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0-11 22:2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第 10 课时 总计第 节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会用比例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和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抓住题目特点,灵活解答,体现一题多解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复习正比例的意义。
(1)师:成正比例的量应具备怎样的条件?(小组讨论)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的关系。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k(一定)。
(2)如何用字母式子表示正比例的关系式?正比例图像有什么特点?(正比例图象是一条从(0,0)出发的无限延伸的射线,这条线上所有点所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值都相等。)
2.复习反比例的意义。
(1)师:成反比例的量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小组讨论)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反比例的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x×y=k(一定)
(2)如何用字母式子表示反比例的关系式?反比例图象又有什么特点?(反比例图象是一条平滑的曲线。)
3.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成正比例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成正比例。成反比例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二、基础训练
1.判断下面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铺地的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块数。
(2)大米的总量一定,每天吃的质量和天数。
(3)每小时加工的零件数量一定,加工的时间和加工的总数。
(4)圆锥的高一定,体积和底面积。
(5)圆的周长和直径。
(6)一本书的总页数一定,已读的页数和未读的页数。
2.填空。
如果X:4=6:Y,那么X和Y成( )比例,如果已知=Y, X和Y成( )比例。
【设计意图】
通过基础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为利用比例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三、复习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1. 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从甲地到乙地600千米,一辆汽车已行2.5小时行驶了200千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程还要多少小时?
(1)学生读题,说出相关联的量。
(2)师生共同分析数量关系: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成正比例。
(3)学生独立解答后,汇报交流。
解:设剩下的路程还要x小时。
200:2.5=(600-200): x
     200x=400×2.5
x=5
答:剩下的路程需要5小时。
(4) 师:还有其它解法吗?
2.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给一间房间铺地,用边长是4分米的地砖铺要200块,若改为边长是5分米的地砖铺,需要多少块?
先用数学方法解答,再用比例解答。
(1)学生读题,找出相关联的量:房间的面积一定,地砖的面积和地砖的块数成反比例。
(2)学生独立解答,汇报后老师讲评。
解:设需要x块砖。
(5×5)x=(4×4)×200
25x=16×200
x=128
答:设需要128块砖。
3.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要注意:(1)认真审题,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2)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设未知数为x;(4)根据比例关系列出方程;(5)解比例,(6)检验作答。
四、巩固练习(用比例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小明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行120米,15分钟到达。放学回家用18分钟,每分钟行多少米?(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2.用同一种地砖铺地,40块可以铺20平方米,如果要铺25平方米的地面需要多少块地砖?(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3.一种海水,250千克海水可以晒50千克的盐,晒12吨的盐需要多少吨的海水?(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4.一服装厂要生产一批服装,如果每天生产80件,25天完成。实际提前5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促进正﹑反比例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理解,能正确利用正比例或反比例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教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