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材分析
本课为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第8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四目内容。四目内容分别讲述了文艺复兴的背景、内容、影响,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近代科学的兴起的内容、启蒙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等知识点,四目内容相对独立却又关联,把握四目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是教师在本课教学中需要特殊注意的。
考纲对本课的要求为: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通过对于考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课的中心在于“资产阶级”革命与革命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从这些思想解放运动中寻找出孕育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因素。
第一目“文艺复兴”的内在逻辑体系明显,教师需要在本目讲解文艺复兴的含义、背景、实质、内容、影响五块知识点。其中文艺复兴的背景、内容、影响是着重需要注意的,也是考试的常考点。在这里教师可以比较“文艺复兴”与古希腊的思想繁荣局面,同时辅之以阶级分析法(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五个历史形态的递进演变进行讲解。
第二目“宗教改革”同样也是逻辑独立的知识点,这一目需要教师讲解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经过和主张)、影响三块知识点。在第二目内容中“宗教改革”的三个主张是重难点,需要教师引申到其背后的阶级对立。
第三目“近代科学的兴起”主要讲述的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后兴起的科学革命,科学革命这一知识点需要注意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之间的联系,教师需要在这里着重讲解科学革命的内容与影响。
第四目“启蒙运动”亦是内在逻辑独立之知识点,需要教师讲解启蒙运动的含义、背景、实质、内容(包括启蒙家的主张)、影响五块知识点。启蒙运动对应的是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力量斗争,从伏尔泰到孟德斯鸠再到卢梭,教师需要着重讲解其主张与支持的制度建设,以及由这三位思想先驱的主张引起的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设。
总的来说,《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课内容较为丰富,在时间跨度上也较大(足有4个世纪左右)。每一目知识点都自成体系,但是每一知识点之间都有着联系。
◎:这种联系体现在文艺复兴开启了人的自我价值肯定,“人发现了人”,这一知识点暗含着资产阶级与教廷之间的矛盾。而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壮大,资产阶级逐渐拥有了对抗教廷的实力,于是兴起了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发生意味着资产阶级战胜了教廷,而教廷实力的衰弱相应的对思想解释权削弱,也就为科学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而科学革命的一系列成果也加速了教廷的衰弱。教廷衰弱的同时,王权得到了发展,由此产生了第二对矛盾——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的矛盾,也就促成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启蒙运动。而启蒙运动意味着资产阶级在于王权的斗争中开始处于优势,而由启蒙运动创造的社会环境、理论主张又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这也就与下一节课“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联系了起来。
教师在讲解本目知识点时可以围绕“资产阶级”、“教会”、“王权”三个主体,将本课四目内容联系起来有助于教师的讲解。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参与意识强。感性认识较强,理性认识较弱,对该段历史略有了解。但由于中考开卷的考试形式,且高一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历史思维尚不成熟,难以准确把握“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具体内容。
“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课内容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相应的知识点(思想史较为枯燥)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下降。同时本课内容丰富,不太容易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怎样把握学生对于西欧思想解放运动知识点的学习积极性是本课的关键。教师在处理本课教材中注意“化繁为简”的原则,尽量减少课外引申,让同学理清主线,轻松学习。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1:本课内容在探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知识点的背景问题时,学生应该学会利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的内容从时代大背景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2:在探讨“资产阶级”与“教会”、“国王”的关系时,学生应该学会利用阶级对立、五个历史形态逐级演进的相应知识点进行学习。
【时空观念】
1:本课时间跨度较大,从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衔接着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历经四个世纪,学生应学会利用时间段来进行分阶段的学习,大致可分为“资产阶级兴起、资产阶级携手王权对抗教廷、资产阶级对抗王权”三个时期。
