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第 4 节 风和降水常 考 透 视第 2 章 水和水的溶液挑 战 自 我常考透视常考1 知道风的形成、风向和风速以及日常生活中判定风向的方法。第 4 节 风和降水【考试热度】 ★★★例1 [杭州中考] 晴天,几位大学生在森林中迷路了,下面四种利用风向引导他们走出森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图 2-4-11 中虚线为空气流动形成风的路径示意图)( )例1 [杭州中考] 晴天,几位大学生在森林中迷路了,下面四种利用风向引导他们走出森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图 2-4-11 中虚线为空气流动形成风的路径示意图)( )
A.森林吸热,温度升高较慢,空气温度低、密度大,地面空气从森林流向外界,应顺风走
B.土地吸热,温度升高较快,空气温度高、密度小,地面空气从外界流向森林,应顺风走
C.森林吸热,温度升高较慢,空气温度低、密度大,地面空气从森林流向外界,应迎风走
D.土地吸热,温度升高较快,空气温度高、密
度小,地面空气从外界流向森林,应迎风走A第 4 节 风和降水解析 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在地面形成低气压,而相对较冷的地方空气下沉,地面形成高气压,这样高低气压之间产生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会产生风,由此可知露天土地热,它的气压低,而森林冷,它的气压高,所以森林中的风一般都是由森林往露天土地的方向吹,如果在森林中迷路想走出去,就要顺着风的方向,才可以走向露天土地。第 4 节 风和降水方法透视 首先比较森林内和森林外的区别:森林内水分含量高,森林外水分含量低;水分蒸发吸热,吸热可以使空气的温度在光照情况下升高的幅度减慢;然后根据风的形成来分析。【试题链接】 小试身手 1、4、7、9,创新培优 11第 4 节 风和降水常考2 知道空气湿度的概念,了解其计算方法和运用。【考试热度】 ★★例2 读相对湿度表,回答下列问题。第 4 节 风和降水例2 读相对湿度表,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情况下,干球的温度越高,空气的相对湿度也就越_____ 。
大 第 4 节 风和降水例2 读相对湿度表,回答下列问题。
(2)干湿球的温差越小,空气的相对湿度也就越_____ 。
大 第 4 节 风和降水例2 读相对湿度表,回答下列问题。
(3)当一名同学用干湿球湿度计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时,测得干球的温度为25.0 ℃,而湿球的温度为24.0 ℃,那么测量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为________ 。
92 % 第 4 节 风和降水例2 读相对湿度表,回答下列问题。
(4)当一名同学用干湿球湿度计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时,测得湿球的温度为11.0 ℃,而干球的温度比湿球的温度高出4.0 ℃,那么测量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为_______ 。 61 %第 4 节 风和降水例2 读相对湿度表,回答下列问题。
(5)假如不考虑相对湿度表之外的数据,当测得的相对湿度是76 % 的时候,干球和湿球的温度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0 ℃、 8.0 ℃或 25.0 ℃、 22.0 ℃第 4 节 风和降水解析 (1)(2)两题考查对表格数据的分析能力和对结论的归纳能力,(3)(4)两题考查对表格数据的应用能力。第(5)题,因为不考虑相对湿度表之外的数据,在相对湿度表中查得相对湿度为76 % 时,对应的干球温度分别为10.0 ℃和25.0 ℃,当干球温度为10.0 ℃时,查得干湿差为2.0 ℃,因此可求得湿球温度为8.0 ℃,同理可求得当干球温度为25.0 ℃时,湿球温度为22.0 ℃。第 4 节 风和降水方法透视 会读干湿球湿度计,对读得的数据会查表,并理解干湿球湿度计的工作原理,这将成为一种生活常识。
【试题链接】 小试身手 6,创新培优 12第 4 节 风和降水常考3 掌握降水形成的条件、降水的形式、降雨量和空气湿度的测量工具、表示单位等。【考试热度】 ★★★例3 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有水汽的是( )
①冬天从屋外进入屋内时眼镜片上会起雾 ②水缸外壁有时会“汗” ③水烧开后会冒出水蒸气 ④淋湿的地面自己会变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第 4 节 风和降水解析 冬天从屋外进入屋内时眼镜片上会起雾和水缸外壁有时会出“汗”,都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产生的现象。水烧开后会冒出水蒸气和淋湿的地面会变干都是指水分蒸发后产生
