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2019 级高一上期 10 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
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
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
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
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
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
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
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
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
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
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
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
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
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
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
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
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
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
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梗塞在我喉咙间,我
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
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
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
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
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 10月,上海
(原载 1936 年《中流》第 1卷第 5期)
1.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
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B.“——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
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C.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D.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
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2.“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6分)
3.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
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诗歌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4~5题。(9分)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高一语文 2019-10 阶考 第 1 页 共 3 页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1981.6
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是困惑,更是质疑:本有着鲜活生命的神女,怎么能甘心变成石头呢?
神女为着一个没有价值的期待,错过属于自己的幸福。
B.“金光菊”和“女贞子”是巫峡中的常见植物,它们聚凑成迎船而来的“洪流”,生机蓬勃,体现着生
命应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启发人们应该背离曾经的生活。
C.这首诗突出的艺术特色是观察角度新奇和剪裁生活精当。对于一个困扰人们几千年的问题,诗人让一
个自然奇景和文化胜迹来承载,可谓独具慧眼,另辟蹊径。
D.诗中写“衣裙”在风中飘动,既是以动衬静,突出思索者如雕塑一般静静地伫立;又是以动衬动,暗
示了她平静的表面下心灵却在激烈地颤动。
5.依据诗歌最后两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6~7题。(9分)
死水
闻一多
[注]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1926年 4月
[注]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1922 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
身为中国人所受到的歧视,写过多首爱国主义诗篇。1926 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从美国归来,面对北洋
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
6.对《死水》的赏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主张“新格律诗”,这首诗便是其主张的典型代表,音节响亮,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节奏优美。
B.作者努力追求诗歌的绘画美,即使很丑的死水,也要用“翡翠”、“罗绮”等词,这和他的主张违背。
C.作者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中前两者可以在诗中找到,而后一种却在诗中找不到。
D.把丑的东西美化,是这篇诗歌一大特色,这也正是闻一多面对现实无可奈何时违心的写法。
7.“死水”有什么象征意义?闻一多在《死水》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古文阅读(29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
学弟子员。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
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
卜筮之说。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
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
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
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
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
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
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
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