2:在空间上分布上。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而后遍布整个欧洲;宗教改革兴起于德国,而后传入瑞士与英国,进而传入全欧洲;科学革命一开始就呈现出全欧洲的地域特征;启蒙运动兴起于英法,后遍布全欧洲。学生应该学会从地域的角度对本课的四个知识点进行学习。
【史料实证】
1:对于课堂的诸多引题,需要使用精辟以及深刻的史料。本节课主要讲授的时间段在世界中世纪史,可以选用通史类的文书(例如吴齐本的《世界近代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孔祥明的《世界中古史》、孟广林的《世界中世纪史》)等史料,利用不同史观进行比较(吴齐本的《世界古代史》主要运用唯物史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主要选用全球史观)。
2:也可选用一些专门史书、原始史料、经典著作进行国别史、专题史的讲解,例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文艺复兴的评价;弗兰克·萨克雷与约翰·芬德林主编的《世界大历史:1689——1799》中有关思想解放运动的描述;同时在探究文艺复兴时,可选用《十日谈》、《神曲》以及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原句。史料的选择确保客观性、准确性、代表性,第一手史料最佳。
【历史解释】
1:本课内容名词解释较多,例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学生应该学会从“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等几个角度去切入这些个名词,对这些名词有自己的见解。
2:本目知识点涉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层面转变,学生需要明白本课的深层含义在于阶级的斗争。
【家国情怀】
1:本课第二、四目内容“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涉及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族国家的建立,学生应明白近代欧洲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
2:准确把握情感,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文艺复兴的背景与影响
2:宗教改革的影响。
3:近代科学革命的内容。
4:启蒙运动的背景、主要人物及其主张与影响。
【难点】
1:宗教改革的主张,即“因信称义”的解释、“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后暗含着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资产阶级的壮大。
2:近代科学革命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3:启蒙运动三杰的主张与影响。
教学方法:
教法:史料教学法、讲授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资源及工具:视频、ppt、板书、以及各类史料实证。
教学设计
【创设环境,引入新课】
(PPT展示两幅图画:图画内容为中世纪的圣母画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画像)
教师:同学们看着两幅图画,这两幅图画分别展示的是中世纪的圣母画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画像,那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图画,寻找两幅图中圣母的不同。
同学: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正如这位同学所回答的这样,图一显示的圣母表情庄重肃穆、且动作拘谨严肃,而图二显示的圣母手抱圣子,神情温柔细腻,体现母爱,充满着人性的光辉。那为什么中世纪的圣母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有如此大的差别呢?这种反差的后面反映出了什么呢?那带着这些个疑问,我们进入今天第八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学习。
设计意图:第一目的内容是“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最大的特点即人文主义,从不同时间段的两幅图画,让学生初步感受“人文主义”的初印象,也便于接下去的学习。
(一)文艺复兴
教师:那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文艺复兴”。
教师: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对“文艺复兴”的概念有了大致的了解,文艺复兴其实是14世纪中叶在意大利兴起的一场复古“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运动。其次,在这则材料中,出现了“中世纪”这个名词,我们在之前第3课“封建时代的欧洲”中学到过“中世纪”,我们一般认为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等级森严、充满宗教色彩的时代。那在这里老师有了一个疑问,一个时代是亘古不变、一直存在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世纪就是在文艺复兴的进攻中消亡,那让我们回到14世纪的意大利,见证中世纪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瓦解。请大家阅读以下几则材料,分析文艺复兴出现的背景。
同学:选取两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两位同学回答的很棒。从第一则材料中呢,我们可以发现15世纪的佛罗伦萨有着众多的作坊与人家,老师在这里也补充一点,13—15世纪,佛罗伦萨是欧洲最大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所以我们可以得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从材料二中呢,我们可以发现意大利保存了较多的古罗马文化,而因为其的地理位置,所以也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因素。
