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历史必修1(课件+教案+作业)第7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历史必修1(课件+教案+作业)第7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2 09:47:08

文档简介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提出的背景。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特点,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成就和特点。
3.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知识点一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内容
(1)“另起炉灶”
①内容: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内容: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②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一边倒”
①内容: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特别提醒] “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3.成就
(1)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2)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知识点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3.完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误区警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特点上不同于“三大政策”
“三大政策”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5.意义
(1)国内: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国际: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知识点三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背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内容: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特点: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5)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2)内容
①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②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特点: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4)意义
①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②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轻巧识记]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史料一 各国人民民族独立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①。各国人民……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②……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解读] ①处信息表明中国政府主张尊重各国的独立;②处信息表明中国政府主张各国的事务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思考] 史料一所说的“某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具体内容。
【提示】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体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史料二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已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③的重要准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④,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家璇
[解读] ③处信息从国际关系方面,④处信息从世界局势方面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思考] 根据史料二,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世界外交有何影响。
【提示】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1)包容性:该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与运用,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创举。
2.意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准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
(1)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
(2)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
答题术语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2.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3.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实践。
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和平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说明(  )
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中苏国家利益的差异
C [根据材料信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可以看出,新中国并不是无原则地倒向苏联,而是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故排除A项;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排除。]
2.“我们一定要联合苏联,要以苏联为首,这样就可能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为此,新中国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求同存异”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A [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3.(2018·海南学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1953年代表中国首次提出该原则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朱德 D.刘少奇
B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B项。]
4.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它(  )
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消除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
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限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国家意识形态的界限,成为后来国际社会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5.(2018·广东学考)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日内瓦会议
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C [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
6.2019年是万隆会议64周年。64年前,为了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促成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A [由所学知识可知,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毛泽东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
——周恩来(195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施的外交方针和外交政策。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
(2)材料二中“原则”的实施有何意义?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联系材料中“真正的友谊”及教材内容回答。第二小问从独立自主的角度回答。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课件47张PPT。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社会主义独立自主半殖民地平等国民政府帝国主义孤立社会主义平等互利外交孤立苏联印度和平共处内政原则基本基本准则 美国国际声誉五大国日内瓦公约朝鲜民族解放亚非殖民主义求同存异民族独立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三)
(限时20分钟)
[合格基础练]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保证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这表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一边倒”
C.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
D.“求同存异”
A [“保证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反映了新中国要求独立自主;“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体现了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A项正确。]
2.(2018·广东学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这所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B [题干描述的内容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故选B项。]
3.周恩来总理说:“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国两制” D.三个世界的理论
B [在日内瓦会议上,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了会议。在会议陷入僵局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在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次会议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精神,故选B项。]
4.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的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此次会议(  )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B [由材料“亚洲最大的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可知,“此次会议”是指日内瓦会议,本次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故选B项。]
5.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是因为周恩来主张(  )
A.和平共处不称霸 B.求同存异谋发展
C.加强团结不结盟 D.区域互利求合作
B [根据题干关键词“菲律宾”“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可知。中国当时与第三世界国家先有矛盾后化解,只有万隆会议符合要求。万隆会议初期,中国与参会国存在严重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后,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6.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增进友谊的“万隆精神”。亚非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帝国主义和殖民力量的削弱
C.中国等一批进步国家的参会
D.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
