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第1课时)
A组 基础训练
1.“高峻挺拔”和“一望无际”分别形容的地形是( )
①山地 ②平原 ③丘陵 ④盆地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下列关于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原与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大
B.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
C.盆地四周多被山地和高原环绕,中部一定是平原
D.相对高度大,且海拔较高的地形一定是高原
3.如图所示的四种地形,其名称分别是( )
第3题图
A.①山地、②高原、③平原、④丘陵
B.①高原、②山地、③丘陵、④盆地
C.①高原、②山地、③丘陵、④平原
D.①丘陵、②山地、③高原、④丘陵
(齐齐哈尔中考)读图,完成4-5题。
第4-5题图
4.图中表示山脊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图中A、B两地相对高度是( )
A.150米 B.200米 C.250米 D.300米
6.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
A.同一等高线表示的各点海拔相等
B.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时则为山脊
C.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时则为山谷
D.等高线密集处为缓坡
如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第7-8题图
7.图中A点的海拔是( )
A.350米 B.300米
C.250米 D.200米
8.梯田一般修建在坡度较缓的山坡上,图示地区最适宜修梯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第9题图
A.从E点爬到山顶A比从C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
B.B地为峭壁,适合攀岩运动
C.A地与D地的相对高度约为570米
D.小溪的大致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流
10.(株洲中考)根据如图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第10题图
(1)请你把图上的比例尺改为数字式:1∶______,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________米。
(2)已知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则两地实地直线距离是________米。
(3)甲山在乙山的________方向。
(4)图上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________;试估算山顶甲的海拔________。
(5)若山顶乙的海拔为495米,计算乙山顶与B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
(6)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________处爬山要容易些。
(7)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的名称:
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8)估算E的相对高度(深度)是________。
11.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1题图
(1)从图中等高线可以判断该地区北部地形类型以________为主,A点海拔是________米,B、C两山顶海拔较高的是________。
(2)图中公路的走向是__________________。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加快小城镇发展。图中甲、乙、丙三个村庄最有利于发展成为小城镇的是________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自主提高
12.(连云港中考)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最有可能发育河流的地形部位是( )
第12题图
A.甲 B.乙 C.丙 D.丁
13.小华同学从如图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中得到以下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第13题图
A.CB坡度比DB坡度更陡
B.A处比B处海拔高
C.E处是山脊
D.B、D两地的相对高度是200米
14.(深圳中考)读四幅图幅相同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14题图
A.甲、乙、丙、丁表示山顶的是甲地
B.乙处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255米
C.地面坡度最缓的是丙所在的地形图
D.最有可能出现河流的是丁地
15.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5题图
(1)小马河的流向是________。
(2)C、D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约为3.8厘米,实际距离约为________千米。
(3)A地所在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B地所在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
(4)①②③为三条登山路线,最省力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前徒步旅行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旅游方式,但在野外徒步旅行时易迷失方向。请你为野外徒步旅行者提供一种判定方向的方法。
参考答案
1-5.BBCBB 6-9.ADCA
10.(1)5000 50 (2)100 (3)西南 (4)海拔高度 400~500米 (5)295米 (6)B (7)鞍部 山谷 峭壁
(8)200~400米
11.(1)丘陵 150 B (2)西北-东南 (3)甲 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
12-14.CAB
15.(1)自西南向东北 (2)3.8 (3)峭壁 山谷 (4)②
②路线起点与终点处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最大,坡度最缓,最省力 (5)可利用太阳、北极星、罗盘、指南针、手表定位、GPS导航、地形、地物特征等判断。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第2课时)
A组 基础训练
1.下列四种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
A.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
B.夏威夷群岛的形成
C.广西桂林石灰岩溶洞的形成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2.在“保护母亲河,营建读者林”活动中,志愿者们在长江、黄河流域植树造林,主要是为了减弱某一外力的作用,该外力是( )
A.流水 B.风力 C.冰川 D.生物
3.(邯郸中考)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板块碰撞 B.风力作用
C.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
B.内力作用能使地表趋于平坦
C.外力总是在地形形成后起作用
D.任何地形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5.关于地形变化,下面不正确的是( )
A.地形都是在变化的
B.地形的变化有的很激烈,有的很缓慢
C.生物也能使地形发生变化
