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特训三 文学常识、名著阅读与传统文化
1. “干支纪年法”是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当于十二生肖)组合起来,依次纪年的一种传统纪年法。请根据“干支顺序表”,推断“乌台诗案”发生的元丰二年,若用干支纪年表示,应是( D )
元丰二年(1079 年) “乌台诗案”
元丰五年(1082 年) 壬戌年 徽宗皇帝出生
元丰六年(1083 年) 癸亥年 苏轼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元丰七年(1084 年) 甲子年 司马光完成了史书《资治通鉴》的撰写
A.戊寅年 B.戊辰年
C.己巳年 D.己未年
干支顺序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下面对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B.《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被统治者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资治通鉴》。
C.《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例如鲁智深和李逵,同是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暴的人物形象,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D.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世界文学影响很大。其主要作品有《羊脂球》《俊友》等。
【解析】B.《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3.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弱冠”代称男子二十岁;“而立”代称三十岁;“不惑”代称四十岁;“天命”代称五十岁;“耳顺”代称六十岁。
B.《蒹葭》、《关雎》均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没有稼轩同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的古人依次是:苏轼、陆游、范仲淹。
D.“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南面”;“岱宗夫如何”中“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月亮。
【解析】C.有误,歌词中涉及的古人依次是:苏轼、陆游、辛弃疾。
4.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己亥杂诗》中的“己亥”是用天干地支纪年,《观潮》中“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B.《陈涉世家》中“足下事皆成”的“足下”和《惠子相梁》中“子知之乎”的“子”,都是古人称呼对方的敬辞。
C.《公输》体现了道家反对战争的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体现了孟子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的思想。
D.“世外桃源”“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典故,表现了陶渊明远离社会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解析】C.《公输》作者墨子属于“墨家”,反映的是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的思想主张,不属于“道家”。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B )
A.“伯”“仲”“叔”“季”表示兄弟之间的排序。“谥号”是古代王侯、名臣、将相高级官吏、文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的称号。
B.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分别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主体、结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C.科举时代,一般童生先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了叫“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
D.《最后一课》《昆虫记》《我的叔叔于勒》都是法国作家的作品。
【解析】B.有误,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6.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B.“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愚见”“鄙人”“寒舍”属于谦辞,“惠顾”“赐教”“久仰”属于敬辞。
D.书法练习中的临和摹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各扬其长,各避其短。
【解析】B.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7.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说”是古代抒情类文章的总称;“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或记述功德的文字;“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B.《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塑造了宋江、鲁智深等一大批人物形象。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旧传是春秋时左丘明所著。
D.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笔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是其中的作品。
【解析】A.错误,“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B.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集音、形、义于一体。汉字中的形声字是由形旁、声旁构成的。
C.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范文正公集》《柳河东集》《王右丞集》分别用了谥号、籍贯、官职来命名。
D.我们学过的古文中关于年龄的称谓很多,如“黄发”,形容老人;如“弱冠”,指未成年男子。
【解析】D.有误,弱冠指男子20岁,已成年。
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格列佛游记》中讲述利立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在影射当时英俄两国之间的连年战争;《昆虫记》除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外,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B.《杨修之死》《香菱学诗》《狼》《范进中举》分别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作者分别是罗贯中、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
C.古人把山的北面、水的南岸叫作“阳”,山的南面,水的北岸叫作“阴“。如“阴阳割昏晓”的“阴”指泰山的南面。“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河阳”指黄河南岸。
D.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吴广为都尉”中的“都尉”是官名。
【解析】C.有误,古人把山的北面、水的南岸叫作“阴”,山的南面,水的北岸叫作“阳”。“阴阳割昏晓”的“阴”指泰山的北面。“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河阳”指黄河北岸。
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立夏”即为夏季的开始。
B.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史书”是我国历史的重要佐证,其编写体例较多。司马迁的《史记》为编年体,刘向的《战国策》为国别体,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纪传体。
C.“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用“社稷”代表国家。
D.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颜真卿的楷书《多宝塔碑》、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解析】B.错误,司马迁的《史记》为纪传体,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才是编年体。
11.下列诗句与传统节日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C )