D [在亚非会议的过程中,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确保了会议的正常进行,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是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故选D项。]
[等级过关练]
7.(2018·唐山高一月考)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所依赖。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不结盟”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 D.求同存异
C [结合材料分析,当时新中国不管对美国还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都坚持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立场,故选C项。]
8.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中的某项外交原则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最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
A.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D [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可以判断这一原则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故选D项;其他选项均不是从材料主旨出发,均不符合题意。]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0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美国政府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承诺,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一个国家,不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在苏联的阵营内,任何中间道路的幻想都是不明智的。”美苏对抗的格局使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
——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
材料二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存在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但这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的借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的外交选择,分析影响此时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政策有哪些?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承诺,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概括美国的借口;根据材料中“美苏对抗的格局使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并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政策指出中国的选择;影响因素可从意识形态差异、国家利益等方面总结。第(2)问,根据材料中“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等信息回答。
[答案] (1)借口:新中国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承诺。选择:“一边倒”。因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第二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出现。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方针。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1.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概况和意义。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对中国及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3.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了解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意义。
知识点一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1)由于美国的抵制,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特别提醒] 正确区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与“加入”的区别
(1)恢复: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恢复”说明世界上代表中国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蒋介石集团是非法占据联合国合法席位。
(2)加入:等于变相承认“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谬论。
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二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
①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②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2)过程
①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②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
③建交: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图解历史] 中美关系正常化
2.中日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知识点三 全方位外交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外交活动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多次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
(5)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
中美关系正常化
 史料一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①。
——《尼克松回忆录》
[解读] ①处信息说明了象征中美关系缓和的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重大意义。
[思考] 史料一表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美国从敌视遏制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
史料二 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毫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②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解读] ②处信息说明中国政府充分考虑到当时苏联对中国的威胁远大于美国。
[思考] 根据史料二,分析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因素。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 因素:应对苏联的威胁。影响: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打开外交新局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
 对中美关系的全面认识
1.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是中国外交局面转变的关键,中美关系的缓和使国际上出现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2.《中美建交公报》是对中美《联合公报》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对“一个中国”的立场和对台湾问题的态度上。另外,从影响来看,中美《联合公报》为以后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奠定了基础,《中美建交公报》则使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3.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中美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台湾问题是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因素,这预示着中美关系不会一帆风顺,曲折发展在所难免。
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其他国家。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
答题术语
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我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关键,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成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
3.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及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4.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是中国在新时期外交活动的主要表现。
5.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1.1967年10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写道:“就长期观点而言,我们根本不能让中国永久排除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不可能听任十亿人口愤怒地在孤立状态生活。”尼克松所说的中国境况得以改变始于(  )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 中日邦交正常化
C.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D.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
C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67年”和“国际大家庭”可以判断是指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使中国重返“国际大家庭”,其余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2.(2018·江苏学考)1971年,当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车队驶入纽约市时,沿途不少行人高兴地互相转告:“中国来的!中国来的!”不少人招呼说:“欢迎、欢迎!”并挥帽致意。此次中国代表团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亚非会议
B.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C [由“1971年”“纽约”等信息可知,题中会议是指第26届联合国大会,故选C项。]
3.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热潮,10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这次建交热潮的事件是(  )
A.中苏建交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尼克松访华
D [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推动了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形成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故选D项。A、B、C三项分别发生在1949年、1954年和195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4.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此后,他的北京之行(  )
A.推动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B.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消除了中美之间的政治分歧
D.实现了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
B [尼克松访华是在1972年,B项是它的影响;A项是1971年,C项“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D项发生于1979年。]
5.(2018·四川学考)下面所列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三项史实,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主题是(  )
