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0 13:4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5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课程标准:
1、了解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2、了解两宋与边疆少数民族对峙的情势
3、理解王安石变法内容及影响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背景
措施
评价
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相继灭掉割据政权,结束分裂局面。
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北宋建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背景
措施
评价
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相继灭掉割据政权,结束分裂局面。
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散机构权利
抑制武将权利膨胀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政治: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税收大部分上交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经济:
军事:
故事发生在建隆二年,赵匡胤宴请石守信和高怀德等禁军的高级将领,并在酒席上威逼利诱地说了一番话,唬得石守信等人第二天都纷纷称自己年老体弱,请求解除兵权、告老还乡。这个在酒宴上不动一兵一卒,轻易而和平地解除将领兵权的事情被称为杯酒释兵权。
分散机构权利
中央:
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
设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后者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二府三司制 ”
分散机构权利
中央:
行政:
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
财政:
设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军事:
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后者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
地方:
“四监司”:
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罢免宿将兵权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
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背景
措施
评价
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相继灭掉割据政权,结束分裂局面。
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散机构权利
抑制武将权利膨胀
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积极:
弊端:
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 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东京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
北宋与辽
辽占燕云十六州
宋初两次北伐失败
宋辽“澶渊之盟”
兄弟相称,送“岁币”
宋与西夏
北宋屡战屡败,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向北宋称臣,送“岁赐”
①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站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②政府机构重叠,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背景
内容
评价
①北宋政治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②宋初集权导致“三冗”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③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④范仲淹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庆历新政”失败
⑤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富国之法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农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青苗法
内容: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局限: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
内容: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作用: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局限: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内容: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作用: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农田水利法
内容: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

作用: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 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局限:兴修水利数量逐渐成为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政府强制百姓修建水利,加重人民负担。
市易法
内容: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作用: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
内容: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作用:降低国家支出,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富国之法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农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之法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背景
内容
评价
①北宋政治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②宋初集权导致“三冗”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③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④范仲淹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庆历新政”失败
⑤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消极:
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展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论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南宋的建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南宋的建立
1127年,金灭北宋,高宗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宋金和战
岳飞抗金
绍兴和议
《宋史·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岳飞《满江红》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南宋的建立
1127年,金灭北宋,高宗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宋金和战
岳飞抗金
绍兴和议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南宋的建立
1127年,金灭北宋,高宗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宋金和战
岳飞抗金
绍兴和议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南北对峙
“世为侄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