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1 春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 朱自清一、新课引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文《春》,领略大好春光。 你知道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春天。二、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
其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代表作有 《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二、新课讲解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
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
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
“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
的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
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春》讴歌了一个蓬勃的春天,对春天进行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它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写作背景二、新课讲解
预习检测嗡 朗 润 酝 酿 卖 弄 喉 咙
应 和 嘹 亮 烘 托 抖 擞
sǒu hèyùn niàngliáohóulǎng rùnhōng tuōnòngwēng1.读准字音。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滋润
(2)比喻姿态优美
(3)炫耀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
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二、新课讲解
(朗润)(花枝招展)(卖弄)(呼朋引伴)(酝酿)二、新课讲解
朗读指导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望)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朦胧)。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陶醉)语调:轻盈、明快读出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 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运用大量叠字,读来朗朗上口;大量运用轻声,儿化,使句子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二、新课讲解
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思考: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春”的?并据此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全文围绕一个“春”字,从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展开描写。
文章为“总—分—总”结构:
第1~2自然段写“盼春”,
第3~7自然段写“绘春”,
第8~10自然段写“赞春”。二、新课讲解
2.细读第2~7自然段,交流讨论: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的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字小标题?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了春天。草报春花争春风吟春雨润春人迎春二、新课讲解
3.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思考作答:作者笔下的哪幅画面最美?美在何处?给自己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 示例一: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而精神振奋。
可配“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示例二: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
可配“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句古诗。二、新课讲解
1.第2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与后文有什么关系?研读课文 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引出下文对春天景色的具体描绘。(2)总写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3)春草图(4)春花图(5)春风图(6)春雨图(7)迎春图二、新课讲解
2.第3自然段共有四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描绘春草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从“点”上描绘)(从“面”上描绘)(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们的欢乐)(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出春草的可爱。 )二、新课讲解
3.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又香又甜,引人遐想,令人心醉。二、新课讲解
4.春风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①触觉角度——作者引用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又打一比方“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让人感觉到春风既温暖又充满深情的。 ②嗅觉角度——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让人仿佛闻到了春风中不断浓郁起来的芳香。 ③听觉角度——写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几种声音浑然一体,组成了一曲非常动 听的春天交响乐,让人仿佛听到春风的快乐吟唱。二、新课讲解
5.作者在描绘“春雨图”时,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6自然段描绘了“春雨图”,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而动,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二、新课讲解
6.文章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刚落地的娃娃”表现了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 给人以无限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写出了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同时,“花枝招展”还使人想起“春花图”中繁花似锦的画面。“健壮的青年”,赞美了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同时,“健壮”还使人联想到春草顽强的生命力。三个比喻形象、贴切,完美地绘制出一幅春天的画卷,然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了热情的赞美,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着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充满无限美好的希望。二、新课讲解
7.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特点,完成下面的表格。二、新课讲解
8.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图画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示例一:不能调换。作者大体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春天到来,最先长出的是小草,其次才是百花开放;按照生活常识,先有风,然后才有雨。有了以上四幅图的层层铺垫,出现“春到人欢”的景象才水到渠成。 示例二:可以调换。应当先写春风,再写春雨,有了风的爱抚和雨的滋润,小草才能茁壮生长,花儿才能艳丽繁茂,人们也才能更加喜爱这生机勃发的春天。二、新课讲解
9.结尾的三个比喻句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调换顺序。结尾的三段有先后顺序。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这三个句子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二、新课讲解
品析句子,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叠用“盼望着”,突出“盼”,足见盼春心切。借用“东风”报讯,宣告春天到来,充满喜悦。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人盼春,开篇点题,领起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二、新课讲解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本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偷偷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草悄然萌发的情状。“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画面,突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变得有了意识和情感。?二、新课讲解
3.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阳光下遍地野花闪烁逗人喜爱的样子。野花“像眼睛”“像星星”写出了野花的繁多,分布广,在风中摇曳的特点。“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给人视觉上的美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野花丛中,芬芳美丽。二、新课讲解
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笼”字准确地写出了这层薄烟的情状。“一层薄烟”形象地表现出春雨细密迷蒙的情状,整句描绘出一幅轻风细雨交织、烟笼大地的美丽图景。.........三、归纳小结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持点,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四、强化训练
(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吹面不寒杨柳风”
(4)“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5)“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用比喻、排比,形象地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用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柔和。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春雨的细密。 1.从修辞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四、强化训练
(1)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2)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2、认真揣摩下列红色词语的表达效果。一个“逼”字,写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特别的青。 “城里乡下”,说范围之广;“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言年龄之全。“也赶趟儿似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的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五、拓展延伸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最终因胃穿孔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五、拓展延伸
请从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中搜集关于描写“春”的诗句。 1.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3.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长歌行》 六、布置作业
1.你能仿照本文,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描写夏、秋、冬任一季节中的某一景物吗?
要求:(1)运用修辞手法; (2)200字左右。
2.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