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送教下乡”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送教下乡”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1 10:19:4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019年冷水江市“送教下乡”教学设计表
姓名 李玉玲 学校 冷水江市梓龙中心学校 学段 学科 中学
课题 《月夜忆舍弟》 几案 9
教学内容描述 《月夜忆舍弟》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诸弟及家乡的怀念。感叹由于战乱而造成的兄弟离散,无家可归的悲惨遭遇。 然后举一反三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延伸到王禹偁《村行》的自主阅读中。
教材编写意图分析 通过诵读一组古诗,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 学 目 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4、引导学生拓展迁移,学习同类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的读,感受诗人的意境。 学习难点:? 1、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怀。 2、通过拓展迁移,学习同类的诗歌。
教 学 手 段 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这节课我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法。
教学过程
时间 教与学活动设计 设计 意图 修改 建议
一、导入 1、咏月诗词大比拼。 (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 2、请同学讲本诗的写作背景故事,师做补充。 二、课文研读 诵读
1、听读 学法指导: (1)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和情感。 (2)古诗词节奏划分通常有两种方法,按音节或语意划分。五言律诗可二二一或二一二节奏来读,读出诗的音律美。 (3)本诗朗读节奏低缓、沉重。感情是伤感之情,读出心中的思念来。 2、投影节奏划分,学生自由读诗歌。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法指导: ①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音韵之美; ②注意语气和节奏,把握好感情基调 3、自由读。 学法指导:按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4、听老师读诗歌。 学法指导:标出节奏和重音,注意语气和情感。 5、学生齐读诗歌。 (二)明意 1、明大意 结合注释读懂诗歌的大致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原诗。 学法指导:结合文章注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教师点拨: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2、赏物象 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介绍“月夜”的背景的?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学法指导: 捕捉诗中的关键可见的事物 教师点拨:戍鼓、雁声,路断行人,一片凄凉、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3、悟诗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把握背景、内容、情感的变化。 教师点拨:? ①思念家乡;②思念家人;③ 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三)品技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学法指导: 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 ①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②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③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教师点拨:? 1.运用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既实写白露时节的清寒,又融入诗人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2.“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四)小结 1、诵读诗歌,读出韵味。 学法指导:要求读出情感变化,注意重音、语调、语气。 2、请尝试总结出解读诗歌的步骤和感悟诗情的技巧。 技法总结: 解读诗歌的步骤:朗读→明意(明大意、赏物景、悟诗情)→品技(关键词、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小结 感悟诗情的技巧:知作者晓背景、抓关键词、赏意象、品写作技法 三、类诗探读: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运用以上总结的学习方法,请围绕预设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村行》,完成后在班上汇报交流。 诵读诗歌: 1、七嘴八舌,自由读诗歌。 2、男女配合读诗歌。 预设问题: 品读诗歌,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学法指导:关键词、意象、写作技法 教师点拨: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悠然到惆怅的变化过程。前三联写作者骑马走在山路上,看到黄菊、山峰、落叶、荞麦花,听到秋声,欣赏到山村的美景,心情悠然自得;最后一联写作者看到原野上酷似家乡的大树时,则勾起了乡愁,再加上仕途受挫,所以心情一下子变得惆怅起来。 四、古今结合、拓展延伸 背诵《乡愁》 五、妙笔生花 同学们都沉浸在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练笔:让我们赶快拿起笔给远方的亲人写几句问候的话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诗歌的写作背景。 教给学生研读诗歌的方法,总结出解读诗歌的步骤和感悟诗情的技巧。 学以致用:让学生将学到的技巧运用到实际的诗歌自主学习中去。 让学生从所学的两首诗歌中总结出所受的启发。 五、一课一得,检测诗歌的理解背诵情况。
板书设计 月夜忆舍弟 杜甫 物象 悲凉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 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