D.地形的变化都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6.喜马拉雅山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 )
A.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
B.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
C.非洲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
D.印度洋板块分裂
7.下列地形区中,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①喜马拉雅山 ②内蒙古高原 ③黄土高原
④华北平原 ⑤长江三峡 ⑥海南岛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①②⑥
8.(宁波中考)下列地形变化主要是由流水作用引起的是( )
9.华北平原是由于地壳不断下沉和泥沙不断淤积形成的,这说明地形的形成( )
A.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D.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0.下列地形变化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 )
A.浙江千岛湖 B.杭州西湖
C.柴达木盆地 D.喜马拉雅山
11.下列地形变化由于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
A.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B.大堡礁(珊瑚礁)的形成
C.风蚀蘑菇的形成
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12.埃及金字塔始建于公元前2600年,共有一百多座,大部分位于开罗西南吉萨高原的沙漠中。埃及最大金字塔的高度从建成时的146.5米降至现在的136.5米,其高度变化的原因是( )
A.遭受洪水的冲刷作用
B.遭受风沙的侵蚀作用
C.遭受人为的破坏
D.遭受强烈的地震作用
13.下列地形类型的形成与流水的冲刷有关的是( )
①珠江三角洲;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③冰斗谷;④流动沙丘;⑤黄土高原破碎地表;⑥三峡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①③⑤
14.(重庆中考)“水滴石穿”这个成语,从引起地貌变化的作用角度理解应属于( )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
D.以上都不对
第15题图
15.(温州中考)如图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流水 B.冰川
C.风力 D.生物
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6题图
(1)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________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如流水的冲刷使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________,如图________(填字母)所示;也会使石灰岩溶蚀而形成许多________,如图________(填字母)所示;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会在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沉积而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如图________(填字母)所示。
(2)在降水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会形成________,如图________(填字母)所示;沙的沉积会形成________,如图________(填字母)所示。
(3)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的移动作用下会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如图________(填字母)所示。
B组 自主提高
第17题图
17.如图为北纬30°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M为陡崖,其地貌的成因可能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断裂
C.风蚀作用
D.泥沙堆积
18.下列现象与其形成原因对应的是( )
A.地震——人类活动
B.四季更替——地壳运动
C.海陆变迁——太阳活动
D.地形变化——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
19.下列有关内、外力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因为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C.内力作用将高山削平,盆地填平;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D.干旱地区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沙,湿润地区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
20.如图所示地表形态都是在地球内力或外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请据图回答:
第20题图
(1)分别写出各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A.________;B.________;
C.________;D.________。
(2)总结一下,在地球内力和外力的作用下,地表形态变化的特点。
21.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第21题图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人类活动
C.流水侵蚀、人类活动
D.流水侵蚀、外力搬运
22.下面是某科学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厚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处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面吹风。
(1)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如固定沿某个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该实验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在做实验二时,某同学想: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可见在干旱地区,________是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3)这两个实验模拟了以________(填“外力”或“内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
(4)如图所示为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拍摄的照片,你认为图示地貌所属的类型是________(填字母)。
第22题图
A.海蚀地貌
B.冰蚀地貌
C.风蚀地貌
D.水蚀地貌
参考答案
1-5.CADDD 6-10.BDBDA 11-15.BBCBC
16.(1)流水 沟壑纵横 A 溶洞 C 平原 三角洲 B (2)风蚀城堡 F 沙丘 D (3)角峰 冰斗谷 E
17-19.BDA
20.(1)内力 内力 外力 外力 (2)内力作用使地表起伏加大,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21.A
22.(1)流水 (2)风力 (3)外力 (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