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如果离开了其他生物,人类的生活是难以维持下去的。下列各项都是来自生物的是 ( )
①奶制品 ② 肉类 ③ 棉纱 ④ 水泥 ⑤ 毛皮 ⑥ 木材
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⑥
2、下列哪项行为或现象与“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基本特征相同( )
A.燕子育雏 B.子女与父母不同
C.种子萌发长成幼苗 D.小羊发现狼后迅速逃离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刺”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分别是( )
①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②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③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④ 生物能适应环境
①② B.①③ C.③ ④ D.② ④
4、下列现象中描述生物生长繁殖的是( )
人吃饭 B.猫生小猫,小猫长成大猫
C.狮子追捕斑马 D.植物落叶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句话表明( )
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 B.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C.生物体能够繁殖自己的后代 D.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
6、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B.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C.观察方式上,一般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
D.观察时要实事求是,从一方面进行观察可以得出结果
7、下列适合用抽样调查的是 ( )
A.某小区饲养宠物的数量 B.某校园生物的种类
C.某班同学的近视发病率 D.全国青少年身高情况
8、小华调查完公园的生物种类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他所采用的分类依据是 ( )
生活环境 B.生物用途
C.形态结构 D.个体大小
9、下列词语不能体现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
A.人间四月,草长莺飞 B.密树繁叶,遮天蔽日
C.种豆南山,草盛苗稀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0、生物在生活的环境中,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其生存。下列生命现象与其受到主要影响因素不相符的是 ( )
11、狮子捕杀斑马是生物之间最为普遍的关系,这种关系是( )
捕食关系 B.共生关系
C.合作关系 D.寄生关系
12、列下现象中不能说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 )
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
B.枯叶蝶的体色与体形与一片枯叶非常相似
C.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没有越积越厚的主要原因是
D.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13、每到冬天,森林里都铺满了一层厚厚的落叶,年复一年,森林里的落叶层并没有越积越厚的主要原因是 ( )
A.被人类收集走当成柴火烧掉了 B.落叶被鸟儿叼走建筑巢穴了
C.牛、羊等食草动物将其吃掉了 D.细菌和真菌逐渐将其分解了
14、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不必测量下列哪个环境湿度? ( )
灌木丛 B.草地 C.水洼 D.裸地
15、下列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 )
一个湖泊 B.一片草原
C.一片草原上的所有动物 D.一个池塘
16、下列关于食物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食物链的起始部分是分解者
B.食物链反映的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C.食物链中可以没有生产者
D.构成食物链至少要有三种生物
17、我国草原面积约4亿公顷,约占世界草原面积的十分之一,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推进草原保护制度建设,促进草原休养生息、永续发展。如图为某一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简图,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需要的能量最终都来自太阳
B.草是所有动物的最终食物来源
C.具有一定限度的自我调节能力
D.受到DDT污染后,草中的DDT含量最高
18、人们为了防止鸟类吃草籽,把片草地用网罩起来,结果却使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的叶子几乎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土壤的肥力不够 B.植被破坏
C.缺水干旱 D.食物链被破坏
19、“我们只有一个家,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那就是生物圈。这句话中,“我们”
指的是 ( )
所有生物 B.人类
C.植物 D.植物和动物
20、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B.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就是指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C.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D.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二、非选择题(共五小题,60分)
21、(12分)分析下列有关生物的文字资料:
① 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0.7℃时才会出汗。
② 荒漠中的植物——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③ 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④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
(1)骆驼排尿少,出汗少,这样可以减少体内______的消耗。另外骆驼一次能喝大量的水,并且能将大量能量储存在驼峰里面,这是对_____________环境的适应。
(2)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这样可以更多地吸收水分;它的地上部分植株矮小,这样可以减少_________的散失。
(3)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具有保暖作用,这是对________环境的适应。
(4)蚓蚯在土壤中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此外蚯蚓吞食土壤中的腐殖质,排出的粪便可以增加土壤的_________,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22、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某小组用自制的实验装置(如图甲)完成了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
步骤1:在上述实验装置中央放入10只鼠妇,静置5分钟后,分别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
步骤2:再按步骤1的方法重复操作4次。
步骤3:…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2)实验结果应取“步骤1、2”各重复组数据的_________值,以减小实验误差。
(3)验实结果表明,鼠妇喜欢生活在 _____ 的环境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关生命,从我做起。做完实验后,将鼠妇放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
23、(12分)如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请回答:
图中食物网的生产者是_______,消费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除图中所示成分以外,还应该有:
__________________;非生物部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一段时间内,如果兔的数量增加,鹰的数量就会______,
其他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能力。
24、(12分)2018年2月13日,山东省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吹起了号角。从生产模
式上讲,旧动能是“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生产方式,而新动能是“资源一产品一废物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深层次循环式生产方式。左图的“五环产业链无废弃物生产过程循环经济模式”便是一个范例,右图为该模式下的某生态基地部分简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生态基地构成的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___。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___________。
(4)农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________,可以作为培养蘑菇等食用菌的培养基;利用秸秆、粪便等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作为_________参与了物质循环;同时合理调整了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流动关系,有效缓解了燃烧秸秆造成的污染和浪费。
巧。
25、(12分)2017我国年科学工作者完成了为期180天的模拟太空舱生存实验,舱内栽培
了小麦、生菜等20多种植物,并饲养了面包虫(可食用),志愿者生存所需的氧气、水和绝大部分食物由舱内系统供给,植物的枯枝落叶和志愿者的排出物经过微生物处理后作为舱内植物的肥料,舱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相对稳定。分析回答问题:
(1)舱内植物利用太阳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________,为志愿者和面包虫提供食物,是系统中的生产者。志愿者、面包虫和植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______________,,是物质和能量流入人体的渠道。舱内的微生物是系统中的________,因此,模拟太空舱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___。
(2)模该拟太空舱内生物成分较简单,自动调节能力_________。
(3)此实验对人类的活动和生存有什么启示 (写出一项即可)
参考答案
1-5 DDDBC 6-10DDABD 11-15ADDCC 16-20BDDAC
21、(1)水分、干旱缺水(2)水分(3)寒冷(4)肥力
22、(1)光(2)平均(3)阴暗、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4)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或大自然等即可得分)
23、(1)草、鼠兔鹰蛇(2)分解者、客气阳光水等(3)增加、自动调节
24、(1)大豆和玉米(2)大豆(玉米)→鸡→人(3)光能(阳光)(4)有机物、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
25、(1)有机物、食物链和食物网、分解者、生态系统(2)较弱
(3)①人类在太空中长期生存是有可能的;②生物圈是人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和爱护。(答案合理即可)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