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
①
于
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①造,达到。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
九龄/与语大说
B.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
九龄/与语大说
C.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
九龄/与语大说
D.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
九龄/与语大说
高一语文 2019-10 阶考 第 2 页 共 3 页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行包括水、火、金、木、土,是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的一种系统观。
B.太学为中国古代国立最高学府,其名始于西周,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吏部。
C.教授是古时的教师,宋代医学、武学等专业都设有教授,教授在现代教育中是职称。
D.服除即守丧期满,守丧体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孝顺,时间越长表明对死者情感越深。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九龄品行优良,读书勤奋广博。他得到了许忻的赞赏和帮助,从此学习更加努力,夜以继日地阅读
诸子百家的书籍,精通阴阳、五行、卜筮等学说。
B.陆九龄临危不惧,熟知御寇方法。他任职兴国军后,遇湖南茶寇到庐陵剽掠,他的门人多不乐意由他
主事,但他仍担起重任,调遣和防御都很有章法。
C.陆九龄在家尽孝,为官尽心尽力。他因为继母去世而离职守丧,遵从了当时的服丧礼制;后来,他还
没上任就生病了但仍旧念念不忘天下的学术人才。
D.陆九龄严于律己,深入研修礼学。他曾经继承父亲的志向,进一步研修礼学,治家很讲礼法,和弟弟
陆九渊并称“二陆”,二人亦师亦友,相处融洽。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士类兴起。
(2)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二)课内文言文翻译(本题共 2小题,10分)
12.(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 , ”两句,动静结合,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场面。
(2)《再别康桥》中,写我与康桥离别时“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 。
(3)《雨巷》中,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逢着 。
(4)《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人的穿戴来营造送行气氛的语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及名著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2019年 4 月 11日上午,来自全球 19个国家的 400余名重要政要嘉宾、知名音乐企业代表和音乐艺
术人士 ,第八届音乐之都城市大会在成都正式开幕。“音域会”创始人沙恩·夏皮罗直言,“成
都的城市规划和文化令人 ,相信这届大会将是最棒的!”如此表达绝不是 ,而是对
成都由衷的赞美和期许。
此次大会围绕音乐与旅游为议题展开讨论,为中国音乐产业升级提档聚智聚力,为成都打造“国际
音乐之都”建言献策。本次大会共有 33 家来自海内外的政府、团体及企业就 10 个合作事项达成共识,
共 33家单位完成诸如葫芦童声音乐基地、星球音乐嘉年华、“星立方”文创园、“古蜀熊猫”音乐产品
授权框架协议等项目签约, “音城会”影响巨大、成果斐然。值得一提的是,( )。成
都旨在通过“音城会”与全球 78座音乐城市建立连接,并将全球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音乐资源与本土旅游
文化进行嫁接,从而促进音乐与旅游产业紧密融合。
14.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济济一堂 目瞪口呆 耸人听闻 可见
B.群贤毕集 瞠目结舌 骇人听闻 因此
C.济济一堂 瞠目结舌 耸人听闻 可见
D.群贤毕集 目瞪口呆 骇人听闻 因此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此次大会围绕音乐与旅游为议题展开讨论,为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建言献策,为中国音乐产业
升级提档聚智聚力。
B.此次大会以音乐与旅游为议题展开讨论,为中国音乐产业升级提档聚智聚力,为成都打造“国际音乐
之都”建言献策。
C.此次大会围绕音乐与旅游的议题展开讨论,为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建言献策,为中国音乐产业
升级提档聚智聚力。
D.此次大会围绕音乐与旅游的议题展开讨论,为中国音乐产业升级提档聚智聚力,为成都打造“国际音
乐之都”建言献策。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此次“音城会”不仅是大会创办以来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次盛会,也是成都举办的首个世
界级音乐产业大会
B.此次“音城会”不仅是成都举办的首个世界级音乐产业大会,也是大会创办以来规模最大、国际化程
度最高的一次盛会
C.此次“音城会”与其说是大会创办以来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次盛会,不如说是成都举办的
首个世界级音乐产业大会
D.此次“音城会”与其说是成都举办的首个世界级音乐产业大会,不如说是大会创办以来规模最大、国
际化程度最高的一次盛会
17.下列是对名著《大卫·科波菲尔》作者、思想内容以及艺术成就的说明,找出错误的一项(3分)
A.这部小说是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它记叙了书中少
年坎坷而有传奇性的生活。
B.文章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
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
C.小说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
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
D.小细节刻画十分生动传神,环境描写也很有功力,尤其是雅茅斯那场海上风暴,写得气势磅礴,生动
逼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六、微写作(20分)
18.请以“这真是 ”为题目,写一段不少于 400 字的文段(可写人事,可写景观)。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2、采用“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3、不得抄袭,套作。
高一语文 2019-10 阶考 第 3 页 共 3 页
高 2019级高一上期 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答案
1.D(“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这句话有误,作者
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已是成年,这时对鲁迅的崇敬已经不是孩提时的朦胧)。
2.“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指孩子对伟人模糊的敬慕;文章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模糊的敬慕:①跛
