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案: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案: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1 20:1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创作。
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二、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
2、反复诵读,联系具体语境,品味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对“力”的赞美,
3、在理解、感受诗歌的基础上,领会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精神,树立自我意识。
三、导读识人
1.对下句,猜人物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 。由于对句不凡, 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人物:郭沫若。
2.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熏陶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情怀。1960年入新式学堂,其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建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精神。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对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作品:诗歌天狗》《风凰涅架》《地球,我的母亲!》《炉史煤》《天上的街市》等,历史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等。
四、知识链接:诗集《女神》
《女神》收录了郭沫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1)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的反抗精神、爱国精神、进取精神,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精神。(2)艺术表现上,《女神》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它强烈的感情、唯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3)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它完全冲破了旧
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
五、预习全诗,思考问题
问题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怎么读,怎么理解?
参考:放号(hào)。“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
1919年九、十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问题2: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浓烈吗?怎样做到的?
提示:修辞方面、句式方面、标点
参考:(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東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长短向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但是全诗的节奏却非常鲜明,这种内在的旋律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这首诗的节奏犹如时代的鼓点,急促、紧凑、有力。
诗歌还运用了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更加形象、感人。
六、同步自测
1、阅读俄国莱蒙托夫1932年写的一首诗,完成问题。

在大海的深蓝色的浓雾里
一片孤孤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在寻求甚么,在这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了甚么,在那自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着,海风在呼啸着,
桅杆弓起腰来发出轧轧的声动,
唉,— 它不是在寻求幸福,
它也不是在逃避幸福!
它下面是澄清的碧色的水流,
它上面是黄金色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着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安祥!
1.本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是什么?诗中“浓雾”﹑“波涛”﹑“海风”﹑“桅杆”﹑“水流”﹑“阳光”﹑“风暴”等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幸福”指的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抒发出来的强烈情感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帆(可从标题中得到启示);塑造“帆”的形象(诗中其他形象起衬托作用);2.指个人的幸福; 3.渴望自由,呼唤斗争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我总觉得
顾城
我总觉得
星星曾生长在一起
像一串绿葡萄
因为天体的转动
滚落到四方
我总觉得
人类曾聚集在一起
像一碟小彩豆
因为陆地的破裂
迸溅到各方
我总觉得
心灵曾依恋在一起
像一窝野蜜蜂
因为生活的风暴
飞散在远方
1.请谈谈这首诗歌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
2.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其表现手法。
答案:
1.诗人透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缺乏心灵沟通的遗憾与无奈,表达了诗人对人类团结、友善、和睦相处的和谐生活的向往。
2.(1)比喻诗人用孩子们熟悉的“绿葡萄”“小彩豆”“野蜜蜂”来比喻应当聚集在一起的“星星”“人类”“人类的心灵”,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形象,让人产生联想,充满天真、童心、童趣,这一组意象使人们认识到,世界应该是美好的,人类应该聚集在一起,互相帮助,心灵沟通,共创美好的生活。
(2)反复这首诗通过“我总觉得”的反复咏叹,抒写和揭示诗人的内在情感和主观感受,使主体色彩更加醇厚,强化诗歌所要表达人类应该团结、友善、和睦相处的主题。
(3)对比诗中每小节的前半部分都在强调“星星”“人类”“人类的心灵”,在诗人眼中他们本该是凝聚在一起的,后半部分写出现实的状况,即由于某种外力的作用,它们却不得不分开了。理想与现实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和对比,从而将所要表达的人类应该团 结、友善、和睦相处的主题凸显出来。
3、下列各项中,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节选自泰戈尔《生如夏花》)
A. 人的一生应当像盛开的花朵,向世人呈现自己的美好与活力。
B. 生命的意义在于快乐地享受过程,而不是悲观地承受负担。
C. 不能让某些事物损害我们对自己的信心,我们的人生可以很精彩。
D. 人生最大的苦恼不在于自己拥有的太少,而在于自己想要的太多。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