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在密州当太守两年了。中秋之夜,他约几个客人在超然台上饮酒赏月,席上听人说他将调官到别地,不免感叹自己的生活动荡不定。
此刻,明月高挂在东山上,光华普照大地。在这家家户户 团圆之夜,苏轼想起了弟弟苏辙,跟他分别已经有五年时间了。那时苏辙在济南当小官,相隔不远,但“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苏轼一面与客人应酬,一面昂头望着明月,思绪万千,不可抑止。他在幻想中不觉飞进了清凉美丽的月宫,感到人生的遭遇不能十全十美,正如月亮有阴晴圆缺那样……
这天夜里,苏轼与客人欢饮达旦,喝得酩酊大醉,创作了这首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 轼
null
八月中秋,月圆之夜,一轮明月高挂夜空,星星几颗,清风习习,甚是凉爽。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诗人或是词人,在这个中秋之夜,你独自一人携一壶酒,捧一卷书,静静地享受着这宁静的夜。这时,你有什么感想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新课引入
1、了解写作的背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学习目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作者简介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写作背景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词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上、下片。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
文体知识
词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停顿
宫阙(què) 琼楼玉宇(qióng)
绮户(qǐ) 婵娟(chán)
读准字音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何事:为什么。
词语释义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畅饮到第二天早晨,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表达对子由的思念。
天上的明月是什么时候就有的呢?(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在那月亮上的宫殿里,今晚是哪一年。我想驾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我经受不住那里的清寒。在月下起舞,让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那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我。(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
诗歌翻译
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小序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和原因。时值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因此写月,古人见月思乡思亲,苏轼亦然,因此写此作来怀念自己的弟弟。
整体把握
分别概括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上阕: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下阕: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整体把握
? 苏轼和他弟弟七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这足以证明他们兄弟情深。他们的书信往来也是非常频繁的,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词以把酒问月开端,你能说出此时作者的心情吗?
孤寂、苦闷。
合作探究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天上宫阙的什么情感?
向往之情。
合作探究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可以看作者的心理是怎样的?
矛盾心理。
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
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充满矛盾的心情。
合作探究
“高处不胜寒”的“寒”该怎样理解?
指朝廷中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受到的排挤和中伤;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合作探究
“何似在人间?”这句中“人间”作何理解?这句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人间”指作者被贬之地密州。
虽然政治失意,但作者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在自己贬官的卑微职位上,尽心尽责,造福一方百姓。
合作探究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合作探究
上阕中的月亮代指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
作者以月亮来喻指朝廷,说明他已经离开朝廷、被贬在密州很久了,表达了作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的矛盾痛苦的思想。
合作探究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无眠”?
承上启下。
想念弟弟,不得志。
合作探究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应读出什么语气的?
责备,埋怨。
合作探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中“此事”指什么?
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合作探究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这是蕴涵着人生哲理:人世的聚合离散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再慨叹悲伤了。
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乐观旷达的心理变化。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合作探究
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把酒问月,引出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因思念而难以成眠。
“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
“但愿人长久”,渴望团圆。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词上阕饮酒问月,下阕对月怀人,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以及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
合作探究
这首词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向往
合作探究
——徘徊
——热爱
——惆怅
——慰藉
1、步步设疑:问天、问月、问人生。
2、把“天”和“月”人格化,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
3、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合作探究
写作特点
积累有“月”诗句
拓展延伸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和子由中秋见月》
? 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要求学生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这些诗句中有那些与苏轼词中的情感有雷同之处。
本词上片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片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课堂小结
水调歌头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矛盾徘徊 写景
下阕:对月怀人——哲理思考 抒情
板书设计
旷达情怀
1、这首词中“________”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________
无眠
课堂检测
人生
2、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课堂检测
3、请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
示例一:是在月宫(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
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示例三:“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
课堂检测
4、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
课堂检测
5、“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了什么情感?
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抑郁、悲伤、痛苦之情。
课堂检测
6、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待写作缘由。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 这首词上阙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D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