―→―→
A.新中国初期外交   B.外交关系的突破
C.新世纪外交成就 D.新型区域合作
B [A、C、D三项所涉及的时间均与“20世纪70年代”不符,题中三项史实推动了国际上与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故选B项。]
6.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
B.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B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的区域性国际组织,B项符合题干中俗语的含义,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能体现题干中俗语的含义,均可排除。]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1972年)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力量迅速增长,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并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严重威胁中国安全;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美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分裂中国的阴谋。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美关系的焦点及美国的承诺。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解析] 第(1)问,焦点从中美双方关注的“台湾问题”入手回答。承诺主要分两层,从“美国认识到”至下一个省略号是第一层,主要是美国认可的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最后一句是第二层主要是美台关系。第(2)问,“原因”可从中、美双方分析。“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焦点:台湾问题。
承诺:一个中国;从台湾撤军。
(2)原因: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霸权地位削弱;苏联威胁中国安全;中国需要解决台湾问题;长期对抗使中国与西方外交基本隔绝。
意义:有利于打破中国外交孤立的僵局;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课件48张PPT。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美国1971展中国际地位发国际事务 世界局势 基辛格1979合公报联尼克松中美关系建交田中角荣经济建设霸权主义改革开放联合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睦邻友好地区性一带一路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四)
(限时20分钟)
[合格基础练]
1.1971年,毛泽东在会见我国前往联合国代表团时谈到:“要去,不去会脱离群众。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怎么能不去呢?”该材料强调的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是(  )
A.国际地位的提高   B.外交政策的成熟
C.第三世界的支持 D.美国政府的默许
C [提取题干关键信息“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据此判断C项符合题意。其余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2.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着手调整对外战略,考虑选择以改善对美关系为突破口。这一战略调整的基本出发点是(  )
A.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B.联合美国对抗苏联
C.转变国家工作的重心 D.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D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陷入越战泥沼的美国由于军事、经济实力受到削弱,不得不从亚洲收缩力量。而苏联在中苏边界大量增兵并挑起一连串武装冲突事件,构成了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 因此,毛泽东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角度出发,考虑改善中美关系。]
3.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中美双方达成的共识有(  )
①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反对霸权主义的威胁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D [1972年,中美签署《联合公报》,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故①正确;双方在公报中申述了各自的原则立场,双方都认为要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②正确;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中美双方都表示要反对霸权主义的威胁,故③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属于1978年12月《中美建交公报》的内容,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4.(2018·合肥期中)熊猫外交是中国一种独特的外交方式。下表所示熊猫外交得以推行的关键因素是(  )
国家
日本
美国
英国
西德
获赠时间
1972年
1972年
1974年
1974年
A.“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行
B.万隆会议的召开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的改善
D [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表中熊猫外交的情况正是其体现。]
5.(2018·唐山高一月考)“在那美丽的西湖边/有一棵红杉树/越过重洋/来自彼岸/滋润着友谊雨露/红杉树/你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你扎根在中国的沃土。”这是1981年红遍全国的歌曲《红杉树》的歌词,促成此歌曲诞生的政治事件是(  )
A.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B.1955年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C.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结合题干中所述歌词的时间1981年,可以排除A、B、D三项;结合“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和“扎根在中国的沃土”可知歌词体现的是中美两国的关系,C项正确。]
6.(2018·湛江月考)日本外相大平芳正在访问中国时曾说:“日本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航空运输协定是国家间的协定,日台之间是地区性的民间航空往来。”这说明当时(  )
A.中日恢复了邦交正常化
B.中日关系仅限于民间交流
C.日本变相制造“一中一台”
D.中日之间的民间交流开启
A [中日建交是以日本承认“一个中国”为前提的,材料中日本外相大平芳正指出中日之间是国家间的关系,日本与中国台湾地区之间是地区性的交往,说明当时中日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故选A项。]
[等级过关练]
7.1972年2月6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标题是:尼克松的“长征”。封面上一个大大的“友”字,将封面分割为四个区域,主题凸显得相当明确。这反映了(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国开始迈入国际舞台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1972年,尼克松访华,这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C项正确;A项发生在1971年;B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D项发生在1979年。]
8.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基本上遵循的是“革命与战争”的外交理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提出了“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及“和谐世界”的理念。下列对这些外交理念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策略
B.是基于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判断
C.旨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B [由于中国对国际形势有了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才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国际格局中的两大主题,且构建“和谐世界”既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
9.一个国家的外交和内政存在着彼此联动、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更确切地说,开放是改革的必要条件”。资中筠认为,如果没有开放,我们关起门来是无法实行改革的。人们总是说“改革开放”,但不如说“开放改革”。而对外开放,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美国的开放。在中国开放改革的进程中,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关键作用。
——童桐《写在中美建交及邓小平访美30周年之际》
材料二 必要,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三年来,习近平20次出访……所到之处都刮起强劲“中国风”。收获,是因为中国的外交不仅“高大上”,而且“接地气”。……中国的领导人甚至我们的主席、总理,都在出访期间亲自做“讲解员”和“推销员”。他们心中想的是国内的发展建设,装的是人民的利益福祉。
——2016年3月8日 王毅:中国
外交忙得很有必要、很有收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美关系改善的必要性?运用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改善的关键事件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参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收获”?
[解析] 第(1)问,必要性提取“中美关系……是……必要条件”回答;关键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主要原因结合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回答;“收获”联系材料二最后一句话概括。
[答案] (1)必要性:为国家改革开放创造条件。
事件: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2)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
收获:促进了国内的发展,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主题时空线索串联]
[自我校对]
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万隆会议
D.中美关系
E.联合国
F.上海合作组织
[主题发展历程纵览]
大国风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时期
发展历程
1949年至
1956年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奠基
(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2)外交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3)步入国际舞台: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4)亚非友谊:万隆会议(1955年)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
20世纪
70年代
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外交突破
(1)扬眉吐气: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
(2)跨洋握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冰释雪融: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8年
至今
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外交辉煌
(1)政策原则:新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表现是不结盟
(2)外交成就: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课件9张PPT。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小结与测评AFEDCB独立自主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中美关系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Thank you for w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