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第1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第1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0-11 14:1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和生物圈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如图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处于两个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
B. 图中表示出了两条食物链
C. 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
D. 乙获得能量多于甲获得的能量
2.春天连翘和紫荆竞相斗艳,而秋天又是菊花绽放的季节,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  )
A. 阳光
B. 温度
C. 水分
D. 空气
3.在缺水的旱季,非洲肺鱼深藏在泥洞中进行夏眠,在夏眠时,肺鱼不吃不动,通过类似肺功能的鳔来完成微弱的呼吸,直到雨季来临才破洞而出.肺鱼在夏眠过程中(  )
A. 不需要氧气
B. 新陈代谢完全停止
C. 不能适应旱季环境
D. 体内有机物总量逐渐减少
4.关于观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观察时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C. 观察时要积极思考
B. 观察时必须要进行测量 D. 观察时可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等工具
5.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20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  )
①实验组 ②对照组 ③黑暗中培养 ④在光下培养 ⑤生长良好 ⑥生长不良
A. ②③④
B. ①③⑥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6.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  )
A. 应激性
B. 生长
C. 繁殖
D. 新陈代谢
7.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调查时,应该做到(  )
A. 明确调查的目的并确定调查对象
B. 制定调查方案并实施方案
C. 做好对调查记录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D. 以上三项均是
8.“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人类目前还无法建造一个适合自己永久生存的环境
B. “生物圈Ⅱ号”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个生存的第二家园
C. “生物圈Ⅱ号”属于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D. 人类完全可以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长期生存
9.沙漠中除了仙人掌、骆驼刺等植物外,其他的绿色植物很少,主要原因是(  )
A. 沙漠中的阳光比其他地方的阳光强烈
B. 沙漠中白天的温度比其他地方高
C. 沙漠中缺水,植物难以生存
D. 沙漠地区的空气中氧气含量太低
10.下图中,主要体现了生物的哪项基本特征(  )
A. 需要营养
B. 能进行呼吸
C. 生长和繁殖
D. 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1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是(  )
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表达交流;④制定计划;⑤实施计划;⑥得出结论.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④⑤⑥③
C. ①②④③⑤⑥
D. ①②④⑤③⑥
12.下列哪项不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  )
A. 控制牲畜数量,防止超载放牧
B. 营造草场防护林
C. 新建草场水利
D. 开垦草原变为粮田
13.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 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
B. 蚯蚓可以松土
C. 沙漠中的植物的根很长
D. 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14.下列各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黄山上的松树
B. 巢湖及湖里的全部生物
C. 长江中的中华鲟
D. 淮河内的全部生物
15.在调查校园里的生物过程中.下面四位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
A. 李华发现一只毛毛虫,觉得太恶心了,不记录
B. 王强抓到一只不认识的鸟,于是把它带回家探究后当食物
C. 陈明的调查记录中有菊花,后来他发现其他同学都没有,就把它删掉
D. 张平在校园内发现一只蟋蟀,它很快就蹦到校园外面去,但他同样记录下来
16.下图是某个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其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7.关于人对生物圈影响的说法,不符合的是(  )
A. 土地利用不科学,影响生物圈的稳定,必将危害当代贻害后代
B. 掠夺式采伐和过度放牧等,破坏植被会引起水土流失,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
C. 环境污染必将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物圈的稳定
D. 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的利用加剧,但对环境影响不大
18.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这里的“物质循环”是指(  )
A. 动物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C. 动物能为植物提供粪便,促进植物生长
B. 动物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回到自然界中
D. 动物能抑制植物的生长,保护自然界中生物的平衡
19.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共有四条食物链
B. 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
C. 该生物系统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 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汞最多的生物是鹰
20.苏州湿地资源丰富,具有面积庞大的湿地生态系统。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有效蓄水、吸污、净化水质 C. 是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
B. 能调节区域小气候 D. 是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图A是仙人掌的形态图,其叶变成刺状,茎绿色肥大,地下部分的根系发达.图B是竹节虫的形态图,竹节虫具有与树枝相同的体形.
(1)仙人掌的形态结构特点有何功能?
(2)你推断仙人掌适合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3)试分析竹节虫的形态特点对它的生活有何益处?
(4)以上两幅图说明了什么?
22.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_________和_________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作一个个生态系统.如图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需要阳光、水分、空气等部分,以及_________.图中有机物含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它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者.
(2)图中共有_________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_________.如果图中生物所在的这个生态系统被有害农药污染,那么,生物体内含有的农药浓度最高的生物是 _________.
(3)在生态系统中,虽然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_________能力;图中,如果大量捕捉野生青蛙和鸟类,一段时间内,会导致蝗虫的数量_________,使水稻减产.
