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降水及主要形式,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活动,发展了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2、学生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描述降水的季节变化的规律。
情感目标: 1、生通过描述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地理有用,形成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学生通过观察气象图,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及对科学的研究精神。3、学生通过参与降水季节变化的课堂活动,发展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象资料、图片、知识点等)、试管若干、带颜色的水溶液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以雨景为背景显现几组诗句: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簖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邀指杏花村 教师提问:1、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分别品味出哪种感情?2、是什么自然现象使诗人触景生情?3、根据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除了雨,大气降水还有哪些形式?4、一般的你认为降水可分为几级? 1、 让学生自愿的有感情的朗读《春夜喜雨》和《清明》2、 品味两首诗的不同感情3、 体验分析问题的方法。4、 说出大气降水的其他形式几降水的等级。 这种导入形式从学生熟悉的诗歌入手,很容易进入状态自然而然的进入正题,学到知识。
(二)降水与生活 提供话题:课本中的活动1的内容。活动步骤:1、 让学生阅读话题一,以此为例,思考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2、 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剩余三项中的一项,并形成共同意见3、 各组推荐一名代表给同学们宣读结论 1、各小组根据话题的要求,进行发散思维。2、全班交流。3、让学生再思考、再分析、再交流4、让学生尽情的补充话题:a、 某地下了一场酸雨b、某地下了一会儿的冰雹、、、、是怎么回事? 学生的讨论总结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降水量的测定 1课堂让学生观看录象或叙述到气象站观测的情况记录。2体问:(1)降水量是用什么来测定的?(2)记录单位是什么?(3)日降水量如何测的?(4)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是如何确定的? 1、叙述或演示参观情况。2、思考并作出相应的判断和选择。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获得了知识,记忆牢固。 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绘图能力及合作意识。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1、教师创设情景 让学生现在当一个气象观测员,收集了该地一年各月降水情况,现在把结果展示一下。2、开展“降水的季节变化“的实验活动3、提问:(1)说明自己想象的地方?(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哪几个月降水较少?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什么规律?4、教师提供当地多年月降水量的数据。 1学生分组,在每个架上插入标有月份的12个试管,将水溶液随意注入每个试管。2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自己的作品,的出小组结论。3学生展示作品,并总结该地降水类型的特点?4学生素描、展示、说明自己粗画的降水柱状图。5学生比较、互评,讨论画图应注意的事项。6学生根据数据,准确绘制当地多年的降水量柱状图。
(五) 降水的分布 课件展示:a、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画面b、 我国江苏某地的旱情图片提问:各地降水量不同,怎样表示降水量的多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别?出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总结降水量的影响因素。 学生感受画面景观 回答问题并与等降水量线做比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图讨论,完成课本活动3 从直观的画面入手,学生感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许多知识,你已经能做一个小小的天气预报员了,你还想做一个合格的气象预测员吗?通过下一节的学习便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