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练3.7 地形和地形图 第二课时(知识梳理+夯实基础+考点突破)

文档属性

名称 课课练3.7 地形和地形图 第二课时(知识梳理+夯实基础+考点突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11 11:43:28

文档简介

第2课时地形的变化
1.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内力和外力对地球地形形成的作用不同: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__________________,使地表起伏加大,影响是阶段性的。外力作用主要是________高山,____________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缓慢、持久的影响。
3.地球表面的形态是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全球而言,________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______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
知识点一、内力、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4、有关地形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B.地形的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C.内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D.地壳运动是促使地形变化的外力作用
5、(2018?宁波)下列自然现象与其形成原因相对应的是(  )
A.火山的喷发--人类活动 B.溶洞的形成--流水作用
C.海陆的变迁--太阳活动 D.四季的更替--地球自转
6、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甲区域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断裂作用 D.褶皱挤压
7、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地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力起建设作用,外力起破坏作用
B.内力总是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总是使地表趋向平坦
C.高山地区以内力作用为主,平原地区以外力作用为主
D.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起作用的,一般地说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知识点二、在外力作用下如何形成当地地形特点
8、大熊湖位于加拿大西北部(65°N~67°N、118°W~123°W),湖面海拔不足200米。20世纪初,湖泊东岸地区发现沥青铀矿,1930年开始开采,从矿砂中提炼镭、铀等物质,但近年来仅开采银矿。埃科贝为采矿中心,也是湖区最大居民点。据此回答下列1-3题。
形成大熊湖的主要外力最可能是(  )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海浪
9、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
10、黄土高原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人地矛盾突出,治理黄土高原,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
A.冰川 B.水成 C.风成说 D.水土流失
1.杭嘉湖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B.?流水?????????????????????????????????????C.?风力?????????????????????????????????????D.?海浪
2.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千奇百怪,请你根据如图中的提问,选择正确的(???? )
A.?流水的溶蚀作用???????????????
B.?风的吹蚀作用???????????????
C.?冰川的移动作用???????????????
D.?流水的沉积作用
3.根据你的了解,你认为我们的家乡——舟山的地形类型为(???? )
A.?平原?????????????????????????????????????B.?山地?????????????????????????????????????C.?丘陵?????????????????????????????????????D.?盆地
4.下列关于地形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原与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较小???????????????
B.?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特点是海拔多在500米以上 C.?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一定是平原??????????
D.?相对高度小,而绝对高度大的地形是平原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 )
A.?高原?????????????????????????????????????B.?平原?????????????????????????????????????C.?山地?????????????????????????????????????D.?盆地
6.沙漠中的抬尾芥虫在大雾深夜爬上沙丘,高高抬起屁股,它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沙漠中的动物喜欢高温环境,雾夜气温低,头部低埋可以保暖 B.?雾夜水汽充足,为了保证翅膀不被弄湿,屁股翘起使水滴从腹部流下 C.?收集水滴,使其沿身体流下至头部,供饮用 D.?沙漠白天气温高,天敌雾夜活动频繁,翘起屁股可以躲避敌害
7.某校学生于6月14日至17日在我国甘肃敦煌研学,研学时拍摄了骆驼在沙漠中行进的照片,如图所示。
(1)形成图示地形的外力因素主要是________?。
(2)研学期间当地昼夜长短的特点是________?。
(3)骆驼的耳孔内布满绒毛,睫毛长而密,可以防止风沙的进入。驼峰中的脂肪分解能供给生命所需的能量和水分。这些结构和生理特点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
8.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
(1)图中A地与D地的相对高度约为________米,A、B、C、D、E、F六地最能体现“深山藏古寺”含义的是________地。
(2)量得C、D之间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C、D之间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_千米。
(3)图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________。
(4)从E点爬到山顶A和从C点爬到山顶A,比较省力但费时的是从________点爬到山顶A。这是因为________。
(5)该地的地形属于________(类型),如果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最易出现的地质灾害是________。
9.图中A、B、C为三幅等高线地形图,D、E、F为实际地形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山或高地),请用短线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
10.阅读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所做的两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则会形成小沟谷。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吹风向里吹风。某同学想:风力不同,吹扬起的砂粒有什么不同呢?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1)实验一现象说明了________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由实验二可见,________是造成干旱地区地形的主要原因。
(3)下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你认为该地貌所属的类型是(  )
