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0 14:5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进行管辖、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事实。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通过了解张骞的事迹,感受和学习他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将导训的自主预习做完)
板块一 张骞通西域
材料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1)解释一下什么是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原因是什么?
(3)列表归纳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结果和意义。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
出发时间
意义
(4)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5)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板块二 丝绸之路
观察丝绸之路路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依据丝绸之路线路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
(3)假如你是汉朝的商人,你想在丝绸之路上做买卖,中原沿丝绸之路输出的物品都有哪些?沿丝绸之路输入中原的物品都有哪些?

(4)丝绸之路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
(5)结合课本“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绘制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
板块三 对西域的管理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政府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机构是什么?它的职责有哪些?意义如何?
(2)东汉明帝时,派谁出使西域?你能说出与他有关的成语或典故吗?
【合作探究】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战略。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当堂达标】
1、王之涣《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在 ( )
A、公元前139年 B、公元前138年
C、公元前119年 D、公元138年
3、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4、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关于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
A、最初开通于唐朝 B、起点在洛阳 C、转站是大秦 D、张骞是功臣
5、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这里的“它”开始出现于 ( )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张骞通西域
6、(2017·山东青岛·5)“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北京
7、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
史实
推论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版权所有
A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B
丝绸之路通达欧洲
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C
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
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
D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8、2017年5月14日~15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详细诠释了从古至今“丝路精神”的延续与积淀。下列历史人物中,对最早开辟“丝绸之路”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玄奖 B.张骞 C.鉴真 D.张謇
9、新疆古称西域,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汉时期,中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都汇集到了这里。这个史实充分说明了( )
A.汉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各民族为西域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C.新疆自古以来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西域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10、(2017·山东临沂·26)(14分)下列材料摘编自2017年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网上的《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一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造丝绸、制作陶瓷器、种植茶叶的国家,可以说,丝绸、瓷器、茶叶是中国文明的符号,各色的丝绸织品、瓷器、茶叶成为了丝绸之路上最具中国特色的交换货品,由于大宗的中国陶瓷制品后来都经海道外销到亚、非、欧,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中国的瓷器备受西方贵族的青睐,被认为是奢侈品。
丝绸之路上最具特色的商品包括哪些?这条道路是西汉时期谁率领使团开通的?材料一中的“陶瓷之路”是指那条路?(5分)
材料二 丝绸之路是一条多种宗教、思想、文化、艺术传播之路。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南北朝以后摩尼教、袄教、景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相继传入中国。中国对侨居民族、外来宗教宽容以待,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使中华文明因海纳百川而博大精深。最终,儒、释、道三种文化合流,发展成为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
(2)依据材料二,古代中国对外来的文化持何种态度?在“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中融入了哪种外来宗教文化?(3分)
综合上述二则材料,谈谈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2分)
巩固练习:1.B 2.D 3.B 4.D
(1)最具特色的商品有:丝绸、瓷器、茶叶等。
张骞 陶瓷之路是指:“海上丝绸之路”
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兼容并蓄; 佛教
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丝绸之路是中国对欧亚及乃至世界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丝绸之路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丝绸之路影响深远,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2分,答出2点、表述合乎题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