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的人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知道我国的人口总数和我国人口的增长特点,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②知道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①运用我国人口增长图和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②运用有关数据计算人口密度,并结合人口分布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③通过查找、搜寻资料信息,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和语言
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②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①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及人口的分布特点。
②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教学准备
教师
①录像:反映我国人口拥挤热闹的情景、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②补充材料(教案内),实物投影仪
③指导学生做好辩论的课前准备。
学生
①按要求搜集、处理辩论资料。
②准备白纸和水彩笔。
●○教堂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学习过世界人口的有关知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将本节内容分成四大块:
1.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趋势;2.我国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3.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4.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是否应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第一、二块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第三块以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为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第四块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录像:反映我国人口拥挤热闹的情景。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录像中的情景。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人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人口知识。 从学生经常见到的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进行新课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①我国人口总数及人口增长的特点教师列出下列自学讨论问题,学生分组自学,教师巡回辅导。a.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的总数是多少 b.1999年10月12日,世界的人口总数达到多少亿 c.利用上述两个数据计算,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多少 即世界上大约每几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补充材料:我国人口相当于欧洲西部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约相当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之和,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如果全中国的人手拉手站成一列,能环绕地球赤道40多圈。)d.读“我国人口的增长”,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运用图中的数据说说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并讨论分析1949年以后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学生交流:(略)。师:从人口增长图上可以看出,1600年前曲线平缓,人口增长缓慢;1600年后,尤其是1949年以后曲线较陡,人口增长速度很快。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安定,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从而形成了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师:人口增长过快,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教师播放人口增长过快带来问题的录像。②我国的人口问题和解决措施学生分组自学教材和补充材料,就这部分内容,请学生互相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自学讨论题引导下,快速获取信息,培养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补充材料进一步突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运用人口增长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提问,讨论回答。补充材料:①我国每年的新增人口需消耗掉20%的新增国民收入,从1952年到1988年的37年中,国民收入虽增加10倍,但人均收入仅增加4.8倍。由于每年净增人口多,1990年我国人均耕地已降到不足0.1公顷,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淡水资源也只及世界的1/4。我国粮食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人均占有量只及美国的22%。②1970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1960~1970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875万);1999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当年新增人口1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570万,超过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我国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a.我国人口的增长有什么特点 b.我国人口基数大,对人口的增长有什么影响 c.目前,我国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左右,那么我国平均每月约增长多少人 每天约增长多少人 每分钟约增长多少人 d.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如此之快,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e.什么是科学的人口观 f.为了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 g.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具体要求是什么 h.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坚决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i.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略)师: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拿出纸笔,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宣传广告。作品交流,教师点评。 补充材料①,是为了突出“人均”观念,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补充材料②,是说明我国三十多年来在控制人口数量上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措施,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样的问题,具体上课时可灵活掌握。学生提问可以采取第一组学生问第二组学生,以此类推的方式进行。通过学生互相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国策教育,还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人口密度的概念,启发学生思考人口密度可以反映人口的什么状况 以人口密度的概念引入新课,启发学生说出人口密度可以反映人口的分布状况,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进行新课一、我国人口的分布师:请大家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计算我国的人口密度,看谁计算得又快又好。学生计算回答。(略)师: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我国各省的人口密度是否相同呢 下面请大家读“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回答:①图中横坐标表示什么 ②纵坐标中绿色表示什么 黄色表示什么 ③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区的人口密度。学生回答交流:(略)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知道了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密度是各不相同的。根据人口密度的分布,我们可以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学生活动: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①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是什么颜色的图例 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②人口密度在1人/平方千米以下的是什么颜色的图例 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③在图上找出黑河和腾冲,观察该线东西部人口密度的差异,并填写下表。 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综合分析能力。我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是各地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要仅限于自然条件的好坏,要启发学生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方式等方面去思考。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④归纳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学生回答交流:(略)师:大家讲得非常好,我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各有不同,各地的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平衡,人口的分布自然就有所差异。那么,人口的分布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 请大家讨论。师生讨论:(略)。师:既然人口的分布是不断变化的,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是否可以采取措施使东部的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呢 下面请大家分组进行辩论。学生分为甲乙两方,甲方观点为: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应采取措施使东部的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乙方观点为:西部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很少,不能采取措施使东部的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学生辩论:(略)。教师点评:大家的辩论非常精彩,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我国可以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从而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不过人口向西部地区的迁移,也应当考虑到自然条件和环境容量的问题。 辩论要求:双方阐述观点各1分钟,自由辩论共4分钟,总结各1分钟。通过辩论,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分析、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并增强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思维。
总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人口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认识了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知道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应该积极宣传这一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