设计意图:文艺复兴的背景适合用材料分析法,便于学生的理解。
教师:刚刚我们说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现在我们从阶级对立的角度来看待文艺复兴,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标志着资产阶级的产生,而资产阶级的诉求是什么啊?对!资产阶级的诉求就是发展资本主义,并且不断的扩大生产,而不断扩大生产也意味着资产阶级的壮大。资产阶级壮大了,也就意味着封建势力的削弱,而在中世纪这种封建势力指代的是教廷的封建统治。
而教廷的封建统治建立在宗教神学的解释权之上,那资产阶级要打破这种解释权垄断的局面,依靠什么啊?对,就是借助古罗马、古希腊的文化来表达自我的需求,进而形成反对教廷话语权垄断的局面,而这种需求我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人文主义”。故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却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所以啊,我们可以把整一课看作是资产阶级的“打怪升级”的道路。
设计意图:在解释完文艺复兴的背景问题后,学生拥有一定的基础。在此通过利用阶级关系来解释文艺复兴,让学生对这个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这一解释的步骤非常重要。
教师:文艺复兴一共分为两个阶段,前阶段主要是通过文学和艺术,而后阶段则是依靠文学。那首先让我们来看前一阶段,让我们看看资产阶级是怎样借助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来反对教廷、宣传人文主义的呢?结合几则材料,我们来理解人文主义的具体内涵。
同学:选取三位同学进行分析回答。
教师:三位同学的回答很棒。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知,但丁深刻的讽刺了神职人员的“爱财如命”,故但丁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而根据材料二,我们可以得知彼特拉克强调人而不是神,注重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卫的雕刻展现了男性的躯体美,从他的身体曲线、纹路、表情等,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时期的艺术作品具有“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特点,而在这种特点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人文主义的第三层含义——“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幸福”。
教师:我们课本第45页的学思之窗中这样描述但丁“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 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 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 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那同学们对于这些文艺复兴的开拓者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将下面这张表完成。
同学:选取两位同学进行回答。
人物
代表作
地位
特点
但丁
《神曲》
文学三杰
刺激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彼特拉克
《歌集》
薄伽丘
《十日谈》
达·芬奇
《蒙娜丽莎》等
艺术三杰
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米开朗基罗
《大卫》等
拉斐尔
《雅典学派》等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等
后期代表
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注:彼特拉克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和“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人文主义者”。
《大卫》被称为“人文主义的宣言”。
教师:文艺复兴后期,其思想由意大利传向全欧洲,例如后期的代表人物就是英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李尔王》、《哈姆雷特》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设计意图:将人文主义的含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讲解联合起来,既便于教师的讲解,也便于学生的理解。
教师:那讲了这么多关于文艺复兴的内容,大家思考一下,文艺复兴的历史影响是什么呢?
(教师)问:首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艺复兴的作用在于资产阶级对抗封建势力,提倡人文主义,所以第一条影响肯定与反对教会有关。
(学生)答:随机选择一位同学。
答案:文艺复兴为古典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让你本身与现世世界。
(教师)问:其次,文艺复兴的成就涉及很多不同领域,例如文学、艺术学、科学等,所以第二点影响肯定与成就有关。
(学生)答:随机选择一位同学。
答案:文艺复兴在史学、政治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它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日常行为方式文明化。
设计意图:利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既便于将整节课串联回顾,也免去了因史料过多而使学生感到困倦的烦恼。
【小结】:第一目文艺复兴的知识点较多,通过讲解“资产阶级的兴起与封建势力的衰弱”可以串联起第一目的知识点。同时怎样串联起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知识点是教师在本目需要着重思考的,笔者建议可以通过对比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过渡串联。同时本目知识点较多,笔者建议课外拓展内容可以不用很多,直接利用课本给的资料。
(二)宗教改革