23.如图是某个生物兴趣小组对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做调查之后,所绘制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___条生物链,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某种不能分解的有害物质的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_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的植物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所有的动物都属于_________.收获季节,有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农作物的秸秆,造成大气污染,针对这一现象,兴趣小组的同学向有关部门建议建造沼气池,利用秸秆产生沼气.那么,分解秸秆产生沼气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
(3)通过调查,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认识到,如果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捉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蛇、蛙、鸟,就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的大量繁殖,从而导致粮食大量减产,因此可见,每种动物都在维持_________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他们呼吁,不要随意灭杀任何一种动物.
(4)用以下词语,写一段与生物学有关的小短文,(字数没有要求,但所给的词语都要用上才给分).鹰,温度、草、雨、阳光、蚱蜢、青蛙、风.
2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若C是腐生性微生物,则C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者.C对生态系统的物质________起着重要的作用.
(2)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D代表非生物环境,则该图表示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________.
(3)若A代表草,B代表牛,则A与B构成________关系.B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能够长时间维持稳定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调节能力.
25.我市广饶县是全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全县粮食亩产近千斤.实验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对某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绘出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此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_________条食物链.该食物网中蛇占有的营养级有_________个.
(2)请写出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
(3)夏季,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
(4)收获季节,人们往往在农田焚烧农作物的秸秆,这样做很不科学.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向有关部门建议,要遵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进行无废料生产,该生产模式应该是_________.
(5)该生态系统容易遭到破坏的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食物链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图中食物链为:甲→乙,丙为分解者.
A、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丙是生物部分中的分解者,A错误;
B、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甲→乙,B错误;
C、图中箭头由生产者指向消费者、分解者,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甲的能量最多,D错误.
2.【答案】A
【解析】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春天和秋天主要的差别是光照强度不同,连翘和紫荆在春季开花,菊花在秋季开花,这种差别主要是阳光造成的.
3.【答案】D
【解析】非洲肺鱼是最有名的夏眠生物,肺鱼在夏季如遇干涸,常藏于泥中进行夏眠,直到雨季来临时才“复苏”,这是肺鱼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这样利于肺鱼躲过干涸环境,有利于种族的繁衍.肺鱼在夏眠过程中,肺鱼通过类似肺功能的鳔来完成微弱的呼吸,体内有机物总量逐渐减少,故只有选项D正确.
4.【答案】B
【解析】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因此观察时必须要进行测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5.【答案】B
【解析】对照实验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一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单一实验变量.因此,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实验的唯一变量是光照.实验组是对变量光照改变的一组,即③黑暗中培养;预期结果是⑥生长不良;对照组是④在光下培养,预期结果是⑤生长良好.
6.【答案】D
【解析】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生物才有生长、繁殖和应激性等生命特征.
7.【答案】D
【解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对森林资源进行清查、人口普查等都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调查时: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要伤害动植物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注意安全等.
8.【答案】A
【解析】生物圈Ⅱ号是科学家模拟生物圈Ⅰ号建造的一个实验基地,虽然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技术想办法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等条件,但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它用事实告诉我们,迄今为止,生物圈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因此A是正确的.
9.【答案】C
【解析】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植物的分布.沙漠干旱缺水,不适宜植物生长,因此植物稀少;仙人掌、骆驼刺的叶细小,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沙漠地表水分极少,植物的根要伸到地下数米深,才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因此沙漠地区植物如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以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因此沙漠中除了仙人掌、骆驼刺等植物外,其他的绿色植物很少,主要原因是沙漠中缺水.
10.【答案】B
【解析】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鲸需要时常浮出水面进行换气,说明鲸正在呼吸.
11.【答案】B
【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12.【答案】D
【解析】通过分析知道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应在尊重草原生态规律的前提下,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牧草和其他生物.
A:控制牲畜数量,防止超载放牧,是为了保护牧草被过度利用和破坏,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故不合题意.
B:营造草原防护林,是为了防风固沙,防止草原沙漠化,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故不合题意.
C:新建草场水利,发展草原事业,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故不合题意.
D;开垦草原变为粮田,是毁林开荒,会使草原面积减少,不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故合题意.
13.【答案】B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选项B蚯蚓的活动使得土壤变得肥沃和疏松,也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符合题意.而其它选项均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4.【答案】B
【解析】A、黄山上的松树,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
B、巢湖及湖里的全部生物,即包括了巢湖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正确;
C、长江中的中华鲟,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错误;
D、淮河内的全部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错误.
15.【答案】D
【解析】A、调查是一项科学工作.对你所看到的生物,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取舍.A错误.
B、不要伤害动植物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特别是要保护珍稀物种.B错误.
C、沿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边调查边记录,注意记录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的名称、数量以及生活环境的特点,不能因为其他同学都没有,就把它删掉.C错误.
D、调查过程中要如实做好记录.D正确.
16.【答案】B
【解析】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
B、向日葵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属于生产者;
C、细菌主要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生活,因此属于分解者;
D、蜜蜂是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生活,因此属于消费者.