A. 【春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B. 【元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 【七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 【冬至】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12.与“月送花香浮小院”这一上联对仗最工整的下联是( B )
A.绿叶红花映山前 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 D.风吹萤火光满园
13. 下面是郭沫若故居里的一副对联。请用正楷字将上联抄写完整。
上联:传 家 有道惟存厚
下联:处 事 无 奇 但 率 真
考点特训三 文学常识、名著阅读与传统文化
1. “干支纪年法”是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当于十二生肖)组合起来,依次纪年的一种传统纪年法。请根据“干支顺序表”,推断“乌台诗案”发生的元丰二年,若用干支纪年表示,应是( )
元丰二年(1079 年) “乌台诗案”
元丰五年(1082 年) 壬戌年 徽宗皇帝出生
元丰六年(1083 年) 癸亥年 苏轼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元丰七年(1084 年) 甲子年 司马光完成了史书《资治通鉴》的撰写
A.戊寅年 B.戊辰年
C.己巳年 D.己未年
干支顺序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下面对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B.《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被统治者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资治通鉴》。
C.《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例如鲁智深和李逵,同是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暴的人物形象,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D.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世界文学影响很大。其主要作品有《羊脂球》《俊友》等。
3.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代称男子二十岁;“而立”代称三十岁;“不惑”代称四十岁;“天命”代称五十岁;“耳顺”代称六十岁。
B.《蒹葭》、《关雎》均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没有稼轩同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的古人依次是:苏轼、陆游、范仲淹。
D.“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南面”;“岱宗夫如何”中“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月亮。
4.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亥杂诗》中的“己亥”是用天干地支纪年,《观潮》中“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B.《陈涉世家》中“足下事皆成”的“足下”和《惠子相梁》中“子知之乎”的“子”,都是古人称呼对方的敬辞。
C.《公输》体现了道家反对战争的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体现了孟子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的思想。
D.“世外桃源”“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典故,表现了陶渊明远离社会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伯”“仲”“叔”“季”表示兄弟之间的排序。“谥号”是古代王侯、名臣、将相高级官吏、文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的称号。
B.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分别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主体、结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C.科举时代,一般童生先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了叫“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
D.《最后一课》《昆虫记》《我的叔叔于勒》都是法国作家的作品。
6.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B.“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愚见”“鄙人”“寒舍”属于谦辞,“惠顾”“赐教”“久仰”属于敬辞。
D.书法练习中的临和摹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各扬其长,各避其短。
7.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抒情类文章的总称;“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或记述功德的文字;“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B.《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塑造了宋江、鲁智深等一大批人物形象。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旧传是春秋时左丘明所著。
D.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笔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是其中的作品。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B.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集音、形、义于一体。汉字中的形声字是由形旁、声旁构成的。
C.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范文正公集》《柳河东集》《王右丞集》分别用了谥号、籍贯、官职来命名。
D.我们学过的古文中关于年龄的称谓很多,如“黄发”,形容老人;如“弱冠”,指未成年男子。
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格列佛游记》中讲述利立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在影射当时英俄两国之间的连年战争;《昆虫记》除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外,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B.《杨修之死》《香菱学诗》《狼》《范进中举》分别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作者分别是罗贯中、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
C.古人把山的北面、水的南岸叫作“阳”,山的南面,水的北岸叫作“阴“。如“阴阳割昏晓”的“阴”指泰山的南面。“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河阳”指黄河南岸。
D.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吴广为都尉”中的“都尉”是官名。
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立夏”即为夏季的开始。
B.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史书”是我国历史的重要佐证,其编写体例较多。司马迁的《史记》为编年体,刘向的《战国策》为国别体,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纪传体。
C.“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用“社稷”代表国家。
D.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颜真卿的楷书《多宝塔碑》、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11.下列诗句与传统节日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B. 【元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 【七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 【冬至】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12.与“月送花香浮小院”这一上联对仗最工整的下联是( )
A.绿叶红花映山前 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 D.风吹萤火光满园
13. 下面是郭沫若故居里的一副对联。请用正楷字将上联抄写完整。
上联:传 家 ,
下联:处 事 无 奇 但 率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