教师:同学们看PPT上展示的这一幅图,这幅图在我们课本48页也有。我们先来观察这幅图,在图的左边老师把一个人圈了出来,这是谁呢?对,这位衣着华丽、手持权杖的人就是教皇利奥十世。那右边这位呢?对,右边这位身着朴素、正在演说的人就是我们今天第二目内容的主角——马丁路德。
从图画中我们也能看出,两个人正在辩论,那老师在这里有几个疑问——“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辩论?他们正在辩论着些什么?他们这样辩论有什么影响呢?”那带着这三个疑问,我们开始今天宗教改革的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几个疑问将本目知识点串联起来,便于逻辑体系的建立。
教师:首先我们要先解决“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辩论?”这个疑问,那要解决这个疑问,我们就必须回到历史场景中,回到那个思想文化复兴的年代,回到16世纪的德国。
教师:大家跟着老师一起重回16世纪,回到马丁·路德的青少年时期,看看路德的父亲是怎样将他培养成一位时代思想巨人的。首先,我们先看一则材料,概括路德父亲职业变化背后显示出了什么阶级的崛起。
同学: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根据材料中“社会商业方面的逐步发展”促使路德父亲的职业转变,我们可以知道“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人们富裕起来,而通过路德父亲“由职工变为小矿主变为议会成员”,我们可以发现商业的发展同时也促使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地位的上升。那有了钱之后,一般人都会在下一代的培育中花大功夫,那路德父亲是怎样培养路德的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则材料。
同学: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根据材料中“积极培育、接受时尚的启蒙教育”等字眼我们可知路德父亲在孩子身上花了大功夫,而这种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意味着路德父亲已经重视人的培养,重视人自我价值的实现,那这与我们刚刚所学的“文艺复兴”的内容是不是相类似?所以第二点背景我们可以发现是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重回主人公路德的青少年时期,来讲解“资产阶级崛起”与“文艺复兴的影响”这两个宗教改革的背景。
教师:那在先前我们说到以路德父亲为代表的德国资产阶级在不断的壮大,那德国的社会是不是呈现出一副百废待兴的局面呢?我们来看一幅漫画。
教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名为“德国是教皇的奶牛”的漫画,在漫画中,牛象征着谁?对,就是德国,那这个挤奶的人象征着谁?对,就是教皇。那为什么原先这么壮的牛最后会变得如此的瘦弱,那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两则材料。
教师:从德国的角度来说,当时德国拥有“七个选侯、十几个大诸侯、200多个小诸侯以及上千个骑士”,在如此有限的土地上,却分布着这么多领主,说明当时德国地方分权现象十分明显,这也就给教廷有了可乘之机。而通过第二则材料我们发现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有“30万古尔登”,这一数额竟然是世俗皇帝征税额的21倍。类比一下,如果中国的宗教首领要比中国的皇帝征收多21倍的税额,那中国的社会秩序会变得怎么样。同理,作为本国的资产阶级,你辛苦赚取的财富大部分被教皇征税走,你愿意吗?那既然不愿意,你会怎么做。那接下来我们就要看马丁路德会是怎样反抗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秩序的。我们先回到这幅漫画,这幅漫画中的这个挤奶者代表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教皇利奥十世。
设计意图:利用一则漫画来讲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盘剥日益不满”,简要的引申引导宗教改革的事件本身。
教师:老师在这里向大家普及一下,利奥十世是一个生活奢侈、艺术品位要求极高的人,因为想修建圣彼得大教堂呢,他就以售卖赎罪券为借口大肆敛财,而这也就是宗教改革的导火线。马丁路德看穿了教皇敛财的贪婪面目,就在1517年啊,撰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而在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之后呢,就有了长达数十年的双方拉峙过程,这种拉峙大致以我们本课开始的那幅图展示的辩论形式那样。
那解决完了第一个问题,接下来我们思考“他们正在辩论着些什么”。我们来看三则材料,每一段材料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同学:选取三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这三位同学回答的很好。那在第一回合的辩论当中呢,教皇说“购买赎罪券”才能让人得到灵魂的救赎,而路德反驳说“靠信仰就能获得灵魂的救赎”。第二回合中,教皇说“只有教廷中人才有解释《圣经》的权力,教士掌握着特权”,而路德说“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第三回合中教皇说自己的权力最大,甚至世俗王的权力也来自于自己,而路德说“世俗的权力应当收归国王,脱离教皇的控制”。
设计意图:利用一场辩论的场景设定来解释“宗教改革”的内容,形式新颖,便于学生的记忆。
教师:那经过几次辩论之后,教廷认为马丁路德是一个威胁,想要趁机处理掉他,那马丁路德接下去的遭遇是怎样的呢?我们继续往下看,大家看PPT。
在这场辩论之后啊,路德被德国的选侯保护起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世俗王权与资产阶级力量联合在了一起,共同对抗教廷。其次,德国国内也爆发了反对天主教会的起义,而在教廷被驱赶的同时,以马丁路德为首的路德教开始在德国兴盛起来,德国执政者也顺势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建立了符合自身利益的“路德教”。而随着宗教改革的进行,这种反对教皇的趋势不断扩散,西欧的其他国家也进行了宗教改革,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加尔文教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路德的后半生平可谓“名利双收”,那我们从他的生平中能看出宗教改革具有怎样的影响?
