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图说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区、注入的海洋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了解长江的开发利用状况。
(二)能力目标
1、正确理解长江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称号的意义。
2、能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及措施。
3、训练对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初步培养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探究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及措施。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江的壮丽景色,同时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师生随音乐齐声歌唱。
[教师讲解]长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之歌》就表达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的赞美之情。它既是我国的"水能宝库",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长江"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的功能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长江的开发。首先了解长江的基本概况。
[提问]了解一条河流的基本概况,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
[学生回答]略
[板书]一、长江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要求:
(1)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2)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分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画出长江干支流的示意图。
(3)找出长江各河段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看看它们在哪个省?
[教师小结](1)发源地:唐古拉山
(2)流经省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3)注入:东海
(4)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包括乌江、沅江、湘江和赣江
(5)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分别位于湖北省和江西省。
[板书]略
[补充]在我国的众多河流当中,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三方面来看,长江都居全国之首,因此我们说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长江的水量这么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长江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降水量大。所以水量大。
[转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各河段有什么的特征?应如何进行开发?
[板书]二、长江各河段的特征及其开发
[活动]读"长江干流剖面图"。
[提问]剖面图的横坐标指什么?纵坐标是指什么?(长江的长度,各流经地点的海拔高度)
算一算:长江上游的落差约有多少米?(约6100米)
[追问]结合前面学过的中国的地形地势,想一想,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级阶梯,然后又进入第三级阶梯)分别穿过了哪些主要山脉?(横断山脉和巫山)被切断,形成什么地貌?(峡谷)
[追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图片并讲解]
虎跳峡、三峡在地图上准确找出其位置。
[板书]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利用它呢?
[学生回答]建水电站发电。
[板书]"水能宝库"
[讲解]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的40%。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长江第一坝,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
[转折] 读"治理荆江工程示意图"思考到中游后长江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
[学生回答]在中游地区河道变得弯曲了。
[补充] 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从湖北的枝江到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藕池口--城陵矶之间的河流长度为247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
[提问]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
[提问]有没有解决办法?
[学生读图回答,老师补充]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转折]现在请大家注意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看看长江的支流,在数量上和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数量比较多,且呈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分析]结合前面所学的雨带移动,想一想这种南北对称的支流分布对长江干流的水量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在一般的年份中,南北支流在不同时期进入汛期,洪峰可以错开,从而削减洪峰,所以一般来说,这样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年份,南北支流所在地区同时降水较多,那么就会同时涨水,这时就会加大长江中游防汛、抗洪任务的难度,1988年就是如此。
[板书小结]2、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易发洪水
[活动]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感知长江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危害。
[提问]为什么长江发生洪灾的频率越来越快?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发言、老师补充]
(1)近年来长江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这是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
(2)人与水争地,使长江流域受水面积不断减少是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找一些关于圩垸的资料)盲目围湖围江造田、建厂建镇建民垸等,使河道变窄,湖泊萎缩是灾害频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仅长江通江湖泊的面积已减少了5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的实际库容量。
(3)长江中下游地势过于低平。(结合前面的"长江干流剖面图")
(4)天气的异常。
[追问] 可见,长江易发洪水有它的自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面对这种局面,怎样才能使长江不再发生洪水呢?
[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归纳补充]
(1)改善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最近又全面无条件停止在上游山区砍伐森林,关闭现有木材市场,在原森林采伐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2)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结合。
(3)修建水库,调节水量。三峡地区建库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4)中下游地区退耕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
总之,对于长江的水患,我们治理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
[转折](学生观察长江下游图片)回答长江的下游有什么特点?
[讲解] 到长江口江面宽达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十分利于航行,万吨轮可以一直开到南京,5000吨级轮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
[板书]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补充]长江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黄金水道"
[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长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长江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由此看来,长江还大有潜力可挖。
[活动]各小组分别选择扮演"水利部长"、"船长"、"商人"、"游客",选代表表演:怎样使长江更好地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
[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做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表演。]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长江的水文特征主要受到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又直接影响长江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正因为长江是祖国第一大河,中下游又流经平原地区,因而成为"黄金水道";又因为上游流经三级阶梯,使之成为巨大的"水能宝库";而中游的"曲流"和中上游的植被破坏,使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只要我们对长江能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滚滚长江永远是中华民族不竭的资源﹗