A.?海蚀地貌???????????????????????????B.?冰蚀地貌???????????????????????????C.?风蚀地貌???????????????????????????D.?水蚀地貌
(4)下列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有________(多选)。
A.?东非大裂谷?????????????????????????????????????????????????????????B.?喜马拉雅山 C.?马里亚纳海沟?????????????????????????????????????????????????????D.?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第2课时地形的变化
1.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要是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 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内力和外力对地球地形形成的作用不同: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影响是阶段性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缓慢、持久的影响。
3.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全球而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
知识点一、内力、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4、有关地形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B.地形的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C.内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D.地壳运动是促使地形变化的外力作用
【解答】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地壳运动是促使地形变化的内力作用;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5、(2018?宁波)下列自然现象与其形成原因相对应的是(  )
A.火山的喷发--人类活动 B.溶洞的形成--流水作用
C.海陆的变迁--太阳活动 D.四季的更替--地球自转
【解答】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选项中自然现象与其形成原因相对应的是:火山的喷发--地壳运动,溶洞的形成--流水作用,海陆的变迁--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以及人类活动,四季的更替--地球公转。 故选:B。
6、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甲区域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断裂作用 D.褶皱挤压
7、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地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力起建设作用,外力起破坏作用
B.内力总是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总是使地表趋向平坦
C.高山地区以内力作用为主,平原地区以外力作用为主
D.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起作用的,一般地说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解答】解: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任何地方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的作用都不是绝对的,一般地说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故选:D。
知识点二、在外力作用下如何形成当地地形特点
8、大熊湖位于加拿大西北部(65°N~67°N、118°W~123°W),湖面海拔不足200米。20世纪初,湖泊东岸地区发现沥青铀矿,1930年开始开采,从矿砂中提炼镭、铀等物质,但近年来仅开采银矿。埃科贝为采矿中心,也是湖区最大居民点。据此回答下列1-3题。
形成大熊湖的主要外力最可能是(  )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海浪
【解答】解:形成大熊湖的主要外力最可能是第四纪冰川的作用。 故选:A。
9、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
【解答】解:珠峰大本领上的碎屑堆积物是由于这里终年受冰川的侵蚀后堆积形成的地貌,因此是冰川的堆积;雁荡山这里位于我国的湿润地区,降水多,流水作用明显,主要表现为侵蚀作用,因此雁荡山峡谷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故选:B。
10、黄土高原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人地矛盾突出,治理黄土高原,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
A.冰川 B.水成 C.风成说 D.水土流失
【解答】解: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黄土分布在沙漠和戈壁的下风区,因此,黄土高原正好形成在蒙古高原南缘是最好的证据。北风送土,填山没壑。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风势逐渐减弱,加上南方气候湿润加速土质分化,黄土颗粒越来越细。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1.杭嘉湖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B.?流水?????????????????????????????????????C.?风力?????????????????????????????????????D.?海浪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地形变化的两种作用的认识,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解答】杭嘉湖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属于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 故答案为:B。
2.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千奇百怪,请你根据如图中的提问,选择正确的(???? )
A.?流水的溶蚀作用???????????????
B.?风的吹蚀作用???????????????
C.?冰川的移动作用???????????????
D.?流水的沉积作用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今天看到的地形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我们看到的是钟乳石,石笋等,主要是由于石灰岩受到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故答案为:A。
3.根据你的了解,你认为我们的家乡——舟山的地形类型为(???? )
A.?平原?????????????????????????????????????B.?山地?????????????????????????????????????C.?丘陵?????????????????????????????????????D.?盆地
【答案】 C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了各种地形的特点,结合学生对舟山的理解,解答即可.
【解答】舟山属于浙江省,从地形上看是个岛屿,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南部岛大,海拔高,排列密集;北部岛小,地势低,分布稀疏;四面环海。 故答案为:C。
4.下列关于地形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原与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较小???????????????
B.?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特点是海拔多在500米以上 C.?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一定是平原??????????