脚小孩吊唁鲁迅先生;②“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③“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
的资料。
3.衬托 ①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②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
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4 B
解析:“启发人们应该背离曾经的生活”理解错误,应是“启发人们抛弃旧的伦理枷锁”。
5诗歌最后两句,指出“神女”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
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
解析:最后两句明确表明诗人的观点,可结合关键句“心/真能变成石头吗”“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等,
理解最后两句中诗人的情感态度。
6. A
解析:B中“和他的主张违背”有误,本诗是“以丑写美”;C中“建筑美”在诗中“找不到”有误,本
诗诗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整齐,符合“三美”主张中的“建筑美”;D中“违心的写法”有误,作者
“把丑的东西美化”正是借讽刺以表达对黑暗世界嫉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
7. “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
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解析:对于“死水”的象征意义的理解,不强求统一,以下几种理解择一言之成理即可。(1)从创作的时
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2)从发表的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3)从诗集出版
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一般认为“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8.(3分)C(“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意为“当时秦桧把持朝政,没有人讲程氏之学”,与后文“独
尊其说”相合,排除 A、B两项。“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意为“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中很有名望”,
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项。故选 C项。)
9.(3分)B(“隶属吏部”说法错误。宋代太学隶属国子监,归礼部管。)
10.(3 分)B( “他任职兴国军后”说法错误。原文为“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可见,
发生茶寇剽掠之事时,陆九龄未任兴国军。)
11.(10分)(1) 九龄不因为政事少就自求闲适,而是更加严明纪律,一时士人竞起。
(2)(他)听取各方意见并且观察思考,退立而环顾四方,不达到公允精粹的极致,不会放弃。(每
个重点词 1分,句意 2分)
【参考译文】
陆九龄字子寿。他的父亲陆贺,凭学问品行被乡里人尊崇。陆九龄年幼时聪颖持重,十岁时母亲去
世,(他)像成人一样悲伤异常。稍微长大些,补为州学弟子。当时秦桧把持朝政,没有人讲程氏之学,
而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中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很少接待宾客,一见到陆九龄,
跟(他)谈话非常愉快,就把当代的文献全部告诉他。从此陆九龄更加努力学习,翻看百家书籍,夜以
继日攻读不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精通。(陆九龄)性情细密谨慎,不肯草率简略
而广泛涉猎。(陆九龄)进入太学,司业汪应辰推举他做学录。乾道五年,中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
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还未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
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的请求让九龄主事,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
九龄说:“文事和武备,是一回事。古时候有征战讨伐,公卿就是将帅,乡里的长官,就是军营的表率。
士人耻于为此,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会专任了。”于是(他)掌领此事,调遣安排、屯兵防御都很有章法。
盗寇虽然没有来,但郡县都很倚重九龄。等到了兴国军,九龄不因为政事少就自求闲适,而是更加严明
纪律,一时士人竞起。上任不到一年,因为继母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调任全州教授。还没上任,就
得病了。有一天早晨起来,(陆九龄)坐在床上和客人谈话,仍旧念念不忘天下的学术人才。到了晚上,
整理好衣襟正面躺着就去世了,享年四十九岁。宝庆二年,(皇帝)特赠(陆九龄)朝奉郎、直秘阁,赐
谥号文达。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进一步研修礼学,治家很有礼法。(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
为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称他们为“二陆”。有人来向他问学,九龄从容地告诉(他们),每
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获取的。有的人没有什么可和他交谈的,(他)就不阐说。(陆九龄)曾经说:“人总
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疑惑,言辞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稍加等待,(他们)未必不会自己明白
过来。”吕祖谦经常称赞陆九龄说:“志向远大,所据信实。有关键之处的阻碍,即使累积了九仞高山般
的功夫也不敢放过;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即使处于表率的地位也不敢安宁。(他)听取各方意见并且观察
思考,退立而环顾四方,不达到公允精粹的极致,不会放弃。”
12.(略)
13.(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3)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4.(3 分) C (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群贤毕集,各种贤人聚集在一起。目瞪口
呆,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
的样子。耸人听闻,夸大事实或说离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
社会上发生的不好的事情。因此,因为这个。可见,可以看出。)
15. (3 分) C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围绕....为"句式杂糅,二是“为中国音乐产业升 级提档聚
智聚力,为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建言献策”语序不当。A 项句式杂糅,B 项语序不当,D 项语序不
当.)
16. (3分) A (根据上下文关系以及后文论述的重心是“成都”可选 A.)
17.A(“法国”应为“英国”)
高一语文 2019-10 阶考 第 4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