修建自己的码头。”儿子听了这话沉思良久。这之后,他不再四处尝试,而是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后来,他不但上了大学,而且成了令人羡慕的博士后。不少公司经常打电话来,希望他能够加盟,而且待遇好得惊人。
人生就是这样有趣。与其四处找船坐,不如自己修一座码头,到时候何愁没有船来?你所修建的码头的质量越高,到你这里停靠的船只就会越好;而你修建的码头越大,停靠的船只也会越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当今社会,泛动着一股浮躁之风,多的是急功近利之心,少的是潜心砺兵之功;多的是飘忽浮泛之浅尝,少的是心无旁骛之专攻。为此,这一文题可谓切中时弊,给那些一入门就想成“大腕”、一创业就想成“大款”、一起步就想成“大牌”的芸芸众生打了一针清醒剂。孔子曾言:“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赏识,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一个企业要想赢得广阔的市场,必须依靠自己的竞争力;一个国家要想赢得国际地位,必须依靠自己的综合国力。要写好本文,必须充分铺展或演绎“修建”的漫漫征程,因为在这一征程中,汗水洒得越多,功夫下得越深,底子打得越牢,实力就积蓄得越雄厚,机遇就越多,舞台就越广,作为就越大。
例文
修建自己的码头
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中华文化一直以其开阔的胸襟、厚重的底蕴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这条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之中,一颗颗明珠璀璨夺目。
远方黄土地上车轮滚滚——这是孟子在周游六国。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尊尧舜,崇孔子,守先王之道,不阿世取容,游则傲视王侯,著则汪洋恣肆。在他的滔滔雄辩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巍巍乎如高山、浩浩乎若江河的气度。孟子在三十余年的奔波游说中修身养气,使他的著作“沛然有不可御之势”,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而他自己也因其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备受后人推崇。
长江之水,滚滚东流,江边的天柱山上传来琅琅书声——这是李白在偃仰吟诵。潇洒的诗人路经天柱山,为其美景深深折服,他暗下决定,哪也不去,就在这里潜心静读。此时的李白刚被逐出京城,他在这天柱山的天光云影中,调整心态,在泛着墨香的书卷中,让自己的才情进一步升华。此时的山外,唐王朝正在漫漫艳情和浩浩狼烟间做艰难的选择,而我们的青莲居士却在这寂寞的天柱山中,用书卷撑起了另一片天地。后人在惊叹李白的飘逸豪放之时,可曾想到他也曾“铁杵磨成针”地静静苦读呢?
漫漫黄沙,西行路上,一位僧侣在跋涉——这是玄奘跋涉在取经路上。他以舍身求法的执着,走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来到犍陀罗。在那里,他遇上了印度最后一位伟大的君主戒日王。玄奘以其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聪慧绝伦的悟性,大量汲取犍陀罗佛教文化的精髓,历经十七寒暑,带回数千卷佛经。玄奘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中国的佛教。不久,日本数以百计的遣唐使也来到中国“取经”。
孟子的滚滚车轮,李白的琅琅书声,玄奘的踽踽脚步,实际上都是在修建自己的码头。码头既成,他们或被尊为“亚圣”,或被誉为“诗仙”,或被奉为“高僧”,引来四方顶礼,万古膜拜。与此同时,他们也成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站在自己的码头边,笑看人来人往,船进船出——从木制小船到欧洲帆船再到现代邮轮……
“呜——”一声汽笛,在这里,中华文化又将谱写出新的篇章。
点评:本文的智慧体现在“收放”和“升华”上。文章起笔就以一个总括句拉开了一幅中华文化的恢宏画卷,接着信手撷取了思想史、文学史、宗教史上的三颗璀璨的明珠,并以其立身行事——养气济世、静读提升、取经弘佛——“修建”起他们人生的码头,收笔再以两组凝练的整句绾系全文。纲举目张,收放自如,“放”铺展出“码头”的厚度,“收”升腾起“码头”的高度。如果说“收放”足显作者功底的话,那么“升华”更显出作者的灵气,将三界泰斗的人生码头升华至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码头,不仅昭示出纵贯全文的一条思想内脉,而且将全文的主旨升华至一个峭拔的高度。“船进船出”“回眸历史”“一声汽笛”,放眼未来,妙喻绎旨,化虚为实,言尽意荡,余韵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