同学:选取三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三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从老师给大家圈的三处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教会,在文化上民族国家与文化事业发展,在思想上解放思想传播人文主义,而这三点又在经济上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
设计意图: 利用马丁路德的生平来讲解宗教改革的影响,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小结】:宗教改革的实质是“资产阶级联合王权对教廷的一场思想决战”,而通过这场“决战”,一方教廷势力开始没落,另一方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以及资产阶级与王权开始成为主要矛盾,这也就为“启蒙运动”的展开进行铺垫。本目教师利用马丁路德的一生来进行讲解,既串联起了整一目,也便于学生的理解。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
教师:我们把本课比喻为一场“资产阶级的打怪升级”的游戏,那在上节课我们说到“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联手世俗王权战胜教廷的一场运动。但是教廷是一下子就衰弱的吗?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教廷在中世纪建立起了一整套有利于自身地位的理论,那这些理论是怎样一个个击破的呢?那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从接下去的“近代科学的兴起”这一目内容中寻找答案。
首先,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同学们能告诉老师这两幅图反映的是什么吗?
同学:随机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 图一显示的是中世纪教廷所主张的“地心说”,而图二中有一位人像,这个人就是哥白尼,哥白尼提倡什么说啊?对,就是“日心说”。那接下来我们走进近代科学的兴起,看看近代科学是怎样一步步将教会的错误、虚伪学说一个个击破的。
设计意图:第三目内容与第二目内容的讲解方式相类似,都是利用一个人物的一生穿插或者一项学科的发展历程讲解这一知识点的背景、主张、影响。
教师:我们说随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例如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而人文主义意味着重视现世,重视发挥人的创造力,重视探索,重视实验科学。所以在文艺复兴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在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掀起了一场“科学革命”。那这场“科学革命”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看两则材料具体了解一下。
同学:随机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从第一则材料我们可以知道,科学革命注重从现象到结论的一般过程。其次,第二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哥白尼发现“地球是圆的”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的一般顺序,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科学革命的内容。
教师:科学革命用事实证明了教廷理论的错误,但是由于教廷势力过于强大,一代代的科学家们奋勇前进,甚至放弃了自身生命。
例如课本第49页历史纵横所描述的那样,布鲁诺因为捍卫“日心说”而被教会活活烧死,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也因为证实哥白尼学说而被判处终身监禁。而从这些人前仆后继的精神中我们也可以知道科学革命的意义所在。
同学:随机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
教师:最后老师把这节课出现的科学家以及他们的贡献都整理成了一张表格,大家根据课本来填一下这张表格。
同学:随机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人物
成就
备注
哥白尼(波兰)
提出“日心说”
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
牛顿(英国)
万有引力定律
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布鲁诺(意大利)
坚定维护“日心说”
被罗马教廷宣称为“异教徒”,烧死于罗马
伽利略(意大利)
利用天文观测证实“日心说”
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
设计意图:通过一张表格帮助同学梳理第三目零散内容,便于学生的记忆。
【小结】:第三目内容较为简单且量也不多,适合利用材料分析法与图表法来进行课堂讲解。在逻辑体系上,资产阶级通过近代科学的兴起彻底摧毁了教廷赖以为生存的思想基础。而近代科学的兴起也为启蒙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承接第四目内容。
(四):启蒙运动。
教师:我们说本课是资产阶级的“打怪升级”之路。资产阶级在经过科学革命后,彻底的消灭了教廷的威胁。而中国古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那现在教廷的威胁消灭了,世俗的统治权就交给了国王,而资产阶级若想发展自身阶级利益,就必须要通过国王的批准,但国王只认可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那在这一次,资产阶级是怎样来处理与王权之间的矛盾的呢?对!就是通过启蒙运动,那首先,我们先来探究启蒙运动出现的背景,阅读两则材料,归纳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学生:请一位同学进行回答问题。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知道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掀起启蒙运动的根本原因,其次,科学革命也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更加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
设计意图:在第四目启蒙运动讲解时,依然承接上文“资产阶级打怪升级”这一条线。并从这条线,帮助学生了解“启蒙运动”中的对立双方——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王权主要、教会其次)。
教师:那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启蒙运动有什么特点。大家阅读课本,进行填表归纳一下。
运动过程
17世纪,英国出现启蒙思想。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扩散至欧洲全境与北美。
代表人物
伏尔泰(英国);孟德斯鸠(法国);卢梭(法国)
思想武器
理性主义
斗争矛头
封建专制制度(王权)及天主教会神权
主要主张
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
教师:刚刚我们讲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强调回归人本身,主张以人文主义为武器。那三个世纪过去了,这种“人文主义”有什么新的变化呢?对!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学说继续发展,终于进化为“理性主义”,那什么是“理性主义”呢?
