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送教下乡”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送教下乡”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1 09:1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年冷水江市“送教下乡”教学设计表
姓名 刘仁飞 学校 冷水江市渣渡中心学校 学段 学科 中学
课题 《水调歌头》 几案
教学内容描述 《水调歌头》是九年级上册的一首月夜思人并抒怀的词,苏轼在月下独酌思念弟弟,表现了自己虽处逆境依旧不改旷达的胸怀。 然后举一反三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延伸到杜甫《月夜忆舍弟》的自主阅读中。
教材编写意图分析 通过此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古人望月思人,和借月抒怀的写作方式。
教 学 目 标 1、学会从诗歌的关键词句、写作技法入手,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 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拓展迁移,学习同类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习难点:? 1、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拓展迁移,学习同类的诗歌。
教 学 手 段 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这节课我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联系扩充法。
教学过程
时间 教与学活动设计 设计 意图 修改 建议
一、导入 1、古人有借月抒怀的习惯。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月亮的清冷也可以勾起人的愁思。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的憧憬与怀想! 2、有表现月夜的景致,也有借此抒发自己心怀。 A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闲情雅趣)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思念家乡)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思念亲友) D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思念妻子) 3、神宗熙宁九年(西元一〇七六年)。东坡为避开汴京的政治风波而在密州做官,其唯一的亲人弟弟子由则远在齐州任掌书记。中秋之夜,处在政治上失意及与亲人离别之中的东坡,不免有感于怀,故作此词。 二、课文研读 (一)诵读
1、听老师读诗歌。 学法指导:标出节奏和重音,注意语气和情感。 节奏划分,学生自由读诗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法指导: ①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音韵之美; ②注意语气和节奏,把握好感情基调。 3、学生齐读诗歌。 (二)明意 1、明大意 结合注释读懂诗歌的大致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原诗。 学法指导:结合文章注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教师点拨: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到达美玉砌成的空中楼宇,受不住高处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月宫)哪裏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悟诗情 (1)体会诗人情感有何转变? 学法指导:①抓关键词 ②赏意象 关键词:(兼)怀子由 意象:(不知)天上宫阙、(又恐)琼楼玉宇、(何似)在人间 (转)(低) 无眠 别时圆 古难全 人长久 共婵娟 教师点拨:体会诗人在月夜的情感,从向往美好中表达出自己的寂寥惆怅,到豁达哲思的转变。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把握背景、内容、情感的变化。 教师点拨: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子由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阕反映执著人生,下阕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髙逸,充满哲理,是东坡词的典范之作。 (三)品句 遭遇坎坷的人生,又与亲人分隔两地。苏轼在该词中是如何将自己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升华到探索人生的不幸与乐观? 学法指导:①扣关键词。②修辞手法。③表达技巧。 教师点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借物抒怀;由己及人) 相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四)小结 1、诵读诗歌,读出韵味。 学法指导:要求读出情感变化,注意重音、语调、语气。 2、请尝试总结出解读诗歌的步骤和感悟诗情的技巧。 技法总结: 解读诗歌的步骤:朗读→明意(明大意、悟诗情)→品句(关键词、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小结 感悟诗情的技巧:知作者晓背景、抓关键词、赏意象、品写作技法。 三、类诗探读:《月夜忆舍弟》 运用以上总结的学习方法,请围绕预设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月夜忆舍弟》。 诵读诗歌: 1、自由读 2、齐读 知识链接: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预设问题: 品读诗歌,想一想本诗是如何表情达意的? 学法指导:关键词、意象、写作技法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凄凉气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思念家乡)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担忧弟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感慨战争) 2悟一悟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和《水调歌头》在情感方面的异同。 教师点拨: 相同点:都有对亲人(弟弟)的思念,都由己及人。 不同点:《水》词虽流露出寂寥惆怅,但终究想到自己和弟弟只要能平平安安,就于愿足矣; 《月》诗则是境况过于糟糕,弟弟生死不明,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战乱。 四、检测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期间写下《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记承天寺夜游》) 还有我们今天学习的《 》,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因政治失意,又与弟弟远隔千里,中秋之夜倍感孤寂时所作。望月思人,虽有惆怅感伤,依旧保持美好的希望和豁达的胸怀。(《水调歌头》) 杜甫一生经历唐朝由盛转衰,其诗作既有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如登泰山时表达自己志向所作的《 》,也有同情百姓疾苦盼望百姓能安居乐业的《 》。他因安史之乱与家人分别,所以满腔忧愤地写下《 》,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及今天这首同样是在安史之乱时写的思念弟弟的《 》。 望月有感【唐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教师点拨: 月夜,人们抬头仰望,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望月思人的心情相似,思念的那个人或有相似。可是各人不同,因境遇不同而感怀也会有不同。 五、背诵我能行 学生齐声背诵两首古诗。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诗歌的写作背景。 教给学生研读诗歌的方法,总结出解读诗歌的步骤和感悟诗情的技巧。 学以致用:让学生将学到的技巧运用到实际的诗歌自主学习中去。 让学生从所学的两首诗歌中总结出所受的启发。 五、一课一得,检测诗歌的理解背诵情况。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关键词:(兼)怀子由 意象:(不知)天上宫阙、(又恐)琼楼玉宇、(何似)在人间 (转)(低) 无眠 别时圆 古难全 人长久 共婵娟 月夜忆舍弟 断人行 一雁声 (凄凉气氛) 月是故乡明 (思念家乡) 皆分散 问死生 (担忧弟弟) 寄书长不达 未休兵 (感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