17.【答案】D
【解析】A、土地利用不科学,影响生物圈的稳定,必将影响可持续发展,A正确;
B、掠夺式采伐和过度放牧等,破坏生态平衡,引起水土流失,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B正确;
C、环境污染必将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物圈的稳定,C正确;
D、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的利用加剧,带来环境污染,D错误.
18.【答案】B
【解析】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回到自然界中.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9.【答案】C
【解析】A、计算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先从生产者开始算有几个分支,再分别算出每个分支有几条,最后求出每个分支上的条数的和.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由图可知,图中的食物网的四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由A中的食物链可知,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其捕食的兔、鼠和蛇因天敌减少而增加,它们吃的草也就更多了,导致草的数量减少.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该选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D、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网)的最高级消费者.在该食物网中,鹰所处的营养级最高,所以,体内积累汞最多的生物是鹰.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20.【答案】C
【解析】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由于湿地多水、过湿,故不透气,不适合各种植物的生长,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也多是各种水鸟或鹤类,生物的种类相对不够丰富, 因此湿地生态系统不是所有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带雨林高温、高湿、长夏无冬,年降水量多,且分配均匀,无明显旱季,丰富的热量和季节分配均匀以及充足的水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条件,因此热带雨林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
21.【答案】(1)绿色肥厚的茎能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以及储存大量水分;叶变成刺状,有利于减少水分的散失;发达的根部可以吸收深处的水分.
(2)适于生活在干旱的沙漠中.
(3)具有与树枝相同的形态,可以隐蔽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自己的生存.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仙人掌,绿色肥厚的茎能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以及储存大量水分,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
(2)可以推断仙人掌适合生活在干旱的沙漠中.
(3)竹节虫有与树枝相同的形态,静止不动时,它的形态像竹节可躲避敌害,保护自己,属于防御行为.
(4)以上两幅图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2.【答案】(1)生物;环境;分解者;水稻;生产(2)4;食物网;猫头鹰(3)调节;增加
【解析】(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环境就是生物生存的非生物条件,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是消费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后的遗体遗物被分解者细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等,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又被植物体利用.如图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需要阳光、水分、空气等部分,以及分解者.图中有机物含量最多的生物是水稻,它是生产者.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叫食物链.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水稻→田鼠→猫头鹰;水稻→鸟类→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鸟类→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多条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叫食物网.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被排出和分解,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DDT作为一种剧毒物质,猫头鹰的营养级别最高,所以它的体内DDT的含量最多.
(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例如:在该生态系统中,如果大量捕捉野生青蛙和鸟类,一段时间内,会导致蝗虫的数量增加,使水稻减产.
23.【答案】(1)4;蛇 (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昆虫;鼠
(4)在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生活着鹰、草、蚱蜢、青蛙等生物,影响它们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雨(水分)、阳光、风(空气)、等,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解析】(1)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箭头指向三级消费者(食肉动物).该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鼠→蛇、植物→昆虫→蛙→蛇、植物→鸟→蛇、植物→昆虫→鸟→蛇.
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重金属等)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增高有富集现象,营养级别越高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高.如果往农田中喷洒农药,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后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蛇.
(2)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故图中的动物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分解秸秆产生沼气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捉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蛇、蛙、鸟,昆虫和鼠因失去天敌,就会大量繁殖,这个生态系统也就会遭到破坏,所以人们不要随意灭杀某种动物,因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在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生活着鹰、草、蚱蜢、青蛙等生物,影响它们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雨(水分)、阳光、风(空气)等,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24.【答案】(1)分解 循环
(2)生物圈
(3)捕食 太阳能
(4)自动
【解析】图中的D代表非生物环境;A属于生产者,它能够从无机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B以A生产者为食物,属于初级消费者;C能分解A植物的残枝落叶和B动物的遗体粪便,属于分解者.A、B、C都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排到大气中.
(1)C是腐生性微生物,能够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或粪便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属于分解者.促进物质循环.
(2)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即生物圈.
(3)牛吃草,则A与B之间存在捕食关系.B是牛,它以草为食,从草中获得物质和能量,草中的能量是其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4)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和种类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25.【答案】(1)5;3 (2)农作物→鼠→蛇 (3)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 (4)将农作物秸秆作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再将发酵产生的沼气作燃料,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5)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
【解析】(1)此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五条食物链,分别是:①农作物→鼠→蛇,②农作物→昆虫→蜘蛛→鸟,③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④农作物→昆虫→青蛙→蛇,⑤农作物→昆虫→鸟.该食物网中蛇占有第三、四、五营养级3个营养级.
(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少,所获得的能量越多,该食物网中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农作物→鼠→蛇.
(3)夏季,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
(4)收获季节,人们往往在农田焚烧农作物的秸秆,这样做很不科学.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向有关部门建议,要遵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进行无废料生产,该生产模式应该是将农作物秸秆作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再将发酵产生的沼气作燃料,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该生态系统容易遭到破坏的原因是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