D.?相对高度小,而绝对高度大的地形是平原
【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形类型的判读,五种地形类型各有所不同。需要仔细判读。 【解答】山地与高原的共同点是海拔高,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上,区别是山地地面起伏大,高原地面起伏小;丘陵海拔多在200至500米,相对高度小;盆地的特点是四周高,中部低;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形平坦。
故答案为:C.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 )
A.?高原?????????????????????????????????????B.?平原?????????????????????????????????????C.?山地?????????????????????????????????????D.?盆地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形的五种类型的理解,内容简单。 【解答】根据题意分析得知,这里的地形比较复杂崎岖,说明是山地。故答案为:C。
6.沙漠中的抬尾芥虫在大雾深夜爬上沙丘,高高抬起屁股,它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沙漠中的动物喜欢高温环境,雾夜气温低,头部低埋可以保暖 B.?雾夜水汽充足,为了保证翅膀不被弄湿,屁股翘起使水滴从腹部流下 C.?收集水滴,使其沿身体流下至头部,供饮用 D.?沙漠白天气温高,天敌雾夜活动频繁,翘起屁股可以躲避敌害
【答案】 C
【解析】【分析】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 【解答】沙漠地区严重缺失水分,沙漠里及难找到水源,而沙漠中的抬尾芥虫在大雾深夜爬上沙丘顶,高高得起屁股,让水气在他的屁股上凝结,凝结成小水滴,然后往嘴里滴,抬尾芥虫用这个办法补充水份. 故选:C
7.某校学生于6月14日至17日在我国甘肃敦煌研学,研学时拍摄了骆驼在沙漠中行进的照片,如图所示。
(1)形成图示地形的外力因素主要是________?。
(2)研学期间当地昼夜长短的特点是________?。
(3)骆驼的耳孔内布满绒毛,睫毛长而密,可以防止风沙的进入。驼峰中的脂肪分解能供给生命所需的能量和水分。这些结构和生理特点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
【答案】 (1)风力(作用) (2)昼长夜短 (3)自然选择(选择)
【解析】 1)沙漠地形的形成的外力因素是风力(作用); (2)6月份甘肃的昼夜长短的特点是昼长夜短; (3)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生理结构和特点是自然选择(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风力(作用);(2)昼长夜短;(3)自然选择(选择)。
8.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
(1)图中A地与D地的相对高度约为________米,A、B、C、D、E、F六地最能体现“深山藏古寺”含义的是________地。
(2)量得C、D之间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C、D之间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_千米。
(3)图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________。
(4)从E点爬到山顶A和从C点爬到山顶A,比较省力但费时的是从________点爬到山顶A。这是因为________。
(5)该地的地形属于________(类型),如果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最易出现的地质灾害是________。
【答案】 (1)570;F (2)3 (3)自西北向东南流 (4)C;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和,距离也会拉长 (5)山地;泥石流等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1)由地形图可知A处的等高线高度为670m,而D处等高线高度为100m,所以AD相对高度相差570m;F地等高线海拔高出凸为山谷,最符合深山藏古寺;故答案为:570;F; (2)由地形可知,该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即地图上1cm代表实际距离为100000cm,所以CD之间地图距离为3cm,实际距离为:300000cm=3km;故答案为:3; (3)由地形图右上角可知,正上方为北方,溪流的流向是从海拔高的地方流向海拔低的地区,所以小溪的流向为西北向东南;故答案为:自西北向东南流; (4)由地形图可知,EA方向等高线明显比CA密集,所以EA方向比较陡峭,CA方向坡度则较为缓和,所以比较省力的方向是CA;故答案为:C;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和,距离也会拉长; (5)由地形图可知,该地区海拔超过500m,且起伏较大,所以该地区为山地;山地地区的植被较为脆弱,如果被破坏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故答案为:山地;泥石流等; 故答案为:(1)570;F;(2)3;(3)自西北向东南流;(4)C;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和,距离也会拉长;(5)山地;泥石流等。
9.图中A、B、C为三幅等高线地形图,D、E、F为实际地形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山或高地),请用短线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
【答案】
【解析】【分析】
【解答】 A与F、B与D、C与E相连
10.阅读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所做的两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则会形成小沟谷。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吹风向里吹风。某同学想:风力不同,吹扬起的砂粒有什么不同呢?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1)实验一现象说明了________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由实验二可见,________是造成干旱地区地形的主要原因。
(3)下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你认为该地貌所属的类型是(  )
A.?海蚀地貌???????????????????????????B.?冰蚀地貌???????????????????????????C.?风蚀地貌???????????????????????????D.?水蚀地貌
(4)下列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有________(多选)。
A.?东非大裂谷?????????????????????????????????????????????????????????B.?喜马拉雅山 C.?马里亚纳海沟?????????????????????????????????????????????????????D.?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答案】(1)流水 (2)风力 (3)C (4)A,B,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引起地形变化的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解答】(1)实验一所反映的内容是流水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降水较多的湿润地区。 (2)实验二所反映的是风力的大小和有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地区。 (3)根据题中给出的地貌来看,属于雅丹地貌,与风力的侵蚀作用有关。 (4)两个实验都表述的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而选项中只有D? E F符合, ABC均与地壳运动中的板块碰撞或张裂有关。 故答案为:(1)流水(2)风力(3)C(4)A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