的现象。第 4 节 风和降水方法透视 一般来说,气态的水(水蒸气)肉眼是看不到的,而能够被肉眼看到的已经是液态的小水滴了。【试题链接】 小试身手 2、3、5、8、10第 4 节 风和降水挑战自我小试身手1. 下列不可以用来作为判断风向的参照的是( )
A.沙尘扬起的方向
B.旗帜飘扬的方向
C.水波移动的方向
D.石头滚落的方向 D解析 石头滚落的方向可能与地势状况有关,与风没有关系。第 4 节 风和降水2. 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是( )
A.空气湿度 B.气温
C.气压 D.风A解析 空气中的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第 4 节 风和降水3. 下列属于降水的是( )
A.雨 B.雪
C.冰雹 D.以上都是 D解析 降水是从云雾中降落的液态水(如雨)和固态水(如雪、冰雹等)。第 4 节 风和降水4. 在天气符号中表示(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B解析 符号中,小圆圈代表箭尾,箭头的方向为风向。第 4 节 风和降水5. 大气中能成云致雨的是( )
A.水汽和臭氧
B.水汽和二氧化碳
C.水汽和尘埃
D.水汽和氧气
C第 4 节 风和降水6. 在三只相同的烧杯中加入等量的水,它们的水温分别是 25 ℃、45 ℃、60 ℃,在杯口同时盖上玻璃片,过一会儿看到如图 2-4-12所示的现象,则 C 杯的水温为( )
A.25 ℃ B.45 ℃
C.60 ℃ D.无法判断 A第 4 节 风和降水解析 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水蒸气在玻璃片上液化成的小水滴也越多。第 4 节 风和降水7 .小敏放学回家时,正好碰上刮风下雨,她以18 km/h 的速度由西向东快跑,发现雨滴呈竖直下落状态,这时刮的是_____ 风,风速是________ m/s。西 5 解析 18km/h等于5m/s;由西向东快跑,发现雨滴呈竖直下落状态,说明雨滴在水平方向的运动是由西向东的,且速度也是5m/s。第 4 节 风和降水8.小明模拟大自然“雨”的形成做了如图 2-4-13 所示
的实验: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的温水,取一干燥的
表面皿盖在瓶口,在表面皿中放置一些冰块,稍后
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表面皿底部看到有小水
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终下落到瓶内。由此实验
可知雨滴形成的过程和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 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B. 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C. 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D. 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A第 4 节 风和降水解析 锥形瓶中温水蒸发出的水蒸气上升,在放有冰块的表面皿底部遇冷而液化成小水滴,最终下落到瓶内。第 4 节 风和降水9. 符号表示( )
A. 东北风 6 级,风从东北方吹来
B. 东北风 6 级,风向东北方吹去
C. 东北风 3 级,风从东北方吹来
D. 东北风 3 级,风向东北方吹去A第 4 节 风和降水10. 某同学测量了 12 小时的降水量,如图 2-4-14 所示,则该同学判断正确的是( )
A.降水量为 4 mm B.降水量为 8.2 cm
C.降水量为 8.2 mm D.降水量为 8.2 mLC第 4 节 风和降水创新培优11.近海地区夏季的海陆风是风向昼夜交替变化的风,下列关于甲、乙两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是白天形成的海风
B. 甲图是白天形成的陆风
C. 乙图是白天形成的海风
D. 乙图是白天形成的陆风C 解析 水的比热大于陆地的比热,所以白天海洋温度小于陆地温度,海洋气压高于陆地,风就从海洋吹向陆地。第 4 节 风和降水12. 每到冬天,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的冷空气经常南下,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不仅造成温度大幅度降低,人们还经常出现口
干舌燥、嘴唇干裂甚至鼻孔出血现象。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答案】 冷空气南下时,造成气温下降,相对湿度变小,空气中的水汽减少,皮肤的水分蒸发加快,所以人体会出现口干舌燥、嘴唇干裂甚至鼻孔出血等现象。第 4 节 风和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