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修筑大变革?我国封建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有哪些主要代表的人物?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能力目标
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理念,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学指导10分钟阅读课本第38-42页,勾画标注记忆下列问题一、老子
1、简介 2、思想主张 3、相关书籍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简介 2、思想主张 3、教育成就 4、相关书籍 5、孔子和儒家学说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
1、背景 2、代表(各自的派别、主张) 3、影响讲授新课百家争鸣 什么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事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成为“百家争鸣”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第一目 :老 子简介: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学识渊博思想主张(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相关书籍: 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讲授新课《道德经》书影朴素辩证法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双面性!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难——
长——
高——
强——
前——
生——易
短
矮
弱
后
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孔子故居曲阜孔庙孔子学院孔子和儒家学说生平: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
他从小学习礼乐,后成为知名学者。中年后曾从政,后来周游列。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政治思想(2)政治上主张:a、以德治国 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情。b、反对苛政 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教育成就(1)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2)主张“有教无类”
(3)采用“因材施教”(1)核心思想是“仁”评价:
相关书籍:
影响: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积极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消极影响:孔子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其学说后来被改造为维护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所形成的封建礼教后来越来越钳制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请说出下列孔子的语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动 脑 筋: 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想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为政以德,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翻译: (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为政以德”既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背景)?①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形成。
②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不同学派,各陈劝说,相互抨击,取长补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主张实行“礼制”,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兼爱”、“非攻”;提倡节俭,选贤任能主张顺其自然和民心。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专制统治。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孔子
(春秋)老子
(春秋)核心思想“仁”;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关于治理国家观点:
庄子(道家)——
孟子(儒家)——
韩非(法家)—— 哪一个学派的主张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法家!倡导“无为而治”倡导“仁政”主张法治,建立君主
专制的中央集权。翻译: 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富贵不能淫”,表现了富贵后,仍然节俭朴素,洁身自好,不奢侈淫靡的精神。
“贫贱不能移”,表现了在穷困中,矢志不移,意志坚定,正直高洁,不阿谀奉承的精神。
“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对不怕强权,勇敢无畏,不卑不亢,一往无前的精神。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做人要不卑不亢,应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问题思考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1.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2.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3.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主张实行“礼制”,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兼爱”、“非攻”;提倡节俭,选贤任能主张顺其自然和民心。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专制统治。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孔子
(春秋)老子
(春秋)核心思想“仁”;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无为而治课堂总结第一目 :老 子简介: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学识渊博思想主张(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相关书籍: 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韩非子日:“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1)孔子、韩非子的治国方针有何不同?
(2)战国时期为什么各国没有采用儒家思想,而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并获得成功?
(3)目前,西方有许多政治家提出借鉴材料一所反映的主张来治理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中国正朝着有序的法治社会轨道前进。针对材料中两种情况,你认为他们的学说有哪些值得借鉴?
1.孔子:以德治国;韩非子:以法治国。2.因为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大国长期争霸,实力决定国家的存亡。孔子的主张虽然有利于统治,但难以解决社会变革,国家统一的问题,而法家思想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所以都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富国强兵。3.孔子学说中关于“德政”“礼治和仁治”强调道德感化值得借鉴;韩非子学说中关于执法的主张也值得借鉴。当前人们的道德观点、道德行为有所淡化退化,因此强调“德”“仁”有它的现实意义。随着人们对物质利益的一味追求,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大法治力度,也有它的现实意义,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与社会才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