学生:请两位同学概括一下。
教师:两位同学概括的很好。康德的话对理性主义做了解释,在康德的眼中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不成熟状态的一次升华,而升华之后,人类就拥有了独立的人格,这就是理性主义。所以理性主义强调的是什么啊?对,就是“人权”。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启蒙思想家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他们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
设计意图:启蒙运动的特点可用图表法,而理性主义的讲解可通过材料分析法。
教师:我们说“时代造就了英雄”,那么启蒙运动时期的“时代英雄”有哪些呢?他们又有什么样的主张呢?我们结合材料来分析。
学生:请两位同学分析材料并回答。
教师:两位同学回答非常好。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伏尔泰认为人权是人人都拥有的,而且正面反对教皇,同时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也说明伏尔泰实际上属于“大资产阶级”。接下去我们分析孟德斯鸠。
学生:请两位同学分析材料并回答。
教师:两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从这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孟德斯鸠主张“权力来压制权力”,即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
学生:请两位同学分析材料并回答。
教师:两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卢梭主张民众的权力与自由在民众自身,别人并不能剥夺,即卢梭主张“主权在民”以及“直接民主制”。那除了启蒙运动三杰,也出现了许许多多其他优秀的启蒙思想家。同学们阅读课本,并且完成下表。
学生: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人物
主张
伏尔泰
开明专制,建立君主立宪。
孟德斯鸠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卢梭
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
亚当·斯密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自由竞争。(现代经济学之父)
康德
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启蒙运动的集大成者)
设计意图:在讲解启蒙运动的内容主张问题时,应选用材料分析法和表格归纳法。
教师:我们介绍了这么多启蒙思想家,不难发现这些启蒙思想家都主张一个词语“人权”。而通过宣扬“人权”,实际上是对人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由“人权”引向“人人平等”这一概念。那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下启蒙运动具体有什么影响呢?我们来看几则材料。
学生:请两位同学分析材料并回答。
教师:两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发现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制造了舆论基础,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发现启蒙运动直接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发现启蒙运动有助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
【小结】:第三目的讲解我们主要从资产阶级反对王权这一角度,而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具体的理论主张,以打破世俗王权对资产阶级的打压。同时,启蒙运动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提供了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由欧洲走向全世界,是本节课的精神升华点。
【总结与反思】
第八课的内容与其他相近的课相比,内容要多出很多,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注重内容的筛选与概括。其次,本课的主线较容易抓,即围绕“资产阶级”、“王权”、“教廷”三方面,教师一定要在本课开始之前就先讲解这一知识点,帮助学生在心中形成关于本节课的主线,也便于学生的理解。最后,因为本节课涉及思想史的内容,故学生学起来可能会出现兴趣不济的状况,教师可以采用多讲历史故事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巩固练习】
·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威尼斯、佛罗伦萨思想较开放
B 威尼斯、佛罗伦萨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威尼斯、佛罗伦萨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D 威尼斯、佛罗伦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较早
答案:B 分析:本题属于简单题,由题干可知,题目强调的是作坊,作坊代表的是资本主义的萌芽,故选B。
课后练习
【问题探究】: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
启蒙运动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一个历史发展历程。启蒙思想是看世界的一个新角度,要求摒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启蒙运动的影响深远,因此,18世纪被人们称为“理性时代”。 ………… 启蒙运动不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从18世纪开始到19世纪,它对欧洲和美洲的知识界有着一系列的影响。 启蒙思想也不是由一批相关的知识分子阐释的自成一体的概念体系,而是受了形形色色的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让·雅克·卢梭、爱德华·吉本、伊曼努 尔·康德和大卫·休谟。所有的这些作家都是启蒙运动的一员。他们一致认为,在他们的世界中,最重要的知识问题,包括人类进步在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个人在世界规划中的决策权,自然的定义和自然与上帝的关系,这些都与理性在知识体系里的地位有关。
——[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史林译《世界大历史:1689—1799》
问题:阅读以上材料,结合启蒙运动的相关史实,谈谈你 对“理性”的认识。
【学习拓展】:
问题: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不少思 想家在其著述中论及中国历史文化,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 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
问题: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如孟德斯 鸠、伏尔泰、亚当·斯密等关于中国的论述。
(2):小试卷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