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海洋资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执教的是湘教版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海洋资源》,本节教材共包含四个内容:多样的生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巨量的化学资源和保护“蓝色国土”。
本节教材与传统教材不同,在知识选取和编排上有所突破,既不是面面俱到,又反映了新的学科研究成果。教材以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根据现阶段人类利用情况将海洋资源归纳为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化学资源三部分内容,对海洋资源利用和分类作了界定。但教材并没有为现阶段人类利用情况所束缚,而是在阅读、活动等环节补充了“海洋空间的利用”、“赤潮”等新内容,进一步突出了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加深了对“蓝色国土”的认识,强调了保护“蓝色国土”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保卫“蓝色国土”的决心。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向学生展示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海洋资源丰富多样。
2.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理解海洋矿产资源作为陆地矿产资源的补充,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通过角色扮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品质的养成。
4.通过引导学生计算、自主探究、听故事、看图片、动画、阅读等方法,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及保护“蓝色国土”的意义。
2.难点:由于八年级没有开设化学课,关于海洋化学资源的教学成为本节的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本节知识多为了解性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让学生动手计算、角色扮演、听故事、自主探究等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认识到保护“蓝色国土”的重要意义,从而明确自己的责任。
2.学法: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本课主要采用当前新课改所倡导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出发的体验式学习,并使用阅读、讨论、自主探究等自主学习方法。
五.教学准备
本节课需要展示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为方便教学,提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准备了学生计算的表格。
六.教学设计
⒈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思维 播放视频《海底世界》片段,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感受,起到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接着教师通过有感情的吟颂:“海洋是一切生命的摇篮,她不仅美丽,而且富饶……”,自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一开始就感觉到学习的兴致。)
⒉贴近生活过渡,学生兴趣浓厚 在多媒体银幕上出现一组海鲜酒家的菜单与照片,有苔香小龙鱼、丰收螺号、蘑菇海参等,引出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的教学。这符合新课改提出的“学习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这一要求。
⒊学生动手计算,自然树立观念 在学习完我国的海洋资源后,我安排了一个学生动手计算的练习,通过计算,比较王老汉和张老汉四年捕鱼情况,让学生自己得出对资源的利用要有一个度,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体现了新课改 “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基本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⒋利用图文资料,获取感性认识 在矿产资源的教学中,我特别补充南海油气田储量,有第二个“波斯湾”的美称。通过补充周边国家侵害我国海洋权益的事,让学生从侧面得出我国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对于滨海砂矿,通过展示图片,配以文字解说,让学生感觉到这些地理知识离生活不远。
⒌联系身边事物,教学化学资源 由于初二的学生没有学习化学,对海洋化学资源的理解比较困难。可结合学生熟知的海化集团(生产盐、碱、溴等)进行讲解,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新课改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⒍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中两处安排角色扮演,一处是:假如你是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的设计师,你将如何设计?另一处是在最后,分角色扮演市长、厂长、居民、学生,讨论如何保护潍坊的海洋环境。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心中会有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这体现了新课改“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
⒎巧编案例故事,引导自主探究 考虑到初二学生爱听故事,爱看动画的心理特点,以天天同学爷爷的生活为背景,浓缩了对海洋渔业资源有影响的生产、生活细节,使之有真实感。并配以动画效果,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最后通过提出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答案。这也体现了新课改“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
⒏补充图文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为了保护“蓝色国土”,书上只是泛泛的一句话,学生印象不深刻。补充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和2004年6月5日中国推出的世界环境日中国标识,并对其做简单解释,有助于学生理解保护和保卫“蓝色国土”的意义。从而牢固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这体现了新课改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七.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教材内容简单,在初中地理知识中的地位较低,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对其重视程度不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兴趣浓厚,既了解了知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但由于是新教材,教学中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