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在密州当太守两年了。中秋之夜,他约几个客人在超然台上饮酒赏月,席上听人说他将调官到别地,不免感叹自己的生活动荡不定。
此刻,明月高挂在东山上,光华普照大地。在这家家户户 团圆之夜,苏轼想起了弟弟苏辙,跟他分别已经有五年时间了。那时苏辙在济南当小官,相隔不远,但“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苏轼一面与客人应酬,一面昂头望着明月,思绪万千,不可抑止。他在幻想中不觉飞进了清凉美丽的月宫,感到人生的遭遇不能十全十美,正如月亮有阴晴圆缺那样……
这天夜里,苏轼与客人欢饮达旦,喝得酩酊大醉,创作了这首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 轼
null
有人说,在中国随便拿起一本古诗词集,抖一抖,就会掉下许多的“月”字来。是的,你看,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千里江水千里的月。可见,月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万千情思,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宋代大词人苏东坡的内心去感受他内心的那一轮明月吧!
新课引入
1、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的文章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的文章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诗风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苏轼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二人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作者简介
《水调歌头》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又长达七年未能晤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首词就是他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写作背景
“词”,诗歌的一种,源于唐而盛于宋。原为和乐演唱,因此也称曲或曲子词;和诗相比,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因此也叫长短句。
词有许多不同的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如《水调歌头》《西江月》等。
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通常分上下两段。
文体知识
水调歌头 苏轼
读音停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què
qióng
qǐ
chán juān
达旦:到第二天早晨。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宫阙:宫殿。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何似:哪里比得上。
绮户:雕花的窗户。
何事:为什么。
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词语释义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
诗歌翻译
小序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写作的时间,写作时的状态,抒情的对象。
整体把握
朗读这首词,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饮酒问月,抒发人生感慨。
下阕: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
整体把握
本词以什么为线索?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
本词通篇咏月,明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和红线,它以“明月”开端,以“婵娟”收尾。
上阕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是借明月自喻清高;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可以说是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升华为美好的祝愿。
整体把握
词人把酒问天的内容是什么?
“明月几时有?”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合作探究
开篇的疑问有什么作用?
写出一位政治上失意、处境寂寞的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显示了词人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同时也体现了他屡受打击后的困惑苦闷心态。
合作探究
词人的愿望是是什么?
“我欲乘风归去。”
合作探究
“归去”指回到哪里?
回到天上去。
作者为什么想回到天上去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作者写这首词时正政治失意,思想的矛盾、对现实不满充塞胸怀,由此,才写出幻想中的天上宫阙,幻想超脱尘世。在词人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合作探究
词人又有什么顾虑和担心呢?怎么理解这种顾虑和担心?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词人对向往天上的生活,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的矛盾。
合作探究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合作探究
我在月下翩翩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呢?
这句词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词人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无法入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合作探究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合作探究
怎么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话富有哲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
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同时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合作探究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月为媒抒发了哪些情感呢?
(1)矛盾、苦闷的心情:政治上失意,使他心情郁闷,想回到朝廷做官又担心朝中激烈复杂的党派斗争使自己难以容身。
(2)积极乐观的情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效力。
(3)反诘埋怨:为何月亮在人们别离之时分外圆呢?
(4)旷达乐观:人月无常,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在所难免。
(5)美好祝福: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合作探究
主 题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怀念以及乐观旷达的胸襟。
合作探究
《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问询,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象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同样表达出挥洒自如的气派。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出词人的豪迈与旷达。
合作探究
清代学者胡仔对这首词赞誉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足见这首望月怀人词之经典。请再举出一些写月的诗句。
拓展延伸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洒下了一路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我们相信:只要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只要明月不老,我们的精神永远年轻。当我们在面对人生风雨坎坷时,读一读苏轼的词吧,让我们向他一样,学会从容豁达的面对人生。
课堂小结
望月问天,抒发感慨
以明月喻清高
对月怀人,写离合之情
以圆月衬团圆
板书设计
追求美好生活
探求人
生哲理
乐观旷达 情景交融
上阕
下阕
水调歌头
苏轼
1、理解性默写。
(1)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作者旷达胸襟,感悟人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
课堂检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堂检测
(1)解释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把洒问青天 ( )
②念无与为乐者( )
端起洒杯
考虑 或:想着
课堂检测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B
课堂检测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写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②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课堂检测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C
课堂检测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课堂检测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2)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3)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